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云南省景谷大箐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箐金矿地处三江成矿省、兰坪-普洱成矿带、兰坪-普洱铜铅锌银铁汞锑砷金盐类矿带内,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残坡积型金矿床。
[关键词]金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云南 景谷大箐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54-2
1区域地质背景
大箐金矿地处三江成矿省、兰坪-普洱成矿带、兰坪-普洱铜铅锌银铁汞锑砷金盐类矿带内。区域成矿位置位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Ⅰ级)、兰坪―思茅褶皱带(Ⅱ级)、云龙―江城褶皱束(Ⅲ级)南部(见右图),是区域上重要的铜铅锌银铁汞锑砷金矿富集区,区域内主要的含矿地层为上新统三营组(N2s)。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区域上出露地层以中生界为主体,次为新生界和古生界。区域构造地处兰坪―思茅中、新生代上叠陆内盆地南部,主体构造线呈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向展布。盆地受控于金沙江、澜沧江和中轴断裂,连同与这些断裂相关的次级断裂一起,构成盆地断裂系统,形成比较复杂的构造格局。金沙江断裂、澜沧江断裂和中轴断裂均为切割岩石圈的深大断裂,且都具有挤压、拉张、剪切、走滑等复杂的力学性质转换过程。综上所述,从区域地层、构造、重力、航磁异常、水系沉积物等均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2矿床地质特征
2.1地层
大箐金矿为沉积岩分布区。以中生界发育为主,分布面积约占99.3%;另有少量古近系古新统及残留的新近系始新统,分布面积约占0.7%。各地层单元的沉积模式、沉积相与兰坪―思茅分区岩石地层一致。
2.2构造
大箐金矿地质构造承接区域地质构造的特点,构造形迹以北西向断裂、褶皱构造为主,东西向及北东向断裂构造次之。构造变形表现为不同机制下的脆性变形和浅表层次的直立开阔线状褶皱。区内褶皱样式总体为一背斜,即大水井―大箐背斜,在其两翼局部发育小型褶皱或褶曲。背斜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在矿区中部的大水井―大箐―雷大坡一线,两端延出区外,两翼波及全区。背斜轴面直立,枢纽近于水平,区内轴线长12.2km。该背斜在区内起着主要控矿作用,大箐金矿、铜矿、金钴矿及雷打坡金矿均分布在近背斜轴部,由于含矿层位被剥蚀并多受断层的破坏,矿化多出现在背斜周边的次级构造中。由于东西向断裂切错,该背斜被断裂右行剪切分割成北段、中段、南段三部分。北东向断裂组为区内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大箐铜矿山本部的铜、钴、金矿化及矿体大多产于该组构造破碎带及旁侧裂隙带内。据该组断层分别切错北西向、东西向断层及古近系勐腊组,应是喜山中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
2.3岩浆岩、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区内未发现岩浆岩类分布,变质作用较弱。由于区内地处兰坪―思茅盆地中的中轴断裂带上,构造活动及流体活动较强,因此矿化普遍,围岩蚀变也较强,但与矿化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重晶石化、碳酸盐化、褪色(泥化)、高岭石化等。
硅化:是区内最普遍的蚀变之一,除在铜、钴、金矿(化)体及含矿带中普遍见硅化外,在无矿化的长石石英类砂岩中也具强弱不等的硅化,尤其与金矿化最为密切。主要表现为原石英砂粒边界的模糊和增生,微晶粉状石英的出现,岩石硬度增大,局部有网脉状石英发育。
褐铁矿化:是勘查区内较普遍的蚀变现象,雷打坡金矿、大箐金矿本部含金构造破碎带及零星矿化点普遍具褐铁矿化。其形成机理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后期淋滤所致,一种是同沉积的黄铁矿氧化形成。硅化叠加褐铁矿化后,金的富集程度增强。
黄铁矿化:主要发育于大箐金矿山本部的铜矿、钴矿及金矿化带上,尤其是矿体或矿化体及构造裂隙带、构造角砾岩、石英脉中最为普遍,并与铜、钴、金的矿化强度呈正相关。黄铁矿多呈星点状、细脉状、浸染状、团块状分布。
重晶石化、碳酸盐化:主要发育于大箐金矿山本部的金矿化带上,其中碳酸盐化多以白云石晶粒集合体形式出现,少量为方解石细脉。重晶石多与白云石共生,也可单独出现。
褪色(泥化):是含金岩石较为明显的蚀变特征。主要表现为砂泥岩由杂色转变为灰白色,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高岭石化:是区内普遍存在且分布最广的一种蚀变,系长石类矿物在碎裂松散条件下由风化作用和热液活动过程中的酸淋漓作用所致。与矿化关系密切,其较强的吸附能力可能是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主要发育于硅化泥质粉砂岩中,次为硅化砂岩。
2.4矿体(化)特征
区内金矿主要产于新近系上新统三营组(N2s)岩性主要由一套浅灰、灰白色泥岩与灰黄、褐红等杂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组成,岩石尚未完全固结成岩,且普遍具金矿化。为本区的含金层位。矿体大致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倾角与岩层相同的层间破碎带,均为容矿构造。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树枝状,少量呈细脉状、条带状、网格状产出。
2.5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主要由灰白色泥岩与灰黄、浅黄、褐红等杂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其残积物组成,除部分含金矿石较完整或有一定的块度外,大部分含金矿石均呈半风化的碎裂或碎块状,并具褐铁矿化,总体属氧化矿。据对主要含金岩石―灰白色泥岩的薄片及人工重砂鉴定结果,矿石的矿物成份较为简单,主要由高岭石组成,次为少量的绢云母(白云母)、碳质、石英、黄铁矿、褐铁矿等,但均未见明金。
2.6矿石结构、构造
据化验品位圈定金矿体,实际上由完整的含金砂泥质岩类、松散状含金残坡积层及沿裂隙次生富集的泥质粉砂岩等三部分组成。因此,矿石结构主要有泥状结构、粉砂结构、砂状结构、土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层状构造、松散砂砾状构造、碎裂状构造、网脉裂隙状构造。
2.7矿石化学成分及有益有害元素
区内据光谱分析结果,选取了灰白色含金泥岩、含金坡残积层两种主要矿石分别各做了一件组合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1。据分析结果,矿石有用组分主要为Au,含量1.40―71.2g/t;伴生有益组分有WO3,含量平均0.06%,已满足WO3含量≥0.05%即可作为综合利用的要求;其他As(平均含量0.02%)、Sb(平均含量
3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从上述金矿化体或金矿体产出特征看,区内金矿(化)体产出位置主要有新近系上新统三营组杂色粉砂泥在岩中,尤以含黄铁矿、炭质的灰白色泥岩最为富集。其形成机理主要由新近系上新统三营组含金地层风化剥蚀后被坡积或堆积形成。据此,可将区内金矿划分为坡残积型矿床类型。
找矿标志:
A地层标志:上新统三营组是区内主要赋矿层位,从地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看,该地层是本区金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尤其是间夹的灰白、灰黄色泥岩岩性层。
B构造标志:从地质勘查成果看,矿区内断层破碎带也具有金的矿化,尤其是宽大的东西向构造破碎带也是直接找矿标志,并注意东西向断层与北东向断层交切部位。
C蚀变标志:据野外宏观观察,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弱硅化、褪色等蚀变现象与金矿化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这些蚀变特征为区内较好的找矿标志。
D地球化学异常标志:目前发现的金矿体、金矿化体及一些暂不具规模的单样矿化点均位于有金异常区内,因此以金为主元素的综合化探异常也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参考文献
[1]赵鹏大,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M],2001年.
[2]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R].1980.
[3]陈国达,成矿构造研究方法,地质出版社[[M],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