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靖西县旧州绣球文化产业发展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章研究广西百色市靖西县旧州绣球文化产业的发展,概述了旧州绣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能人加农户的运营方式,产品的销售现状,绣球工艺的传承等。表明旧州绣球文化产业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后继有人。
【关键词】 旧州;绣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前言
绣球,是壮族人民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古朴华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绣球的前身叫“飞砣”,是壮族民间的一种古兵器,绘制于2000多年前的广西崇左市宁明县花山壁画就有关于绣球的记载。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当时一到特定的节日,青年男女就各为行列,歌而抛之,绣球逐渐成了壮族青年男女求偶和定情的信使,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旧州自古以制作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绣球而闻名于世,有“中国绣球之乡”的美誉。1995年,广西妇联把朱祖线做的一对直径1米的大绣球送到北京参加世界妇联大会,广受称赞。一年后,《人民日报》采访报道了朱祖线,并称他为“绣球王”,从此朱祖线和旧州绣球闻名于世,绣球开始成为一种十分受欢迎的商品,不再只是爱情的信使,而且还成为旅游的纪念品和用于赠送亲友的吉祥物,把自身的文化性与商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特色的文化产业。
为了响应党的“十”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的号召,靖西县政府积极带领和引导旧州群众,实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绣球文化产业,努力打造绣球一条街。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旧州的绣球生产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较快地发展,为促进旧州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绣球文化产业也成为旧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旧州绣球文化产业的生产
旧州辖5个自然屯(街),17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共532户2500多人,因生产绣球而闻名,故又名绣球街。旧州家家户户都有会制作绣球的绣手,有七、八岁的小孩,也有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目前从事绣球生产的绣手共有1000多名,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绣球能手,如“中华巧女”黄肖琴、“绣球王”朱祖线之子发(绣球王朱祖线已于2011年去世)、玉女绣房的李莉等。由于旧州的绣球制作方法非常讲究,工艺流程非常精细,只能用手工来制作,无法用机器来进行批量生产,所以旧州的绣球制作都采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一般是农闲时进行生产,每人每天可以生产绣球2至4只不等。绣球制作主要分“平绣”和“堆绣”两种,绝大多数绣手只会使用“平绣”制作绣球,目前能采用“堆绣”工艺制作绣球的,只有“中华巧女”黄肖琴和她的女儿朱素品。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旧州绣球的种类比较齐全,按规格大小分,一般有2.5至30厘米,也有按照顾客特别需要而制作的大型绣球。据统计,2014年旧州街年产绣球总量30多万只,年均产值约400多万元,解决了当地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名副其实的“绣球一条街”。
三、旧州绣球文化产业的运营
虽然当前旧州的绣球生产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但其运营模式不尽相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公司负责与国内外客商建立销售网络对外展销,并和协会联系按照市场需求下订单,协会根据企业的要求把订单交予农户进行生产。二是“能人+农户”模式,像“中华巧女”黄肖琴等一些能人,凭借自己的超群技艺以及媒体的宣传,早已远近闻名,经常可以得到一些单位和顾客的大订单,拿到订单后再分给当地的一些农户,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按照货方的相关要求进行协同生产,完成订单后再统一交货。能人不但接受订单生产绣球,而且在家开店展销,甚至还到周围村屯的农户家收购绣球回家展销,这样的农家绣球经营店在旧州有20多家。三是“商店+农户”模式,当地及区内的一些经营文化用品店的老板直接跟农户订货,或者从农户那里收购绣球,再拿回店里去卖。通过与旧州村支书的访谈得知,原来“公司+协会+农户”模式运转良好,但自从“绣球王”朱祖线去世后,协会的功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导致这一运营模式运营不畅,目前以“能人+农户”运营模式为主。
四、旧州绣球文化产业的销售
绣球起初是作为壮族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不但被人们当作赠送亲人朋友的礼品,居室的装饰品,而且是企事业单位对外宣传和开展公关活动的赠送品,深受广大顾客青睐,市场销售量不断上升。目前的主要销路是:有关单位和公司举办活动订货;广西区内的一些旅游景点、旅游公司和特色文化用品商店订货;到靖西县观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购买等。2014年旧州绣球销售量达30多万只,其中规格在4至10厘米的绣球最受欢迎,平均价钱大约可以卖到每只12元,特制的大型绣球可以买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不过大型绣球的交易量很少。通过与旧州景区的开发公司――靖西锦绣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和农户的访谈中了解到,2014年到旧州观光旅游的游客大约有13万人次,游客到旧州必逛农家绣球店选购几只绣球作为纪念,有的会购买几十只,用来赠送给自己的亲人朋友。每逢春节、三月三、七夕等节假日游客量最多,绣球销售量最大,有些农家绣球店一天就可以卖出几百只,随着绣球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五、产业发展带动技艺传承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绣球只是作为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流传着,会制作绣球的人并不多,平时也很少制作绣球,只有到了节庆日才会制作少量的绣球。20世纪90年代末,绣球开始成为一种能够赚钱的商品,旧州街的群众纷纷开始从事绣球生产,促使绣球生产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之路。绣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绣球技艺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了壮族的优秀文化,绣球成为了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成为“让世界了解靖西,让靖西走向世界”的文化载体。2000年、2003年、2004年等,在县民族局、文体局等部门的组织下,多次在旧州街举行绣球制作培训班、女童班、刺绣技艺比赛等,培养传承技艺人才。每逢三月三等节假日,广西许多市县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如抛绣球比赛、与绣球文化有关的歌舞等。2014年,广西政府规定“壮族三月三”为法定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日统一放假两天后,各地的庆祝活动更多、更精彩。而在广西民族大学、百色学院等区内高校,抛绣球则作为一种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传承,受到学生们的喜爱。2014年4月,“中华巧女”黄肖琴受邀到广西银行学校为师生传授靖西绣球、刺绣技艺,该校师生的作品在东盟博览会上展示受到各国外宾的广泛好评,弘扬了壮族传统的技艺和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 侬芸青.靖西壮学研究选编[M].广西民族大学壮学研究中心,2009.
[2] 凌春辉.壮族绣球文化产业化开发的观察与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10(5).
[3] 陈雪军,何利娜 .百色靖西旧州绣球村绣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六辑,2013(00).
[4] 广西旧州绣球:“文化致富”带动技艺传承[N].光明日报,2013.4.
[5] 百色靖西县旧州:绣球文化产业蓬勃发展[OL].2014.6.
【作者简介】
黄伟权(1991-)男,广西贵港市人,广西民族大学201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
赵绍新(1992-)男,广西百色市人,广西民族大学201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
周 珊(1994-)女,广西北海市人,广西民族大学2013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