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湖南衡阳县皮影戏浅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湖南衡阳县皮影戏浅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李紫旭(1990―),女,湖南衡阳县人,湖南科技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研究生。

摘 要:湖南衡阳县皮影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但是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它已然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从田野调查入手,对湖南衡阳县皮影戏历史渊源、剧本剧目、唱腔、演出情况、传承情况、生存现状、皮影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衡阳县皮影;演出情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且具有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魁宝。

在湖南衡阳县的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个祖先传下来的“精神食粮”―皮影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娱乐节目的多样化,这项古老的艺术正在逐渐地消失。2014年6月我们在李跃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湖南省衡阳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有关衡阳县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我们通过实地普查和个别走访等形式,对皮影戏的传承人进行了采访、记录和拍摄,收集到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衡阳县皮影戏的整个发展脉络,摸清衡阳县皮影戏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影戏的发展问题。

一、被调查地简况

衡阳县地处湘中偏南,湘江中游,因位于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衡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西汉建制,名人辈出。皮影戏于明代时期传入衡阳,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衡阳县井头皮影戏的演出,始于明朝中叶,已有五百余年历史。井头皮影戏以它浓郁的民间艺术色彩和芬芳的乡土气息,于2009年被列入衡阳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衡阳县皮影戏历史及其艺术

一、衡阳县皮影戏的历史与流派

目前对于衡阳县影戏历史源流的认识是相当的模糊,就可供查找的资料而言,因证据不足或没有确切材料,都无法核定衡阳县皮影戏的具体形成时间。关于衡阳县影戏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李跃忠论文《湖南影戏与衡阳》中在论述湖南影戏的历史溯源时提到“有史料可证明湖南影戏的历史至晚可以推溯到明末清初时期”此文通过对衡阳县人王夫子一生的经历,及其一首《念奴娇、影戏影》词的分析,得出结论“追溯衡阳影戏有史可考的历史,目前所见的最早史料是明末清初”。

衡阳县皮影戏分为两种流派,即西派和南派。西派活动在英陂、杉桥一带,由于西派唱腔吐字不清,观众不易听懂,1962年转为南派。南派活动在井头、渣江、演陂、界牌等地,它的特点是道白吐字清楚,观众易懂,唱腔连云圆润、雄浑粗犷,能突出角色,且后场配以胡琴、唢呐,气氛热烈,民间味道浓郁。

二、衡阳县皮影戏的演出情况

1、衡阳县皮影戏演出原因

衡阳县皮影戏主人家请戏缘由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请愿:需要祈福,求神明保佑,如子女升学时。第二、还愿:所请愿望达成时,东家需要敬香还愿。第三、家庭请戏:有生日喜庆,多为老人生日。第四、有喜事,值得庆贺时,如添人进口、店铺开张、房子竣工、搬家等。

以2000年为划分点来说,2000年之前结婚、正生、房子竣工等一切好事、喜事主家都会请唱皮影戏,即人们常说的“打动锣鼓千年兴旺,唱完影戏万载兴隆”。而现在演出原因更为简单,主要的是请愿戏和还愿戏,求神灵保佑。

2、衡阳县皮影戏的演出地点

衡阳县皮影戏以前都是固定的戏班,80年代时很多艺人都在县城或衡阳市的茶馆、街道、庙台等固定场所唱戏。而现在戏班多为临时组建,东家请戏就直接去主家的庭院里、街道上临时搭戏台,由于皮影戏戏台的搭建十分方便,而且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在的演出地点是随时变动的。

3、衡阳县皮影戏的演出费用

据了解,1980年到1990年期间,衡阳县许多影戏师傅都曾在茶馆、街道、庙台等固定场所搭台卖票唱戏,票价都相差不大,一般都是2角左右。从六十年代至今,衡阳县一场皮影戏的戏价变化大致为:4元、6元、12元、15元、20元、30元、50元、100元、200元、300元、600元。现在一般两个人唱是600元,三个人或四个人就900元到1200元。

4、衡阳县皮影戏演出习俗

衡阳县皮影戏戏班一年中演出的大致规律为:农历二月初八寿佛菩萨生日,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三月十五财神菩萨生日,四月二十五药王菩萨生日,六月十九观音菩萨得道,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登莲台,清明节扫坟祭祖,7月半鬼节供老客等日子都唱皮影戏。现在一年中皮影戏的生意都集中在二月、三月、四月、六月、七月、九月。其他时间生意好的一些艺人每个月也能接到一到两场戏。

5、衡阳县皮影戏演出的开场与结束仪式

衡阳县皮影戏开场时一般都先要敬神灵,仪式不统一,各师各教。一般是演出开始时,焚香烧纸,用一女旦代表皮影师祖李夫人祝拜一番,唱完戏后焚香烧纸送神灵。旧时唱许愿戏还“送船”,即在开演之前用纸扎一船,置于前台底下,演出结束时举行仪式,用三牲酒等物“送船”。现在唱喜戏结束时一般都要唱赞词10到30分钟不等,恭祝主家大吉大利,然后主家给艺人“丢红包”。衡阳县皮影戏结束时专用女腔唱“祝词”,据说此举是为了纪念唐朝那位女艺人。

6、衡阳县皮影戏的演出过程

衡阳县影戏演出的过程一般分为:首先布置好戏台(一般情况下布置时,文场面将弦乐对好调,把唢呐挂好;武场面将堂鼓等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主唱和操纵皮影人将影人分进场和出场两边挂好,并把影窗上的背景布置好等)、然后请主人家点戏、接着打开台锣鼓、打完开台锣鼓休息片刻后,吹唢呐,接着主家迎神或接祖宗也就是祭祖、然后开始演正戏(衡阳县皮影戏正戏多演历史传统剧目)、接着主家送神、最后演杂戏结束一场影戏表演,所演的杂戏多为艺人自编自导的故事。

7、衡阳县皮影戏的禁忌与行话

行话也就是隐语,也称“内堂话”,是皮影艺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暗语,为了不让东家或外人听懂,师徒之间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载。它主要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使用,譬如艺人之间交流工钱时但不想东家听见,就会说行话,数字一到十被说成“孤、疑、粽、子、缺、熬、黑、挂、勾、直”,请戏主人家做的菜不好吃或者什么事做的不好看,艺人们也会用行话抱怨几句,主人家就全然不懂。在影戏演出中也有很多词汇可以用“内堂话”来说。

旧时演出的忌讳也不少, 一般是些迷信的语言。如戏班的行箱不能让女人坐;扁担不能放在箱子上, 不然伙计会打架;下雨天撑伞不能说“打伞”(打散);早上“不放”,意思是早上不讲不吉利的话;类似这样的忌讳语很多,解放后,皮影去掉了封建迷信色彩,现在诸如此类的忌讳一般不再使用,不过行话还是使用的比较多。

三、衡阳县皮影戏观众的情况

由于影视网络等文化娱乐形式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越趋多元化,年青一代往往对皮影这类古老民间艺术兴趣不高。从采访调查到的情况来看,现在衡阳县的皮影戏演出一般刚开始时的观众人数大约在10―30人之间,其中年轻人和小孩子占50%,演出大概一个小时后,观众人数一般10人左右,其中年轻人和小孩子占20%,演出到最后只剩5到10,而且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调查小孩子喜不喜欢皮影戏,有的说喜欢,因为好玩、因为平常没见过,有的说不喜欢,因为看不懂,不如玩电脑。调查年轻人对皮影戏的看法时,多数人表示不感兴趣,虽然能够看出个大概,但是节奏太慢、情节也没意思。年轻一代观众的丧失,就意味着皮影戏正在逐步失去它的市场。老年观众大多表示非常喜欢,很多老年人他们对这些戏的情节已经非常的熟悉,但仍然百看不厌。

四、衡阳县皮影戏的剧本形态与剧目变化

皮影戏采用的是戏曲剧本,以中国古典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和历史为题材。剧本形态多为简本加口传心授,简本为桥(朝)本,类似于古代的“掌记”,特点是有家门,无唱词,多由许多概况情节(按顺序)的四字语组成,它具体记录了故事发展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发展的全过程,艺人可根据四字语的提示演唱大概唱词。目前王承干等皮影戏师傅们都保存了许多朝本,有一百多种,几乎都是师父传承下来的;莫家运收藏的朝本也是有近百种。由此可见剧本数量多,剧目丰富。正所谓“看不完的书,唱不完的戏”。口头剧本是由师傅向徒弟讲述故事发生的全部过程或者重要情节,其余对白和唱词由艺人们在演出时自由发挥,唱词方面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剧本很大一部分可以随意编写,但是要注意主要人物、兵器不能乱,也就是正反面人物要分、文武要分,要讲究艺术水平,要表演的深刻,这都需要艺人们日积月累的经验,因此说“唱戏凭自己”。

剧目变化:80年代流行唱侠客戏,以前那些有奸有忠、有苦有甜的戏更受欢迎,现在是状元戏受欢迎。旧时皮影剧目大都是唐代戏和宋代戏,如《隋唐演义》、《征东》、《征西》、《粉桩楼》、《天宝图》、《地宝图》、《五虎平西》、《五虎平南》、《杨家将》、《杨门女将》、《飞龙将》、《龙凤再生缘》、《罗通扫西》、《三门街》、《十把穿针扇》、《阴阳扇》、《八仙图》、《忠贤七品官》、《双状元》、《密腊珠》、《五美侠剑图》等,1963年皮影进行改革,开始有现代戏的定型剧本,对传统戏也要求按照“朝本”,不准胡编乱唱,之后开始演一些现代戏,如《运肥路上》、《三世仇》、《风雪大别山》、《沙家滨》、《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

五、衡阳县皮影戏唱腔

衡阳县皮影戏发展初期音乐形式简单,只使用简单的歌腔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当地的戏曲音乐,掺进了花鼓戏唱腔和歌剧成分,形成了衡阳影戏专门唱腔――九梆十三腔。其中包括小生腔、生腔、旦腔、南北二路腔、丑腔、油腔、道腔(仙人道人所唱)、女道腔(如观音菩萨)等多种唱法。皮影戏伴声有个特点那就是一人多角,衡阳县皮影戏也不例外。演唱者可一人变多种音腔,饰演多个角色。艺人一般为男性,所以演唱旦角要求用假声,即虚唱;而生角、花脸则用本嗓即可。且各个行当演唱所用的调式也不尽相同。

六、衡阳县皮影工艺

旧时的皮影操作技术简单,影人只能耍一只手,不能耍脚,影人一般有80到90只。影人制作也极为简单、粗糙,由皮影艺人自制。影人共有8寸高,用铁丝围个圆圈,糊上皮纸,再用墨画上口、鼻、眼、耳、鬓发、胡须,即为头部;影身用做布鞋的布帮子剪成,后糊上皮纸,涂上颜料即可。民国时期,影人制作头部改用玻璃纸,影身的制作材料改用亮牛皮,面部也开始着颜色。20世纪50年代以后,皮影在制作和操作上进行了改革,操作较以前复杂,可耍两手,也可耍脚,并配上桌子、凳子、椅子等简单道具。影人制作头部改赛璐璐,用水彩颜料画五官,影身改用绝缘胶合板和玻璃纸制作,影人高达1.8尺至2尺,影人头部可以更换,影人也就减少到40到60只。常常艺人们做好一个完整的影人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因取材方便,艺人们在制作时间的安排上很随意,每天有时间就可以制作。

三、小结

通过采访艺人,发现衡阳县皮影戏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后继无人,即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衡阳县皮影戏在其历史舞台上也曾有过辉煌的时期。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 娱乐方式的改变, 衡阳县皮影戏何去何从很值得我们深思。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浪潮下,人们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成立也正说明了这点。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保留其固有的本质、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我们应该努力去挖掘和弘扬这项伟大的精神遗产,使这笔宝贵的财富永远保留下来。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基地委托项目“湖南影戏剧本抢救性保护与研究”(12JD27)、湖南省软科学项目“湖南纸影戏艺术数字博物馆建设对策研究”(2014ZK3025)

参考文献:

[1] 李跃忠.湖南影戏形成时间略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62-65.

[2] 衡阳县文化局.衡阳县文化志(内部资料)

[3] [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5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5:771-772.

[4] 李跃忠.湖南影戏与衡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