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的创新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人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有位未来学家曾指出

处于伟大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力的人才,需要依靠教育。那么教育就应该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审美创造力,尤其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对创造力培养更具有效的学科之一。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那么美术教育就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整体的教育实践活动。

由于传统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美术专业升学考试模式制约,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还存在着片面性,突出表现为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偏重技能训练,甚者把技能训练作为单纯的机械的技术训练。学生接受的是模仿式的专业训练,教师强调的是所谓的基本功扎实,而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在一边,或者认为创造性是学生以后的事。这种美术教育模式,将美术活动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排斥了学生个性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带学生走向“匠”气,乃至死胡同。它忽略了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和教育的整体性,背离了教育的基本目标和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因此,美术教育必须从片面的、陈旧的、模仿型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开发审美智力、培养主观表现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能力为重心的教学途径上来。作为美术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地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及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们将就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充分发挥审美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的心理获得极大的自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愉快的、充满美感的学习气氛。比如

美术教室的美化,写生道具的精心设计,背景音乐的设置,以及教师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等等,都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消磨学生个性、千人一面,是创造的大忌。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在个性上大胆表现,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似思维,想象思维。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发散思维,给学生创造性想象空间,激活他们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

二、启发学生在美术接受中再创造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运用美术这一形式媒介,表达自身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所升华的情感。认识、思想,以及自我的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创造性产物。美术作品的创作完成,实际上还是个潜在的有待实现的对象。它只有通过与接受者对话,进入接受者的美术接受过程,才能实现其社会意义与价值。

美术接受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美术接受,去感受、理解、阐释美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美感,同时去体验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气质和感人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接受:把学生领进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在对美术的欣赏和评释中,引出联想,拓宽审美意识的范围,激发起思想情感的波涛和对美术作品的重新认定乃至或去填补、或去创造出“新形象”。也就是说,要善于引发学生在美术接受中进行再创造。例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美术接受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发学生对“神秘的微笑”的不确定性,展开丰富、自由的创造性想象。以及对人物形象身后作为背景出现的含蓄而深远的风景空间,示以无限的遐想和再创造。又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我们要设法引导学生透过这一典型的朴实勤劳、任劳任怨、饱经风霜的又富有“思想”的“父亲”形象的“表层”,站到“父亲”的立场上,代“父亲”体悟劳动的快乐,去展望丰收季节的情景和对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达到艺术的再创造。尤其接受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就更应引领激发学生的再创造。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更容易与作品沟通,同时,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原则中更强调“神”和“意境”,如“似与不似之间”“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就充分给接受者以更多的创造性想象空间和物象,唤起接受者对无限空间和“意外之象”的想象的。总之,在美术接受中只有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才能实现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不断提高。

三、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应服务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它与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造型技能,就没有美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美术又是一种技术活动。技能训练、技巧的形成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过程。技能又是创造力“行为能力”要素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创造力就是整体,技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在强调创造力培养的同时,又不能排斥技能训练。在教育实践运作中,应该把握好局部服从整体。避免出现视技能为单纯的机械的技术训练。在技能的指导和训练中,实现与创造力的统一,服务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第一,美术教育实践中,避免把技能训练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美术教育活动中,技能的培养不能简单地视为单纯、机械的技术训练。要注意在训练中渗透入文意识与内涵,也就是说我们要积极诱发学生情感、理念、修养、价值观等的投入,让学生能把激发“表现性”的激情贯穿技能实践于活动的始终。特别是一些像“石膏写生”“静物写生”等看似“死板”“枯燥”的技能训练项目,更应注意人文内涵的渗透。例如。在进行石膏像《拉奥孔》写生训练过程中,不能急于着手形体的塑造,而应让学生了解拉奥孔的创作取材和创作时代背景,使学主介入情感去体验“拉奥孔”违背神的旨意受罚,被毒蛇缠咬时濒于绝境的肉体痛苦和并命挣扎的这一戏剧性情节。从而让学生读懂从中表露出来的表情特征和身体扭曲特征。指导学生不能光盲目客观地去塑造杉体,要注意自身情感的介入,有取舍主次,主观能动地、表现性地去塑造形象。

第二,在技能训练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技能训练中,强调技法和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或说模仿式教学,往往容易约束学生个性发展,因而在技能指导和训练中应该避免“模仿型”教学,侧重表现性教学。表现性教学强调把个人感受、情感带进对客体的主观表现实践活动中。而且,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地观察对象,尊重自己的视觉感受,从而使学生更自觉、更主观地去表现对象,表现有意味的形式与内容。同时,我们要有计划、有序列的辅以指导。让学生从技能实践中去把握形式美感的内容(如。线条、色彩、造型、构成等)。提高创造形式美的能力。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形式美在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中普遍存在,但形式美最典型的形态呈现在艺术美中。”对形式美的追求是艺术实践的必由途径。在技能训练中。加强形式的把握与表现的研究对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并具有个分积极的意义。引导学生一方面要善于强调对象形体特征和形式形态,另一方面应加强画面结构的研究,运用形式美的原理去构造有意味的美的形态。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另外,技能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前人或别人的表现技法同时,能注重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逐步转化表现程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表现技巧风格,实现在技法训练中得到创造力的培养。

第三,在技能训练中,注意材质运用与表现的创新能力发展,对材料与表现。材料与制作。材料的触感、质感、肌理美的把握,不能脱离美的规律和创新核心。让学生发现材料的特性,探索其在表现中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效果,拓宽艺术语言的表达范畴,加强视觉冲击力和画面张力,触摸艺术表现的新空间,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展现学生成果的机会,激发创造原动力

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展示学生创造成果这一环节。只有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创作成果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品尝到创造的成就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创造的意义。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动机,从而使学生创造的自觉性得到延续,

、通过对有个性创造的课堂作业作鼓励性的讲评,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让学生初尝创造的小“甜头”。

、通过举办学生习作展览,从小到班级橱窗展示到全校美术作品展,以及推荐学生作品到社会参加展览和比赛。让学生品尝创造的大“甜头”。

3、还可以为学生的美术作品参与社会消费提供帮助。美术作品的消费和美术接受同样是美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创造出生产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成为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动力……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比如

与营业性画廊挂钩,不定期选送学生的美术作品让其代销并帮助促成其他形式的消费。

总之,时代在不断进步,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格局,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不能滞后,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任务来抓,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性创造的良性循环,必然会使他们在愉快、自主、积极的创新活动中不断激越才华,提高素质,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