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扬州双东历史街区,通过分析对相关历史街区的形态发展特征的研究、相关理论、建筑类型学原理与结构学对双东历史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立体展示双东历史街区内的建筑空间形态特征,为扬州城市明清历史建筑街区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双东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发展特征;扬州;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34-04

作为联合国最佳人居奖获奖城市,扬州保存了大量的盐商住宅,“双东”自从作为扬州提出的古城保护实验区以来,这个专用名词频频出现,令大众耳熟能详了。其地域范围东起泰州路西至国庆路,北从盐阜路南达文昌中路这一范围内,包括了东关街、东圈门及三祝庵街、地官第这两条横向轴线里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民居、街巷等。它的全称是“东关街历史保护街区及东圈门片”,是扬州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本文主要从历史街区物质文化形态、空间演化及街区拓扑特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双东”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

一、“双东”历史街区物质文化形态

“形态”《辞海》中解释为形状和神态。其涵义不单指事物抽象的几何形状,还包涵其形状传达的精神状态和意义。双东历史街区的形态是各空间要素通过结构关系形成的整体所表达出的涵义。双东历史街区形态主要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

(一)物质形态

街区有形要素的空间状态,如各种空间功能的布置与组织方式、建筑等物质空间环境等。现今扬州城由新旧两城池演变而来,双东历史街区整体形态呈“十”字形,主要是由于东西向的主轴顺势向南北方向发展,形成若干近似垂直主街道的次街道,各次街均向外延伸较长形成繁杂的路网,蔚为壮观。

独特的城市格局――逐水而城、历代叠加的特征(图1-1)。随着运河功能的发挥,唐代扬州成为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运河发展形成逐水而城的特色,这种状况延续至清代。

(二)非物质形态

我们采取了对街区内部居民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依据区内居民的问卷调查统计,双东历史街区在发展形态上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1、双东街区内生活力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街区社会精神面貌和街区文化特色,如街区气氛、美学影响和整个老城传统风貌特色的形成,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产物,更与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时间积累等因素有紧密联系。

①社会组织结构的紧密性。形式丰富的生活组织一表层(邻里关系)、深层(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核心(以宗教、血缘为主体的生活组织)。

②社会网络的多样性。扬州古城社会网络的特征体现在场所感、等级性、完备性等方面。在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历史老城中,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富有凝聚力的社会网络使居民对街区城市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

2、社会群体、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街区社会空间形态。

据东关派出所提供数据,东关街、东圈门双东地区总人_120354人,暂住人口9千多人,其中男性6400人,女性10090人,退休人员(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4622人,约占23%,20岁以下人口4634人,约占23%,本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属于人口密集地区。双东历史街区现状居民中退休人员所占比重较大,人口面临老龄化,成年人外迁现象较为严重,本区内的住房虽然普遍面临物质老化的问题,但基本上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使月需求,街区内的人均生活水平在扬州处于中下水平。

二、“双东”历史街区的空间演化

双东历史街区整体空间秩序,街区包含着各种形态各异的空间,给人第一印象是丰富多样、复杂易变,但其本身作为一个整体不但在空间静态组织构成上体现着“群”结构,同时在发展过程及动态区域构成上体现了强烈的“序”结构。正是这种深层次的“群”结构与“序”结构的存在,才使街区整体空间成为稳定发展,居民安居乐业的场所。

具体地说,首先双东历史街区“点”到“线”的发展:由于古运河的水利之便,配合水上交通的需要,延伸发展出“运河-东关码头-东门-东关街(东圈门街)-……-西门”这一主轴线(图1-2)。“钞关东沿内城脚至东关,为河下街。自钞关至徐宁门,为南河边街屋,路在城下,宽三、五尺,里中呼为拦城巷。”正反映出这一点。这就说明了运河之所以成为“点”,成为明清时期扬州城市环境发展的主导因素,一是解决市河、城池水源与水的去路问题必须依靠运河,二是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运河交通。然后由“线”――街区的街、巷再构成整个双东历史街区这个“面”。图1―3为双东历史街区的结构演化图,是一种“点”“线”“面”的发展生长之序,东关街即为生长主轴它确定着街区的主要走向。我们从图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的发展是带形的,其序结构图示呈鱼骨状。

(一)“双东”整体空间动态区域构成

双东历史街区空间从可划分为中心区、填充区及边缘区三种区域(图1-4),然而区域间构成关系往往是按一定规律动态发展的,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这种规律的结构原型就是“序”。

1、中心区

历史街区中也存在着如同现代都市CBD商务区一样的中心区域,该区域商铺集中、交通繁忙,人流密集,是双东历史街区主要的商业和公共活动的区域。特别是主街道两则的街市是中心区的主体。由于近年来扬州旅游业的发展,使中心区还包括寺观、巷道以及一些盐商住宅林园等古迹。现今双东历史街区除了东关街为比较活跃的中心外,个园、逸圃、四美酱园,谢馥春等也相继纳入中心区域。

中心区作为一个大的区域,还存在中心区中的中心一核心。它是中心区空间的缩影,是商业、交通、旅游、观景等活动最密集之处。双东的主核心是个园与其大门前照壁所形成比较活跃的空间。中心区中除了存在主核心外,还存在次一级的核心,如街区内的武当行宫、逸圃、四美酱园,谢馥春都是次核心。

2、填充区

位于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占地面积大,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区域,每户居住单元与街道相连,形成曲折多变的街巷弄系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受到中心区的内聚力,又受边缘区的拉扯力,但内聚力大于拉扯力,所以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一面。如双东历史街区越是靠近中心区域,填充区边缘空间肌理越是紧密;尤其是靠主道商业街一侧的建筑保护相对完好。(图1-5)

3、边缘区

向外生长的区域,是古街区向新区的过渡,该区域空间肌理形式多样、敏感易变(图1-6)。边缘区受外力作用较强,一般外向力大于内向力。外向力是边缘区(城门、牌坊、照壁等人工要素)为软化的边界本身向外的扩张力和新城区的牵引力的合力;而内向力是中心区的内聚力和填充区的粘滞力以及四个力一向边界的限制力三者的合力(图1―7)。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