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科技论文:区域科技发展的对策选择概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张仁开工作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区域创新研究室
创新型区域:基于战略预见的长三角区域科技发展战略定位
依据长三角区域科技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需求,结合国家对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定位,我们认为,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是长三角区域科技发展的核心战略。事实上,2008年7月,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就要求长三角地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这是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在全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的高度肯定,也是对长三角区域科技进一步支撑、引领、服务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更高要求。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既是长三角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长三角服务全国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使命。长三角建设创新型区域,就是要通过战略实施,使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合作机制更加灵活,创新能力更加强大,真正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区、科技资源共享区、生态和谐宜居区和科技产业创造区。1.科技创新中心区。围绕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发挥三地优势,精心组织在基础科学、战略高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力争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技术创新综合实力和知识竞争力最强、区域创新体系运转最高效的区域,在全国科技创新发展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和龙头带动作用。2.科技资源共享区。突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行政壁垒,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体制支撑和机制保障。加快建设三地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科技专业服务中介机构,促进基地、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科技资源自由流动与共享,把长三角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科技资源最密集、共享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3.生态和谐宜居区。应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以替代、节约、修复、再利用和循环等特点和功能为方向,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污染全面控制,促进自然生态、人居生态和产业生态和谐,联合开发和利用2010年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提高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率先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绿色的科学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4.科技产业创造区。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集合三地科技研发实力,立足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研发,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发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主攻自己具有潜在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由“长三角制造”向“长三角创造”转变,力争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科技创新创业最适宜的地区之一。
协同创新:从战略预见看长三角区域科技发展战略取向
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迈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长三角创新型区域建设,就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尽快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轨道上来。换言之,长三角建设创新型区域,必须把“协同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取向:以增强长三角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始创新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在协同培育区域优势集群产业、有效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建立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上体现“提升、融合、率先、带动”,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实现长三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1.战略理念:从一般合作向协同创新转变。区域协同创新(RegionalCooperationInnovation)是指不同区域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科技创新相关组织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的活动和行为,是区域之间科技合作的最高级形态。上海、浙江和江苏两省一市,地缘相近、产业互补,具有区域协同的良好基础。创新型区域的建设,关系到两省一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关系到两省一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是两省一市共同利益所系。因此,必须彻底改变目前两省一市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格局,实现科技合作由临时性、对话性向制度性、战略性转变,由点对点向系统对接、战略协同转变,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2.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经济持续发展已面临空前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已经是当务之急,一刻也松懈不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就是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运用新的节能降耗技术,把过高的能耗、物耗降下来,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两省一市应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聚焦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城镇规划及建设、生物医药、文化体育等民生科技重点领域,加强联合攻关和关键技术示范,协同探索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模式,真正实现区域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3.创新模式: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跟踪模仿毫无疑问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以跟踪模仿为主的发展路径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长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30年来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和技术,在许多领域快速与国际市场接轨,技术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整体上处于国际竞争的较低层次,核心技术和关键价值环节受制于人,对外技术依赖严重。目前,长三角的自主创新主要活跃在传统产业,工业专利的70%集中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的80%又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位居高端的重大产品几乎没有自主专利和核心技术,体现产业国际化水准的PCT专利不足1%,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不强,区域内80%以上的企业从事OEM(贴牌加工),只有18.3%的企业做ODM(即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达70%以上,制造层次和效益都有待提高。因而,加快建设创新型区域,两省一市应根据国家创新战略的总体安排,尽快实现创新模式由跟着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4.创新体制:从单向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近20年来,我国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到一个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长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锋队,理应顺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趋势,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实施创新体制机制安排由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转变,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来解决影响全局的、结构性的、机制性的问题,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系统作用,又能够根据国家战略有效动员和组织区域创新资源,既能激发创新行为的主体自主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现代化、开放型、一体化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