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烤烟品种在河南不同地区的适应性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烤烟品种在河南不同地区的适应性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了研究不同烤烟种在河南不同地区的适应性,选取豫烟6号、豫烟10号、豫烟12号、云烟105这4个烤烟品种,在南阳、许昌、平顶山三地进行了4个品种的适应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农艺性状来看,豫烟12号的打顶株高、留叶数、茎围、叶长、叶宽均大于其他3个品种;抗病性方面,云烟105的气候性斑点症、赤星病、花叶病发病率相对较高,豫烟12号黑胫病和根结线虫病发病率较高,豫烟10号的综合抗病性较好;从评吸结果来看,豫烟6号的综合表现较为优异;从经济性状的丰产性来看,豫烟10号要优于其他3个品种,云烟105次之;从稳定性来看,豫烟6号表现最好,豫烟10号表现稍差;豫烟10号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协调性好于豫烟6号、12号和云烟105,综合表现相对较为优异。

关键词:烤烟品种;适应性;不同地区;豫烟系列

中图分类号:S572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1.024

Abstract:To study on adaptability of different tobacco varie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Henan, the paper chose Yuyan6, Yuyan10, Yuyan12 and Yunyan105 four tobacco varieties. The adaptability test were carried out in Xuchang, Pingdingshan and Nanya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ough the main traits of four records, the topping plant height, leaf number, stem girth, blade width and blade length of Yuyan12 were greater than the other three varieties. The incidence of climate spot, red spot disease and mosaic disease of Yunyan 105 were comparatively fairly high,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Yuyan12 of black shank and root knot nematode disease were higher, and the Yuyan10 comprehensive incidence was low. From the result of smoking, Yuyan6 had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Through fertility of the economic characters, Yuyan10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 three varieties, and Yunyan105 was a little worse. For the stability, the Yuyan6 was the best performance and Yuyan10 was a bit poor.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harmony of Yuyan10 was better than Yuyan6, Yuyan12 and Yunyan105, and its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was also relatively excellent.

Key words: tobacco varieties;adaptability;different area;Yuyan series

叶质量风格是不同烤烟品种在特定生态条件、遗传因素和栽培技术下形成的,品种作为重要的遗传因素在烟叶质量风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我国已选育出多个烤烟品种,2005 年国内自育品种占烤烟种植面积的65.19%[2],但仍无法满足卷烟工业对原料多样性的需求[3-4],这就要求我们对各个品种在不同地区进行产质性状的比较,烟叶产质量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品种以及土壤、施肥、大田管理、成熟采收、烘烤等因素的制约[5-8]。在相同的气候生态环境中,对烟叶品质起主导作用的是品种[9-11]。品种不同其特性也不同,对生态因素即气候和土壤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将品种特性和当地自然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潜力。

本研究选用的4个烤烟品种的品种特性分别为:豫烟6号是以MSK326为母本、自选烤烟品系农大20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杂交种,该品种农艺性状稳定,田间生长整齐一致,抗旱性强,抗黑胫病、中抗青枯病,烟叶钾含量高,烤后原烟多橘黄,油分多,色度强,化学成分含量适宜,比例协调[12];豫烟10号是河南农业大学围绕优质、抗病、耐肥和适应性强的目标选育的烤烟新品种,于2011年通过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农业评审,该品种连续多年的人工诱发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其抗青枯病,中抗黑胫病,中感赤星病;云烟105品种的田间长势强,烟株整齐度好,性状稳定,长势清秀,适应性强,分层落黄明显,经济性状较好,易烘烤,原烟颜色多金黄色,化学成分协调;豫烟12号株高较高,叶片数较多,叶长、叶宽较大,株型筒形,叶色深绿,主脉粗细适中,田间生长整齐,分层落黄难,抗根结线虫病,产量高。试验在河南的许昌襄县、平顶山郏县、南阳内乡县3个区域进行,为这4个品种的试验示范、区域布局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烤烟品种为豫烟6号、豫烟10号、豫烟12号和云烟105。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3个不同区域进行,3个试验区域基本情况为:许昌襄县,N 33 ° 85 ′,E 113 ° 48 ′,褐土,前茬作物为红薯;平顶山郏县,N 33 ° 97 ′,E 113 ° 22 ′,黄棕壤土,前茬作物为红薯。南阳内乡:N 33 ° 05 ′,E 111 ° 85 ′,黄棕壤土,前茬作物为红薯。3个试验点的每个品种种植4行区,每个小区种植烟株不少于70 株,行株距为120 cm×50 cm。施肥方法及其他田间管理技术措施按当地优质烟叶生产技术操作。各小区于采烤前1 d选择有代表性的10株烟调查打顶株高、有效留叶数、茎围、节距、最大腰叶的长和宽,同时调查烟草黑胫病、根结线虫病、气候性斑点病、赤星病、花叶病5 种主要病害的田间自然发病率。采烤结束后分小区按照GB 2635-92分级、计产,并按当地烤烟收购价格计算产值。各试点每个品种选取C3F(中桔三)烟叶样品3 kg,在河南农业大学检测烟叶还原糖、烟碱、钾、氯含量。另将每个产地的每个品种取C3F等级初烤烟叶样品去梗、切丝,将烟丝含水率统一控制为11%~13%,卷制成单料烟后,由上海烟草集团技术中心组织吸食品质感官评价。质量总分为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余味、烟气浓度6项指标的得分之和。香型显度和劲头不计入感官质量总分。

1.3 数据分析

主要性状指标数据采用Excel软件和DPSv10.15软件进行分析[13-1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对农艺性状的测量记录结果分析表明(表1),豫烟6号和豫烟12号的打顶株高明显较高;采收叶数也为豫烟6号和豫烟12号较多,但品种间差异不大;茎围方面,豫烟6号和豫烟10号较大; 4个品种的节距间无明显差异;叶长、叶宽均为豫烟10号相对较小,叶面积也较小;叶片的长宽比大小表现为豫烟6号>豫烟12号>云烟105>豫烟10号。

2.2 主要病害田间自然发病率

从田间自然发病率看(表2),根结线虫病发病率4个品种间差异并不明显,气候性斑点症的发病率除云烟105明显较高外其余3个品种差异也不明显,赤星病和花叶病的发病率也为云烟105较高,豫烟12号和云烟105的黑胫病发病率略高于豫烟10号,因此在种植豫烟12号时,要尽量避免在黑胫病、根结线虫病等病害发生较重的区域或田块种植。种植云烟105时要尽量避免在气候性斑点症、赤星病、花叶病高发的地区种植,并做好防治工作。从表2可知,综合发病率云烟105较高,豫烟10号相对较低。

2.3 主要经济性状分析

一年多点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表3),豫烟6号、豫烟12号单位面积产量极显著高于豫烟10号与云烟105,但豫烟6号和豫烟12号间无显著差异;单位面积产值方面,豫烟10号、云烟105极显著高于豫烟6号和豫烟12号,但豫烟10号与云烟105间无显著差异;上等烟比例与单位面积产值相似,即豫烟10号、云烟105极显著高于豫烟6号和豫烟12号;均价以豫烟12号极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其中,豫烟10号表现最优,显著高于云烟105和豫烟6号。

由表4可知,各品种主要经济性状存在着差异,单位面积产量效应为豫烟12号>豫烟6号>豫烟10号>云烟105;均价效应为豫烟10号>云烟105>豫烟6号>豫烟12号;上等烟比例效应为豫烟10号>云烟105>豫烟6号>豫烟12号;单位面积产值效应为豫烟10号>云烟105>豫烟12号>豫烟6号。稳定性方面,单位面积产量云烟105稳定性最好,豫烟12号较好、豫烟6号表现次之,豫烟10号表现稍差;上等烟比例豫烟10号最稳定,豫烟6号较稳定,豫烟12号次之,云烟105稍差;单位面积产值豫烟12号、云烟105较稳定,豫烟6号表现次之,豫烟10号表现较差。均价方面豫烟12号最稳定,云烟105较稳定,豫烟6号次之,豫烟10号较差。整体而言,豫烟10号上等烟比例、产值较高,但不够稳定。

由表5可知,参试品种在3个地区单位面积产量大小均表现为平顶山>许昌>南阳,品种豫烟6号单位面积产量在3个地区间差异不显著,豫烟10号在平顶山、许昌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极显著高于南阳地区,豫烟12号、云烟105在南阳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显著低于平顶山地区。说明各品种在3个不同产地单位面积产量存在差异,豫烟6号在3个产地间差异不显著,豫烟10号在南阳烟区与平顶山地区和许昌地区存在极显著差异。推测一方面可能是由土壤肥力不同所引起的,即南阳地区肥力偏低;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豫烟6号、豫烟10号对低氮水平的响应存在差异,即豫烟6号耐低肥,豫烟10号不耐低肥。

2.4 初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分析

供试品种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检测结果表明(表6),各试点烟叶品种还原糖含量豫烟10号最高,钾含量豫烟10号最高,豫烟6号次之,豫烟12号与云烟105稍低;氯含量除南阳内乡为豫烟12号最低外,其他2个地方均为豫烟10号最低;其他化学成分含量的规律性不明显。总体上看,豫烟10号品种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协调性好于豫烟6号、豫烟12号和云烟105。

2.5 初烤烟吸食品质

从表7可以看出,在南阳内乡豫烟6号打分最高,其次为云烟105,再次为豫烟12号,最后为豫烟10号;在平顶山郏县的质量总分为豫烟6号>豫烟10号>豫烟12号>云烟105;在许昌襄县的打分顺序为豫烟12号>豫烟6号>云烟105>豫烟10号。从综合表现来看,豫烟6号香型显度相对较高,且质量总分较高,表现较优,其余3个品种稍次之。

4 结论与讨论

烤烟种植技术、生态因素等对烟株的株高、茎围、节距、叶片大小有一定的影响[15]。烟叶生产中,田间烟株节距大的品种,个体受光条件好,但植株太高时烟株群体受光条件会变差;节距小的品种,群体受光条件好,个体受光条件差[16]。豫烟10号与云烟105株高合适,节距适宜,叶片受光较好,容易提高烟叶烘烤质量。烤烟品种田间自然发病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品种对病害的抗性。本研究中,综合3个地区的发病状况得出,云烟105对气候性斑点症、赤星病和花叶病的抗性较差,而豫烟12号对黑胫病、根结线虫病的抗性较差。因此,这2个品种烟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这几种病害的防治;从评吸结果来看,豫烟6号的表现相当优异。而豫烟10号和豫烟12号的综合抗病性相对较好。经济性状方面,豫烟10号的单位面积产值和上等烟比例相对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即豫烟10号在平顶山、许昌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极显著高于南阳地区,而豫烟6号在3个地区产量间无显著差异,推测一方面可能是由土壤肥力不同所引起的,即南阳地区肥力偏低,应在旺长期重施基肥,合理追肥;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豫烟6号、豫烟10号有可能对低氮水平的响应存在差异,即豫烟6号耐低肥,豫烟10号不耐低肥。其具w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⒖嘉南祝

[1]吴兴富,肖炳光,寸锦芬,等.津巴布韦烤烟品种在云南中低海拔区域的比较试验[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33(2):222-227.

[2]陈荣平,杨铁钊.我国烟草品种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烟草学报,2007,13(6):47-50.

[3]李传江,庞宏.中式烟叶是发展中式卷烟的原料基础[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6):68-70, 77.

[4]徐安传.烤烟品种种植结构对烟叶原料和卷烟产品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09,15(5):82-86.

[5]刘国顺.烟草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03-223.

[6]周金仙.云南烤烟主要推广优良品种生态适应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171-175.

[7]刘宝法,王华彬,周宝仁,等.几个烤烟新品种在内蒙古的引种试验[J].中国烟草科学,2003,24(2):25-27.

[8]周金仙.云南烤烟主要推广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划分[J].烟草科技,2007 (1):59-64.

[9]易建华,蒲文宣,张新要,等.不同烤烟品种区域性试验研究[J].农学学报,2006 (6):21-24.

[10]吕芬,邓盛斌,李卓膦.烤烟品种小区比较试验[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6):724-727.

[11]邵岩,宋春满,邓建华,等.云南与津巴布韦烤烟致香物质的相似性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07,13(4):19-25.

[12]杨铁钊,张小全,李群平.烤烟新品种豫烟6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J].中国烟草科学,2010,31(3):7-12.

[13]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56-259.

[14]马文广,李永平.烤烟雄性不育系经济性状与环境互作的适应性及稳定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6):619-624.

[15]常爱霞,张建平,杜咏梅,等.烤烟香型相关化学成分主导的不同产区烟叶聚类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10,16(2):14-19.

[16]张崇范.张崇范烟草科技论文选[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