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茶的起源与专用茶具的确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茶的起源与专用茶具的确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茶文化的出现,不仅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生活,还启迪了古人们对于生命这样宏大的思考。茶和茶具是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用茶的起源,从汉字的角度,对茶进行文字研究,并从几种主流的起源之说进行了分析,浅析了茶具最初的发展与历程,从“茶之为饮”与“器之为用”再到专用茶具的确立。

关键词:茶文化;茶;茶具

一、茶之为饮

1.1文字溯源

文献记载表明,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从词源的角度来考量,《说文解字》中并未记载,新华字典对茶的解释是:“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康熙字典对茶的记载是:“茶,春藏药,可以为饮。茗也。本作荼,或作木茶,今作茶。”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F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J”;在《刘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F”;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茶经》记载:“茶之源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J,四曰茗,五曰F。注:周公云:,苦荼。”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对于茶的定义,有多种称呼,最具代表行的便是荼,“荼:苦荼也。从艹余声。注: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同都切。”可以看到,荼既茶早期的叫法,茶或者说是荼,是一种可以做药,也可以饮料的植物。在可查阅的古文献中,最早出现茶一字的是《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为荼。”《汉志》:“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未尝辄字文。惟陆羽、卢仝以后,则遂易荼茶。”这样,茶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汉,比陆羽早了700多年。

1.2起源之说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但是华夏祖先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将茶作为饮品的呢?学术界对此颇有争议,一般来说,主要观点倾向于祭品说、食物说、药物说三种说法。

1.2.1祭品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古代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先祖、祭天地、祭神灵,祭品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部落、地区的生活方式,还能为我们剖析这些祭物,解读当时社会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提供了许多例证,能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心理的深层。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1.2.2 食物说

民以食为天,茶作为食品的记载,屡见不鲜。“古者民茹草饮水”,《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g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鬼神灵奉献食物,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人们在食用后发现茶不但无害,反而具有良好的口感与一定的药用。所以,诸多学者认为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1.2.3 药物说

药起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的上古神农氏,《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起源于神农,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学着假借神农尝百草的神话典故,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关于神农发现茶的传说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风中飘来了几片叶子,待煮完之后,水色微黄,喝入口中后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功效,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可以反映出在很早以前,就有以茶治病之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的历史。从发生学的角度说,祭祀作为一种宗教神圣的活动,其祭品必然不会随意取材,通常都需达到要一定的社会共识度时,既需要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稀有性与效用性,才能荣登“大雅之堂”,表达祭奠先祖的孝心与诚意。如此说来,茶肯定是得先被普遍利用才能做为祭品而存在。陆羽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既他认同了起源于药物这是最具影响的观点,其他的相关文献记载也是最多同时也最可靠,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三皇五帝的神农时代,就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最早的茶被古人当作药物、食物来使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而演变成一种生津止渴的饮料,但究竟是什么时候演变的呢?目前学术界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比较倾向的意见是陆羽根据《晏子春秋》、《尔雅》而提出:“闻于鲁周公”。既为人们所熟知是在鲁周公时期(周朝)。

图1陆氏饮茶图

二、器之为用

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展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器之为用”,在这里是指在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具或茶器,广义上说包含了人们在饮茶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如图2所示)。我们在审视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现代意义上的茶具是指冲泡茶、饮茶的器具,一般指茶杯、茶壶,而古代茶具涉及的范围似乎更广。古代“茶具”的概念包含了从采、制、煮、泡、饮等一系列与茶事相关的行为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器具。茶具与茶器有时候也有所区分,《茶经》就有“二之具’,“四之器”之分,陆羽认为具是指采制、贮藏所用的工具,器是烧水泡茶全过程中需要的器具。可见,在唐时,茶具和茶器的内涵有所不同,这直接反映从采茶、制茶与饮茶的不同阶段所使用器具也是有严格区分的。这似乎与现代概念下的茶具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茶具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他的发生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公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已知最早提到“茶具”这一概念的文献记载来自于西汉王褒《憧约》:“烹荼尽具,T已盖藏”。《憧约》是一份条款契约,所以就有烹茶前需要净具的描写“尽具”,可以理解为洗净器具,但是也不能断定是专用茶具。但是这里的“具”,是否可以认为是专有茶具,还是可以喝食具酒具共享的器皿?它的颜色、造型、大小、材料?也都不得而知,还是有待考证。但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的饮茶器具,是与酒器、食器相共享的,人类早期通常都采用青铜器或者陶器进行饮酒、进食。至今,我们还能在生活中看到器具多用的例子,如果搭配得当,还有返璞归真之感。“烹荼尽具”,首先是要有“烹”器,其次要有盛茶之器。专用茶具的确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图2 商周原始瓷器饮具

三、专用茶具的确立

从广义上来看,茶具的诞生是伴随着饮茶的出现而出现,但如果从专用茶具的角度来看,一种专用茶具的确立,必然需要茶文化发展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实现。陆羽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其做法就如同煮菜而饮汤一样,是用来解渴或用来佐餐的。这种生活方式下,饮茶自然不需要专用茶具,自可用食具或其他饮具代之。隋唐以前,尽管已有出土的茶具出现,但包括食具、茶具、酒具等在内的众多器具之间的区分并不严格,“一器多用”的使用状态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晋人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了“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承茶”的话语。翻译过来就是惠帝重返洛阳时,黄门官使用瓦盂敬茶。盂,即盛饭菜的碗也(图3所示)。可见当时的社会对是茶具、食具并未细分。不过,由于陶瓷工艺的发展,晋朝开始较多采用瓷茶具。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茶学界公认的有关茶具的最早文字记载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心为荼F剧,吹嘘对鼎砺。”这“鼎砺”当属茶具。到了唐时,随着饮茶之风在全国兴起,“茶具”的记载已随处可见,诸如诗圣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咏茶咏人咏事咏境,因茶而发着,不胜枚举。唐代以后,饮茶习俗也日益风行,以品茗为时尚、为雅、为乐。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茶具的艺术价值必然开始受到重视。《茶经》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四之器”中记载,煮茶、饮茶、炙茶、贮茶及辅助茶具一共二十余件。诸多器具都是由陆羽本人设计。风炉,一种为生火煮茶之用的器具更是由陆羽本人以“体均五行去百疾”的五行思想亲自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饮茶器具,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延饮茶棉斗的物证。部分器物上有铭文“文思院造”字样,唐代文思院是主管制造金银器的机构,这些表明这些饮茶器物是专为宫延皇室制作的。同时,在茶罗子、银则、长柄勺上,还留下了刻划的“五哥”字样,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五哥”是唐代僖宗皇帝小名。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实用价值与艺术之美并存。所以,为历代茶人所青眯。作为饮茶的专用工具,茶具的发展史,必然也有一个种类由少到多,工艺由粗到精,分类日渐明显的过程。

图3盂

四、结语

在科学、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化的脚步正在加速前进,各国的文化正在相互交叉融合,但全球化并意味着我们纯粹地接纳外国的文化,更不意味着本土、民族文化的消亡。全球化既可以成为挑战,也可以成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机遇。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茶具的文化内涵和设计内涵。对于茶文化的发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找出其发展的本质规律。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06.

[2] 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12.

[3] 钟强.茶经(经典珍藏本) 陆羽[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10.02.

[4] 朱郁华.无茶不文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5

[5] 王颜、杜文玉.论唐宋时期的文思院与文思院使[J].《江汉论坛》.2009年04期.

(作者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