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歌赛三十而立的成熟与不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歌赛三十而立的成熟与不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刚闭幕的CCTV青歌赛已过三十而立,成绩上讲,应该说越办越成熟。近些年青歌赛出新很多、改革很大,从原生态唱法的引入,到合唱比赛的增加,不断有新的变化,带出新的看点。现在,又从原生态、合唱的进入回归到三种唱法、独唱比赛的起点,绕了个大圈。在众声喧哗的不同意见中,完成了一个多数人意料不到的循环。抬眼一望,早先的观众逐渐进入老年,早先的选手不少坐在评委席上,早先的新歌变为规定曲目,早先的演播厅已是多媒体景观。像我等这种从头看到现在的声乐爱好者,看到的是赛事排场更大、内容更多、规则更细、伴奏更好、现场也更加漂亮。观赏青歌赛,进步的感觉是有的,熟悉的感觉也有,但陌生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

寻找熟悉的感觉,莫过于“旧曲重启、老歌复出”。熟悉的歌曲有新的歌手唱起,带来的不只是当年听歌的感受与回忆,还有当前演唱者或新或旧的诠释。恍惚之中,观众看到当代歌唱的历史正在翻开新的一页,而传统的血脉依然贯穿其中。观众从中发现的不只是哪些歌曲弥久愈新,经受了岁月的考验;更有旧曲新翻,别样诠释带来歌曲意境重新发现的喜悦。本着声乐演唱百花齐放的原则,评委本应该大加鼓励,而结果基本上是“打击”。由此带出了一个问题,一首旧歌曲二度创作界限在哪里?是否一首歌曲表演真的只有一种唱法,一种诠释!作曲家马可去世后,有人对崔健演绎的《南泥湾》不满意,一批老同志也认为其中大有问题。但二十多年过去了,回头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崔健在世,有人翻唱他的《一无所有》,风格有变,崔健不一定不高兴!摇滚风格演唱革命歌曲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摇滚歌曲重新翻唱,唱出新风格也没有什么不好。现场表演,唱得好不好可以打分,表演是否“正确”也可以讨论解决。在歌手“恶搞”与忠实“原作”之间,作品的“另类”诠释与“创新”不能一概否决。一首旧歌曲唱出新意境、新感觉,又何尝不可以?从表演创新的角度讲,那也很不容易。现在国内舞台声乐表演,与国外相比,风格仍显单一。

如今的青歌赛是越赛越长。以前一个礼拜一种唱法,三个礼拜就能赛出结果,好歌手、好作品自然浮出水面。现在一天六个选手,只唱六首歌,其余是问答、是点评、是自我展示,像是看声乐表演与知识竞赛。20分钟的声乐演唱,硬撑出近两钟头的电视节目,丧失了观看艺术竞赛应有的紧张、热烈,比较与连贯。你才看两个美声,马上又是民族唱法两个,然后又换到通俗。4月初看几场比赛,回头4月底看两场,感觉一个气氛、一个水平,无法比较,无法连贯,无法进入观看声乐大赛的状态。如果有合唱比赛、有原生态比赛,多两个品种,喜欢民歌、喜欢合唱的观众可能会观看,多两个品种就多两份时间,再多两类人群。有人愿唱、愿赛,有人愿看,赛事时间还有拖长的理由。还是三种唱法,赛期拉长的理由只能是扩大收视率、增强影响力或者增加广告效益。然而,每天六个选手,三种唱法每天平摊两个,哪个观众看了都不过瘾,也无法顺利比较歌手演唱水平。

除非你60岁正好退休,又是美声、通俗、民族三种唱法的全能声乐爱好者,白天没事干,记个笔记,有闲心回忆所有参赛者的水平与状态,可能会找到以往看声乐大赛的乐趣与感觉。可惜的是,没有多少电视观众有那么多时间,没有多少听众喜欢所有唱法的所有歌曲。而且,评委每组歌手都在打分,难道他们对每种唱法都是内行,都有专业评判的能力?评委可以非声乐专业,但不熟悉某种唱法且又不喜欢,他或她打分能打好吗?现场可以看到,有些评委的打分往往很离奇,以至于不少观众在怀疑,评委打出来的分数有多少公正性与专业水平。这种推测不是耸人听闻。假定观众全是三种唱法、三种风格的声乐表演都喜欢,实在是缺乏理论与实践根据,假定评委三种唱法评判都是内行同样缺乏根据。反之,观众、选手、乃至评委可能不喜欢央视拉长赛事的办法,都希望分类唱法集中比赛。如果电视台继续依此而行。较量的结果,未必电视台是赢家。

现在的声乐爱好者看青歌赛,常常感觉观之无味、弃之可惜。不看吧,两年才一次,的确想看看现在青年歌手的声乐水平,现在艺术院校的教学水平,现在声乐创作新的水平。看吧,又看不到歌手相互竞争的水平;听吧,鲜见新出台的好作品。早些年,参赛歌手为赛事寻找新歌、作曲家为歌手参加青歌赛创作新歌是相当普遍的事情。如今的比赛,一月看下来、听下来,基本是唱旧歌、听旧歌,唱得少新鲜、听得很郁闷。

当然,电视台声乐赛事定下规定曲目,也有它的理由。规定曲目大家唱,容易确定出同类歌曲艺术表演水平的高低。但少数民族歌手抽签到一首不擅长的汉语歌曲,也就自认倒霉了。本来,少数民族歌手应该照顾他们的语言与声乐风格,不能用汉语经典歌曲作为规定曲目,去限制他们的艺术表现。比赛规则的制定本来应该最大限度展示每一位歌手的已有实力,显示其表演个性与风格。规定曲目不能范围太窄,尤其不能一种语言。要容许少数民族歌手选用本民族语言的歌曲经典。民歌中这样的经典不在少数,三种唱法都能找到。比如朝鲜族民歌《阿里郎》,美声、民族唱法都行,去年少数民族十大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青年歌手金美儿用通俗唱法全新演绎这首歌曲,唱得激情澎湃、唱得满场喝彩。换到今天青歌赛赛场,可能会落个“不忠实”原作的低分。

5月5日开始的36强决赛,歌手是自选歌曲,歌曲质量参差不齐。美声与民族组歌手们选择的歌曲相对成熟,并且有新近创作的声乐作品,比如去年下半年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民族歌剧《运河谣》选段。流行唱法两位歌手的选曲更是为本次赛事专门创作的作品。然而,这两首歌曲词曲写作水平显然不如人意。按评委黄小茂客气的说法是“言之无物”。如此空洞无趣的歌曲显然是无论怎样用心诠释,也是很难唱出个好结果。但评委仍然得硬着头皮给歌手打分,毕竟是歌手大奖赛而不是作品大赛。更有可能的是,缺乏艺术基本判断能力,选择二三流甚至不入流作品的演唱者照样拿奖。自选歌曲根本起不到鼓励歌手选择优秀声乐作品,推动声乐创作繁荣的正面作用。规定曲目的狭窄与自选曲目的没有限制,同样带出新的问题。

今年办成“马拉松”赛事的青歌赛,终于到了决赛的最后三场。用本届评委评论歌手使用的关键词“不容易”来形容,要让几十场赛事全部难看,也很“不容易”。民族、美声、流行5人决赛一、二、三名5月18-20日的比赛,开始有了看点。4男一女站在台上决赛排名,采用新的赛制,两人对决,胜者再两人对决,由此产生金奖、银奖得主,制造了比赛悬念;打分制加选票共同决定选手决定选手命运,让赛事更加有趣;加上相差不多的选手水平,又是同一唱法的高手云集,清一色的大乐队与流行乐队伴奏,现场表演艺术享受加赛事结果的现场期待,使赛事开始变得引人入胜起来。尤其是除去了知识问答、视唱练耳及评委常显多余的评论,赛事现场可视性大大增强。比赛好看起来,可惜,赛事已近结束!

以上从看青歌赛大感受落实到细节,可以发现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从电视台的角度去辩解,有些理由说得出口,可能有道理,有些理由未必说得出口,比如收视率与广告效益问题。国内电视台分类不明,经营体制不清常常带来电视节目的制作目的不清楚,方向不明确。商业电视台的商业节目是一种运作方式,公益电视台的公益节目运作又是一种方式。如果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按公益节目来办理,它的主要目的是出人才、出作品,促进声乐表演、创作的繁荣与健康发展,兼顾音乐文化知识的普及。那么,集中目标办好赛事,取消自报家门的歌手介绍,赛事按唱法集中,规定曲目兼顾少数民族语言,鼓励演唱新作、演唱优秀作品,鼓励旧作新唱,音乐文化知识考核适可而止,专家评论应专业定位,不可勉强。总之,电视歌唱赛事是听唱歌、看比赛。节目改革应多考虑观众需求,保持优点、去除缺点,力争节目办得更好看一些,达到繁荣声乐表演、创作的目的。至于“众口难调”的问题,可以通过节目的分层设计来解决,毕竟,一档节目可拉拢所有观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傅显舟: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