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20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经历了积极探索与鼓励发展、逐步规范与快速发展、加强管理和促进发展三个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据海关统计,198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6.66亿美元,仅占我国对外贸易额的4.4%。到2005,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6905.1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413倍,占全年进出口总额(14221.2亿美元)的48.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为4164.8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980年的9.2%提高到2005年的54%。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出口贸易额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进料加工是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直到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占加工贸易的53.1%。此后进料加工一直是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到2004年,已是来料加工贸易总额的3.5倍。

3.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加工贸易经历着由本土化向非本土化的转化。所谓非本土化就是指加工贸易的主体由我国企业转变为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500.1亿美元,国有企业为721.6亿美元,民营企业为284.5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1.9%、13%和5.2%。另外,我国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内资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也主要是由外资经营管理的,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约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90%左右。

4.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

我国加工贸易从服装、鞋帽、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目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2002-2004年,我国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65%、70.3%和73.1%,同期占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均保持在75%左右。另据海关统计,2004年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79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9.4%;2002年和2003年,我国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677.07亿美元和1103.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89.5%和89.7%。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加大,体现了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逐步优化。

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贸易的增加值理应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结构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我国加工贸易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仍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多为低技术生产环节),而且在整个加工贸易价值链中,我国企业从事的往往是零部件和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因此,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处于较低水平。如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低于我国制造业1.2个百分点。另据统计,2000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国产成分低于38%。所以,我国加工贸易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整个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还会在低水平上徘徊。

2.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关联程度较低,对国内企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如果加工贸易的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但是,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而且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与国内企业的关联度较低,所以技术溢出效应较小。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率不仅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而且低于东盟国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封闭落后,缺乏竞争力,所以尽管国内有相关的配套企业,但很难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加之我国对外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这使得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需求严重依赖于进口。这种“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对国内企业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

3.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使加工贸易缺乏增长潜力

我国加工贸易大部分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即使是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也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这必然会造成与我国争夺加工贸易项目的竞争局面,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更为廉价,所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将日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目前,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要素配置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如果我国加工贸易固守在加工组装环节,将缺乏承接国外某些高技术生产环节加工项目的能力,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而且还会出现出口越多,价格越低,附加值越低的“贫困化增长”。

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鉴于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其健康稳步发展。

1.提高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率,增强加工贸易的带动效应

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可以带动上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品关税政策和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为了提高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率,解决加工贸易对国内相关配套上游产业带动作用小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改变我国外资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资进入加工贸易上游配套产业,将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生产环节设在我国,由核心企业的进入带动我国配套企业的进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我国中间品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通过学习模仿逐步提高我国中间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2)切实落实对加工贸易中使用国产料件的要给予退税,对国产中间投入品进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给予退税的规定,完善出口退税制度。这样可以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促进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出口,推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发展。

2.逐步实现加工贸易主体的转变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为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民营企业仅占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是外商投资企业。这反映了国内企业目前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由于外资企业“无根性”的存在,如果国内企业没有参与加工贸易的有效升级,利用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业提升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点,应是培育、鼓励、扶持国内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转变。为此,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合作以及产、学、研联合,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进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数国内企业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国际资讯网络,应考虑建立开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合作机制。

3.积极培育企业的自主技术研发能力

融入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自身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加工贸易的确对我国整体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我们不太可能获得国外高新技术的核心技术。韩国、新加坡、台湾的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当一个后进国家(地区)在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逐步升级,向核心技术环节越靠近的时候,该国就越不可能通加工贸易方式获得该核心技术。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主技术研发,完善国内技术研发体系:一方面要稳步提高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高等教育力量,在利用国际技术转移的同时,提高各产业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要尽快改革各级科研体制,加强产、学、研的互助合作,形成国家、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组成的研发体系。加工贸易仅是技术升级的一条捷径,它可以加速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能否真正缩小该差距,并赶超发达国家,最终还得靠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