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广西桑蚕产业的支撑点如何做大\做强\做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广西桑蚕产业的支撑点如何做大\做强\做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就如何把广西桑蚕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本文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在产业发展上要由量变向质变转移;二是要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来促进丝绸深加工业的发展;三是要实施名牌战略;四是要培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五是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这五个方面来分析找准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夯实基础,从而促进广西从桑蚕产业大省向强省迈进。

关键词: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S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41-3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措施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的势头十分强劲,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有关部门、各市、县的密切配合下,2006年起我国在广西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丝绸服饰舒适性、保健性及其独特魅力的认识,蚕丝新用途的开发,丝绸消费将会持续稳步增长,未来世界对丝绸的消费呈增长的趋势。我国人均丝绸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蚕丝产量约占世界的75%,生丝的出口量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国内外丝绸市场蕴藏着较大的消费潜力。蚕丝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因劳动力成本较高,蚕茧生产没有竞争优势。国家提出“东桑西移”区域性结构调整方针,以保持我国蚕茧产量的稳定,确保我国蚕丝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世界茧丝绸业的主导地位。广西土地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桑养蚕,区域优势较强。南亚热带及靠近南亚热带的气候条件、适宜于广西土地环境条件的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我区蚕桑生产比其他省区有许多优势:种桑投产快、当年种桑当年就可养蚕;桑树生长期长,一年可养蚕7-10造,比长江流域地区多养3-4造,亩桑产量及产值均较高;蚕茧上市早1个月至2个月、收市迟1个月,对全国蚕茧市场起到一个很好的调剂作用;我区的蚕茧质量合乎市场和丝厂的需要,解舒率较高、适合自动缫丝、可缫制市场需要量较大的3A-4A级生丝。因此,有利于蚕茧销售和消化加工,蚕茧生产的竞争力较强。随着市场放开、流通渠道的拓宽、茧丝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区的竞争力还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目前,广西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蚕丝生产、加工大省,蚕桑种养已成为广西优势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蚕桑业必将成为广西继甘蔗之后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的支柱产业。同时“东桑西移”的实施,加快了东部缫丝工业向广西的产业转移,推动广西的茧丝绸工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茧丝绸业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按照广西“十一五”规划和发展趋势,2010年,我区桑园面积达到了170万亩,蚕茧年产量超过17万吨,蚕丝产量达到1.5万吨,丝出口量1万吨,蚕茧生产及蚕茧烘烤加工的产值超过70亿元,丝绸工业产值将达到50亿元,茧丝绸出口贸易达到3亿美元;我区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总量的份额将达到26%、占世界蚕茧总量的份额达到18%;我区蚕丝产量占全国的份额达到18%,占世界蚕丝总量的份额达到14%。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机遇,因势利导,把蚕桑生产与缫丝、丝绸等初深加工以及内外销售有机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走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蚕茧品质和单产;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健扩大桑园面积,形成优势产业带,推动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西移,大力发展缫丝工业,集中力量发展丝绸精深加工业。拓宽内外贸易渠道、打造信息化贸易平台,做大国内市场,逐步扩大出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为此,笔者现就广西自治区桑蚕产业发展的支撑着力点作以下探讨

1 广西桑蚕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量的扩张,应着力于质的提升上下功夫

(1)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后,2007年广西区桑蚕业持续稳步发展,桑园面积202.11万亩,同比增长11.91%,全年发种量560.61万张,同比增长10.95%,鲜茧产量20.52万吨,同比增长10.49%,蚕农全年销茧收入34.60亿元,优良蚕桑新品种种养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①全区桂桑优系列品种已达115万亩,优良桑品种普及率达57%,实现了桑品种良种化。

②主导蚕品种“两广二号”应用量达402万张,占总养蚕量的71.7%,各蚕区在适宜季节推广饲养多丝量蚕品种“桂蚕一号”60.06多万张,占10.7%,优良蚕品种普及率达到82.4%。

③小蚕共育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目前全区共建设小蚕共育室近3415家,小蚕共育率达49.03%,在宜州、横县、象州、忻城等主要蚕区,小蚕共育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④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切实可行,通过严抓消毒防病工作,提高了养蚕成功率,全年蚕、桑病虫害发生率同比下降10%。

⑤优良蔟具方格蔟及上蔟管理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全区方格蔟推广率达到62.36%,部分县(市)如宜州市、环江县方格蔟推广率近100%,有效提高了蚕茧质量。

(2)推进桑蚕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要全面实施蚕桑优化工程,在适度扩大桑园面积的同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上,积极引导蚕桑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打造和创立广西蚕茧品牌,增强我区蚕桑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把我区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3)在蚕丝加工方面,目前广西缫丝加工仅有80余家企业,消化蚕茧12.3万吨左右,每年约有50%的蚕茧调往区外。因此,就地消化蚕茧,加快缫丝能力的提高,是我区蚕丝加工业的首要任务。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广西缫丝企业的质量意识比较淡漠,现有的80余家缫丝企业中仅有七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还没有一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的称号。而茧丝绸业较为发达的江浙有缫丝企业309家,一般企业的质量和创品牌意识都较强,通过质量论证的企业在60%以上,中国名牌产品丝、绸大都出自江浙。而广西的白厂丝,在内销到江浙绸厂,绝大多数的厂家的白厂丝只能作中、低档纬线在广西高档纬线与经线的用丝生产技术只有极少数的缫丝企业能够掌握,且价格都低于江浙厂丝的1-2万元左右,尤其是在茧丝绸行情波动时,特别是走势向下,那就不仅仅是价格的事情,也就更谈不上外销出口创汇了。这是目前广西白厂丝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增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提高生丝品位、加快质量认证、争创品牌,不论是现有企业,还是新上或是准备上的企业,都必须认真地对待,且又是首当其中的工作。

(4)近几年来,得益于桑蚕品种的改良,养蚕技术的提高,特别是方格簇的推广,使得蚕茧质量大幅度提高;同时随着江浙先进制丝技术和生产管理的引进,缫丝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广西白厂丝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作为后起之秀,广西桑蚕茧丝绸的生产方式和技术革新跟不上发展要求,尤其突出的仍然是无法批量生产5A级高品位厂丝及经线丝,这是严重制约广西茧丝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针对目前广西蚕丝生产中存在的蚕茧质量与生丝品位等技术关键问题,是需要通过自治区这一层面来组织进行重点攻关研究和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推广应用,才能达到显著提高生丝品位。只有整体提升广西茧丝质量,用质量创品牌,创效益,创市场,才能拉动广西茧丝绸事业整体优势的发挥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广西蚕丝业持续高效优质稳定发展。

2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着力于引进国内外强势龙头品牌企业,促进丝绸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1)当前我区茧丝绸业发展的关键是抓好加工业,要紧紧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集中力量抓好龙头加工企业的培育,拉长丝绸产业链,形成茧丝绸产业集群。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关键是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的带动。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以市场引导蚕桑生产和茧丝绸加工,通过产业化经营与蚕农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的蚕茧丝产销关系,缓解分散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切实保护蚕农利益。要通过重点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能够紧密联系核心企业与蚕农的蚕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强化蚕农的组织结构,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加盟,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蚕桑生产体系,促进茧丝绸业整体协调发展。

(2)缫丝工业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全自治区实现白厂丝产量1.176万吨,同比增长27.20%,工业总产值29.61亿元,同比增长20.14%,销售收入26.74亿元,同比增长26.92%。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推动下,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使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充分利用蚕茧资源,发挥整体优势,鹿寨、宜州、横县分别建立了丝绸工业园;一大批经济实力,技术力量较强的东部企业在广西区落户,除了蚕丝加工外,蚕丝被、捻线、织绸、绢纺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品项目在广西区各地相继建成投产。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与广西丝绸进出口公司共同组建集桑园基地建设、蚕种和缫丝生产、丝绸深加工及丝绸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天中山丝绸有限公司和浙江华芝丝绸有限公司在蒙山创建的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苏、川、桂三省茧丝绸行业骨干企业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宏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横县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携手合作共同组建的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以及广西区拥有50组自动缫丝机生产规模的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为广西区茧丝绸业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加快了东部缫丝工业向广西的产业转移,目前80多家缫丝企业中,区外投资合作企业超过50%,茧丝绸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进我区的丝绸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通过统筹规划,着重扶持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捻丝、绢纺、真丝针织、丝绸等加工业,逐步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培育出若干个产值超过10亿元,带动能力较强的大型茧丝绸企业集团。

3 着力于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大力推广蚕桑种养新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收烘,打造一批具有我区特色的品牌蚕茧的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以及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实施茧丝优化工程,打造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广西丝绸品牌。

3.1 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名牌产品

重点进行缫丝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丝绸新产品开发,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推广和茧丝绸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区的生丝产品质量普遍可达到4A级以上,同时有选择地培育一批自治区级和国家级茧丝绸名牌企业与产品。

3.2 拓宽贸易渠道,培育茧丝绸交易市场

通过内引外联,利用外来合资合作企业、区内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理念、销售渠道和品牌优势,促进丝绸精深加工产品的推出,打造广西丝绸名牌产品和出口品牌,进而推动销售市场的拓展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培育与扶持以茧丝交易为主的茧丝原料交易市场的发展,逐步完善与提升使之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茧丝绸交易中心,打造我区茧丝绸市场现代化流通平台。鼓励和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丝绸专业展会,开拓国外市场,不断扩大广西丝绸出口市场的份额。

4 从培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上入手,着力在提高产业的核心竟争力上求突破

(1)要加大对茧丝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各蚕桑重点市、县人民政府要把加快我区茧丝绸业摆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在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区外、国外和社会民间资金及金融机构贷款投向茧丝绸业的同时,通过整合财政各专项资金加大对茧丝绸业发展的扶持投入,尤其是对丝绸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和工艺创新以及专业人才培训、蚕桑新品种选育、种养技术研发与推广、蚕种场的改造以及丝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给予大力扶持。

(2)要加强蚕桑丝品种品质的技术创新基础配套建设。以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为依托,组建广西蚕桑品种改良中心、原种繁育中心、蚕种质量检疫检验中心,使之成为我区扩大优质高产蚕桑品种生产和保持蚕茧资源优势的强大技术支撑力量。

充分发挥自治区绢麻研究所的科研力量,通过改革引进资金、人才以及政策支持,逐步使之成为我区的茧丝绸业研发中心。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选择重点蚕桑产区,建立家蚕基因工程技术运用试验基地,依托自治区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骨干企业进行转基因蚕丝的科学试验及产品研发。

建立广西茧丝质量检验中心,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扩大检测能力,建立自治区级茧丝质量检验中心。要抓好茧丝绸业发展龙头的培育扶持。

(3)大力开发推广科学种养实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的养蚕方式,大力推行小蚕共育、方格簇、条桑育等科学养蚕技术。到2010年,要使小蚕共育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 70%以上,方格簇普及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70%以上。进一步完善桑、蚕病虫害的防控体系,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养蚕,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

(4)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基地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配套开发的原则,重点发展和优化桂西北、桂中、桂南优势产业带,“十一五”期末发展26个5万亩以上的蚕桑大县,创建30个万亩优质桑蚕示范基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种养、高水平管理、高效益产出、生态化建设的要求。通过优势蚕桑大县和优质示范基地建设,使广西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蚕桑生产基地。

(5)以蚕丝加工为主线,着力在生产、管理、技术、工艺、设备研发创新上求突破,以促使企业创品牌、拓市场、争效益,让企业走出广西,争先全国。

(6)积极推动蚕桑业向生态经济发展,带动桑蚕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促进产业链建设。重点开展桑杆纤维、板材、造纸、保健、药用、食品、饲料等领域的研究开发,通过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蚕桑业的综合效益,促进蚕桑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县级宜州市先后投入了400多万元建蚕沙无害化处理池13000个,杜绝了蚕沙乱扔乱倒的现象,使养蚕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改善了人民群众的人居环境,同时还极力在提高桑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上大作文章。

引进了广西舜泉蚕业科技有限公司、东升生物有限公司、田园绿洲有限公司等三家生物科技公司利用蚕沙作为生产原料,分别提取叶绿素铜钠盐和生产生物菌肥,

引进了广西科学院桑杆加工食用菌新技术,利用民间资金组建广西宜源桑杆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利用桑枝杆作原料,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食用菌如香菇、榆黄菇、云耳等无公害食品。通过延伸桑蚕产业链建设,推动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通过政府的引导发展桑蚕再生资源的培育和充分利用,发展“桑-菇-肥”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把桑枝杆食用菌生产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来抓,已建起了广西桑杆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洛西镇桑杆食用菌生产基地、石别镇横山屯桑杆食用菌生产基地。2007年示范基地共建设有桑枝杆食用菌生产大棚60座,种植菌筒60多万袋,以生产香菇、榆黄蘑、木耳为主,总产量达110万公斤,总产值达275.6万元。经把废弃的桑枝杆加工成食用菌和无烟炭,或直接把干桑枝杆卖给企业作锅炉燃料代替煤炭,把难闻的蚕沙加工成高效生态有机肥,年桑蚕废物循环利用产值3000万元以上。宜州市通过实施以上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项目,正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带动力度强、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优的桑蚕茧丝绸产业化新型发展道路,以实现桑蚕茧丝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探索,已走到了全区的前头,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探讨与借鉴。

5 从“以人为本、以才兴业”上入手,着力于茧丝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要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科技人才,为全区茧丝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以增强广西茧丝绸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展后劲。

(2)通过选派部分技术人员到区外国外学习、培训、进修,学习国内外茧丝绸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展理念,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并完善茧丝绸人才培养机制。同时要抓好多层次办学,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用型人才。要依托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广西大学、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等单位,建立全区蚕桑种养技能培训中心和丝绸工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鼓励区内大专院校恢复和设立茧丝绸相关专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大力培养蚕桑及丝绸专业人才;积极与区内外大专院校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办班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人才。就广西的缫丝行业来说,全区现有缫丝企业缺乏专业人才,主要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是制约广西缫丝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现有员工的文化层次相对不高,在对国际领先的新型自动缫设备的使用上,也就存在了较多盲区,尤其在新型自动缫设备维修保养方面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挡车工对新型自动缫的操作规程不能较好地掌握。因此,对外通过与东部到广西投资、合资、合作,大力引荐和招聘各类人才,对内加大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培训的力度,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4)要抓住“东桑西移”战略工程的机遇,培养和造就一批既熟悉国际惯例又懂得茧丝绸产业新技术的高级科研以及经营管理人才,以全面提升广西茧丝绸产业生产技术体系,适应即将到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促进广西茧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