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语文教育须返璞归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语文教育须返璞归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语文教育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即使只从新学制颁行、语文学科独立设科的1904年算起,也有110多年;如果从有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算起,那就可以说有几千年历史。古老中国在自然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教育方面或许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古国,然而作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在语文教育方面却独树一帜,无与伦比。这种母语教育代代相传,哺育、延续、发展与壮大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并由此形成了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却被指“效率低下”,有人说“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中学语文教育该何去何从?我认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返璞归真。那么,怎样才能返璞归真呢?

一、返璞归真的基础:真教真学

什么叫返璞归真?返璞归真就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现代汉语词典》2008年版);也说归真返璞,“谓去其外饰,还其本真”(《辞海》1979年版)。这个问题,在业界几成共识。近几年来,不少明智之士早已付诸教改实践,或是倡导本真教学,或是试验本色作文,或是发表集体宣言,力倡真语文。

为什么要提倡真语文?因为有一种假语文存在。这种假语文的表现历时已久、积弊极深。

一是教师“假教”。有的人并非出自真心,而是违心教语文,奉命教语文。所谓违心,就是自己本不乐意或不热心从事中学语文教育这个职业,只是阴差阳错、养家糊口而勉强为之,因此疲于应付,敷衍塞责。所谓奉命,就是奉长官之命,遵威权之言,上面怎么讲,我就怎么教,书上哪样写,我就照着干,不管教情学情,唯上唯书,照抄照转,跟风混日子。如此违心与奉命,哪是真心教语文?长此以往,厌烦之心渐生,职业倦怠感愈重,于是难免满腹牢骚。这种教师,并非真教;如此教学,乃是假教。

二是学生“假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当下中学生,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他们学语文并不是真学。首先,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语文学不学无关宏旨。甚至认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还怕不懂汉语?不屑于学语文。其次,行动上不投入。祖国语文博大精深,易学难精。语文学习需要“水磨功夫”,过程漫长,见效隐微。身处浮躁社会,出于功利考虑,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自然难于免俗脱俗,高考语文也增加不了几分,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投到其他学科上去,不愿多花功夫学语文,而且学法上不地道。时下的许多语文教学,什么“学生主体”“教师首席”等,花样翻新,教师奔波于课改,学生热衷于展示,教学不着边际。这般假学,岂能学好语文?

师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根本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一个是设计、组织与引导教学的主体,一个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育首先是要让师生对语文与语文教育知之、好之以至乐之。语文教育的返璞归真,首先是要真教真学。教师必须真教,热爱语文,勤学苦钻,业务精湛,用自己的辛勤与智慧,引领学生步入语文学习的佳境;学生应当真学,摒弃俗见,真心向学,下大力气,把“百科之母”的语文学好、学扎实。这是搞好中学语文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二、返璞归真的保证:实教实学

“真”是相对于“假”而言,“实”是相对于“虚”而言。中学语文教育不仅需要真教真学,而且需要实教实学。真教真学,解决教与学的态度和动机问题;实教实学,解决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问题。

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不仅有“假”,而且有“虚”。语文课程的设置存在着“虚”。现在高中阶段普遍开设语文选修课,即把语文课程分为一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高中还是基础教育阶段,高中学生还是在打语文学习基础,而且由于前面所说的一些原因,学生高中以前语文基础打得并不扎实,初中的语文基础并未过关。升入高中,既要学习语文必修课,又要开设语文选修课,学生疲于奔命,教师左右为难。语文课时有限,仅必修课就需要不少课时,留给选修课的能有多少?于是,许多地方就只好统一选开一两门,这样实际上就把选修课开成了又一个必修课,所谓选修也就徒有虚名了。20世纪90年代,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弊,我们曾经指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架空分析太多,大有小学教学中学化,儿童读书成人化的趋势”。当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不切实际,大有高中教学大学化,基础教育专业化的趋势。

语文教学内容充斥着“虚”。先看语文知识。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过去人们提出“淡化语法教学”,而今天实际上已经虚化语文知识教学。中学语文知识教学当然还是应当遵照过往的“精要、好懂、有用”的要求,“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但是,一些知识的类别还是不能暂付阙如的,以免造成必要语文知识的残缺,比如文体知识、逻辑知识等。

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虚”。比如:指导思想上好大喜功;教学模式上机械教条,主张教师讲授“少少益善”,硬性规定一节课教师只准讲多少分钟;课堂组织上“唯‘生’(学生)是从”;教学方法上“满堂问”“伪对话”;教具运用上滥用媒体、照“屏”宣科;教研活动热衷于“观摩”,醉心于“展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语文教育,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学问。对于语文这样的学科,对于语文教育这样的学问,我们只能心怀敬畏。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是妙语,更是箴言。我国中学语文教育要想重焕生机,就必须批假弃虚、实教实学。这是中学语文教育返璞归真的根本保证。

三、返璞归真的原则:多读多写

要顺利推进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必须反思过往,汲取教益,立足母语,回归传统。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除去社会意识形态带来了一些思想糟粕外,整体上是健康、成功和优秀的,这有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为证,张隆华、曾仲珊、顾黄初、李杏保等一大批先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足以说明:古代语文教育是我国母语教育发展的历史源头,也是当今语文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否定这个历史源头,排斥这个逻辑起点,就是割断历史,说得严重一点,叫作“数典忘祖”。

诚然,继承传统,不能拒绝改革创新;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传统。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改革创新,既有自身的革故鼎新,又有对外的引进吸纳。语文独立设科110多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处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之中。且不说辛亥革命废科举、兴学校,也不说用白话取代文言,单说推行新式标点符号、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实施汉字简化这样一系列的具体成就,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立足传统教育基础,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进行改革创新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但是吸纳外来经验必须植根本土实际,不宜简单舶来,更不能照抄照搬,否则也会难结善果。远如道尔顿制,后如汉语文学分科,近如“成长记录袋”即是;就像简化汉字第二表,也是起而草率推行,继而宣布作废。因此,要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的理念下继承传统。与其他领域相比,语文教育更要固守优良传统,审慎引进吸纳国外经验。我国的语文教育毕竟是以汉语言教育为主的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它的民族性、本土性、传承性是非常突出的。返璞归真更多的是发掘传统精髓,回归优良传统。

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多矣,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读多写,这可以看作是语文教育返璞归真的基本原则。

多读多写曾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项语文教学原则,“”把它跟其他理论、观点、原则等一起冲毁了。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业界旧话重提,提倡多读多写,与此同时,还提出了精讲多练的语文教学原则。可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洋跃进”,大讲速度与效率,极力鼓吹“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多读、多写、多练已然不合时宜,于是,多读多写与精讲多练黯然谢幕,销声匿迹。

其实,多读多写是传统语文教育重要的成功经验,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精髓,有大量的古代论述为证。如东汉学者董遇之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陶渊明云:“好读书,不求甚解。”北宋苏轼反复说:“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南宋陆游则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清代蘅塘退士有千古名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对于多读多写,人们往往解读为只是一味强调数量,强调机械地苦读与傻写,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多读多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规定,而是一条符合读写规律的语文教学原则。就“读”而言,这个“多”,虽只一字,义含两种:一是大量地读,一是反复地读。大量地读,指泛读,包括速读、浏览、海量地搜读,有利于大量搜集信息,积累语料;反复地读,指精读,包括诵读、美读、深细地研读,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语感。学习语言,一个是语言习得,一个是语言学得。无论是“习得”还是“学得”,都必须大量与反复地“学”和“习”才能有所“得”,这个“得”就是体验、收获、体会、心得。“写”也一样,需要多写、敢写,正如古人所云:“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胆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初学作文,必促之使放,放之如野马踢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

一定的质总是一定量的质,一定的量总是一定质的量。我们总在强调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没有较多的“读”和“写”数量,何来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呢?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其实,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可惜,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官员和某些威权就是喜欢故弄玄虚,自以为是。

现在的局面有了转机,前不久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比较注意引导语文教学多读多写了。在“读”的方面,“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推荐古诗文135篇(段)。其中1~6年级75篇,7~9年级60篇。1~6年级的背诵篇目都是诗歌;7~9年级的篇目,除诗歌外,也选入了一些短篇散文。这些诗文主要供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该标准还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写”包括“写字”“写话”“习作”“写作”,各个阶段都既有量的规定,又有质的要求,明确具体,比较便于操作。这样规定,比较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只要真正执行新规定,放手抓落实,语文教育的质量就有了希望。

四、返璞归真的佳境:巧读巧写

话又说回来,中学语文教育光靠多读多写还不够。要多读多写,更要巧读巧写。当今世界,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些“圣贤书”,是指经史子集,从语文教育史学家的眼光来看,也就是广泛意义上的语文书。古人读书,实质上一辈子读的只有语文书。学富五车、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皓首穷经,为的是一门心思把这个“语文课”学好,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多读多写是漫无边际的,但时过境迁,今与古殊,不可同日而语了。社会大发展,信息大爆炸,对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极高,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这些基本课程都要学,还有一本无比厚重的社会与人生的大书需要读。因此,语文学习的时间与精力就非常有限,今天的学生不能像古人那样闭门读书,而是要在相对多读多写的基础上巧读巧写,确保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达到返璞归真的最佳境界。

这种最佳境界能不能达到呢?当然并非易事,但也非高不可攀。现实社会里确实有一批语文教得炉火纯青的优秀教师,有一批语文学得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不是个案,而是成千上万。他们的成功,是有现实经验可以推广、有科学规律可以遵循的。中学语文教育返璞归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入发掘他们的成功经验,认真推广他们的科学规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提出:“最好的教学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他用自己的慧心睿智创建了“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向巧读巧写的佳境,引领了当时中国语文教改的潮流。

叶圣陶先生可以说是倡导巧读巧写的鼻祖。首先,在理念上,他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至理名言。他反复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同时,实践上,先生巧读巧写,率先垂范。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告诉我们巧妙解读文本:“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晓畅,习焉术渐纯。”他的《抄书》教给我们“抄书促精读”的有效学习方法:“一目十行下,或吞囫囵枣;一字莫遁逃,还是抄书好。”“提笔意始凝,并驱手共脑。徐徐抄写之,徐徐事究讨。细嚼得真味,精鉴乃了了。”

还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用自己的长期实践,把语文教学的多读多写与巧读巧写有机结合起来。他的“多读”与“巧读”都是很实在的。魏老师上课特别注意“挤干水分”,抓住精髓,一篇课文大都只教一节课,“每学期102节语文课,魏书生只用50节就把全册教材讲完”,大量的剩余时间用来教补充教材。魏老师自己订了多种科普杂志,他从中挑选那些文质兼美、新颖有趣、短小精悍的科技小品,印发给学生,诸如《大脑的秘密》《黑洞》《宇宙飞船对接》之类,令学生眼界大开,兴趣大增,知识大长;他还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以1981届毕业生中女同学的统计数字为例,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她们平均每人读完了两万一千页课外书籍”。他创建了“课堂教学六步法”“四遍八步读书法”,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养成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与阅读习惯,搭建起从“教”到“不需要教”的桥梁。同时,他的“多写”与“巧写”也是讲科学的。“他首先让学生做好计划,然后严格按时间表执行。每天早晨锻炼身体之后,用30分钟做‘记忆力体操’;早自习用5分钟抄格言;晚上放学前用30分钟写日记;回家后用30分钟做语文作业。”“由于持之以恒,867天来(按:指初中3年),平均每个学生完成了25万字的语文练习、24万字的日记、104篇作文(按:每个学期作文超过17篇)、读了75本课外书。”就是这样,魏书生带领他一届又一届的弟子们走进语文教育返璞归真的佳境,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