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部在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在中小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一纲要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语文教学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的价值,但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人格素养方面的意义尤为突出,尤其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学生人格素养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故而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斧正,所以语文教学任重道远。

一、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现状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要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但是现如今,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部分学校和教师都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加之不良社会风气和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价值取向混乱,出现了庸俗化与功利化倾向。长此以往,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势必会发生错位,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不断发展衍化而来,其充分反映了我国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传统文化对中华儿女的人格品质、道德养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更有其特殊意义。

三、初中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格素养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教育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挖掘教材内容,开设经典课程,丰富课余活动,从而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格素养。具体渗透路径如下:

1.挖掘教材内容,让民族精神熏陶学生人格

语文教材中,具有很多传统文化因素,只要我们细心挖掘,认真研究,就可以将之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加以传承。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周敦颐的《爱莲说》,文中表明了作者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并借此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然”的个人品格,且表达出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和对庸劣世态的憎恶。这便是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的传统文化素材。教师可以从古代文人墨客对于、牡丹、梅花、莲花不同的认知与情感入手,通过不同花种所代表的不同品质进行分析和探讨,引入相关文学人物的分析介绍,引导学生要多一份淡然,多一份高洁,坚持对理想人格的肯定与追求。

2.开设经典课程,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人格积淀

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仅凭教材内容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进行深入分析,也难以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为此,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开设一些经典课程,或者进行专题教育,通过经典课程与专题教育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人格素养进行熏陶和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在各年段有计划地开设传统文化经典课程,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系统《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传统儒家经典。同时,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开设传统名著经典课程。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这一单元为名著选段,为了使学生更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开设四大名著导读课。通过导读课的学习与探讨,学生将对《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人格素养与情操也将受此熏陶与培养,从而形成更为立体、多元的素质品德。

3.丰富课余活动,引导学生亲近文化传统。

将传统文化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主题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学生受到全方位的传统文化熏陶,更好地进行人格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在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课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例如,清明诗会、端午朗诵、中秋赛诗等活动。每年在老子、孔子诞辰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走近传统文化名人课本剧表演,例如,可以开展“走近李白”、“走近苏轼”等活动。同时在课外鼓励学生学习太极、民乐、民族舞等传统文化艺术,使学生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中增强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的情感,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提升个人品质,以传统文化丰盈自身,塑造人格。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教师应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

作者:李建忠 单位:甘肃庆阳市庆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