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级英语教学改革的隐喻理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级英语教学改革的隐喻理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英语专业学习中,高级英语是一门难度大而且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工作者对如何教好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探索、实践从未间断。与此同时,高级英语教学改革也持续深入。而这种改革也在隐喻研究领域找到了新的理据,雷迪的传导隐喻和隐喻相关研究的新成果丰富了高级英语教学改革的理据。

关键词: 高级英语 改革 隐喻

1.引言

高级英语课堂教学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分离的现象,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二语习得理论的不断丰富和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为高级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据。众多教学工作者也结合各自研究方向的探索,践行着高级英语教学的改革。本文拟借鉴现代隐喻理论及相关成果为高级英语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提供新的理据。

2.传导隐喻与高级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高级英语教材《现代大学英语》五、六两册共包含24篇课文,题材多样。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堪称典范,其语言难度较之基础阶段教材的课文又提升一个台阶。学生不仅要面对大量生词,分析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还要深入探讨作品的文化和思想内涵。所以这门课程的课堂活动通常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由教师对课文进行逐词逐句的分析,讲授自己的研讨体会,而学生在课堂上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而今,大学外语教学已经从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主从关系演变成相互合作的关系。传统的“填鸭式”(教师讲,学生记)教学模式应该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教师为组织者,学生为参与者)、互动式(兼容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相互交流,多项互动)、合作式模式。合作式模式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和互动式两种模式,“强调外语教学应由教师创造环境,由学生构筑知识、发现知识、转变知识和扩展知识;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才能、人际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卢红梅,2003)。高级英语教学必须兼顾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以合作式为原则的高级英语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卢红梅,2003)。

传导隐喻是雷迪于1979年提出的。其基本论点是:说话人将思想(物件)置于词语(容器)中,将它们(顺着管道)传送至听话人,然后由听话人将思想、物件从词语、容器中取出。该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迪,能丰富我们认识世界的知识和手段。(胡壮麟,2002)依此理论,课堂上语言就像一根“管道”,教师在教时把思想或感情装进词语里;然后,词语装载思维或感情传递给学生,完成其传递任务;最后,学生从词语里提取这些思想和感情。高级英语课堂可看成是由多次师生合作的过程,那么该过程与传导隐喻的三部曲就存在异曲同工之处。

传导隐喻理论中,说话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犹如一个“中间人”。同样地,高级英语课堂上,教师充当了“中间人”角色,在其指导下学生才能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简单来说,教师就是要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需要和其现有的语言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来采取相应的基本进路和选定教学起点和教学技巧。宏观的基本进路以及教学起点及技巧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微观的课堂语言表述、身势语还有具体教具的运用就是传导隐喻理论中的“容器”,而所有的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雷迪的传导隐喻理论中,听者的任务是从“容器”中提取意义。他必须寻找“词中的”意义,从中取出,把它放到“自己的脑子中”。这与强调学生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一致的。

3.隐喻研究与高级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不少学生仅仅把高级英语课当成是基础英语的延伸,结果常抱怨“学不到东西”、“英语水平没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教师也认为学生在口、笔头表达上仍然没条理、没逻辑,对课文的主题等宏观理解问题知之甚少。文秋芳(2000)曾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作过调查,她评价说,“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可以探究的原因肯定有多个方面,其中之一与师生对隐喻的认识不足有关。

目前,隐喻研究已经步入应用性研究阶段。其标志是1999年英国学者卡梅伦和洛(Cameron & Low)合编论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和应用》)的出版。蔡龙权(2003)认为,隐喻理论的直接贡献是通过学习隐喻性表达培养词义逻辑扩展能力和话语交际的变化能力。此后,蔡龙权(2005)从隐喻的普遍性、功能性和学习隐喻性表达的迫切性,论证了隐喻性表达是外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必要构成。根据隐喻的存在形式,隐喻有词汇隐喻、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之分。高级英语中也有这三种隐喻类型。而这些隐喻类型具有修辞功能、委婉的交际功能、认识其他修辞的认知功能、语篇的主题功能和连贯功能。下面举例分析一下概念隐喻在语篇连贯和主题分析中的作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的第一课是马丁・路德・金博士发表于1967年的演说“Where Do We Go from Here?”(《我们向何处去》)。这是金博士继他1963年最具盛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和1964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答谢辞之后的又一篇传世之作。要理解这样一篇演说绝非易事,但如果在分析语义之前引入概念隐喻Black people are taking a hard journey,学生就不难理解该演说的主题“我们向何处去”,即如何改变美国黑人的现状,营造美好的未来。下面句子就将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看成是一次艰难的旅行。

I must confess,my friends,the road ahead will not always be smooth.There will be still rocky places of frustration and meandering points of bewilderment.There will be setbacks here and there...

而句子则指出该旅行有一个目的地“自由之城”。

...as we continue our forward stride toward the city of freedom.

还有一些句子则表明美国黑人拥有战胜旅行过程中任何艰难险阻的武器。

Psychological freedom,a firm sense of self-esteem,is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against the long night of physical slavery.

When our days become dreary with low-hovering clouds of despair,and when our nights become darker than a thousand midnights,let us remember that there is a creative force in this universe,working to pull down the gigantic mountains of evil,a power that is able to make way out of no way and transform dark yesterdays into bright tomorrows.

赵晓瑞(2007)指出:“隐喻在词、句、语篇层次的普便存在要求教师重视隐喻和更新隐喻知识。隐喻知识的扩展可以加深学生对高级英语语篇内涵的理解和语篇结构的认识。”对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由于《高级英语》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兼顾其它语言能力,课堂教学的微观方法体现在如下重心的转移,以区别与低年级阅读教学:从低年级那种机械性的“词汇―语法―练习”解释为主转移至高年级创造性的分析和评价文章的体裁特点、写作风格、修辞技巧等为主,从随段讲解为主转移至课文讲解分析后综合解释为主,从对课文的字面理解为主转移至评价性或欣赏性理解为主,从获取信息式阅读为主转移至评析式阅读为主。(孙亚,2005)但是这种方法的改变却对学习者的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的学习者常常觉得沮丧,其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而隐喻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将隐喻知识及相关理论引入高级英语教学是一个新思路,会利于高级英语学习效果的改善。

4.结语

当我们强调认知方式决定语言表达方式进而决定交际方式时,在二语习得中强调隐喻理论的应用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众多学者已讨论并充分肯定了该提法的理据性。“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中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束定芳、汤庆本,2002)。就高级英语教学而言,隐喻理论一方面为其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教学提供新思路,丰富其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2]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外国语,2003,(6).

[3]胡壮麟.雷迪的传导隐喻.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4]卢红梅.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9).

[5]束定芳,汤庆本.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外语研究,2002,(2).

[6]孙亚.改革高级英语教学,提高语言综合技能.21世纪报・英语教学周刊,2005,(3).

[7]杨立民,梅仁毅.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6).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赵海萍.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与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的负迁移.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6,(8).

[9]赵晓瑞.高级英语中的隐喻类型和隐喻功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