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新批评细读法批评丁尼生的诗《泪水,无端的泪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新批评细读法批评丁尼生的诗《泪水,无端的泪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批评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批批评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力的批评流派之一。尽管20世纪50年代新批评渐趋衰落,但它提倡和实践的立足于文本的语义分析成为文本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所谓的文本细读法。

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用隐喻、含混、反讽、悖论、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统一。下面,我基于对新批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的认识与要求,来分析批评丁尼生的一首诗歌《泪水无端泪水》。

为了方便叙述,我先将诗歌原文展示如下:

《泪水,无端的泪水》丁尼生

第一节:

泪水,无端的泪水,它的含义我不太明白。

泪水来自神圣的绝望深渊,涌上心头,又把眼眶湿透。

每当眺望这欢畅的秋野,我总怀念那不复再来的韶华时候。

第二节:

新如帆上闪烁的第一束光线,船帆带回我们天涯的朋友,凄如最后的红霞燃尽。

我们所爱的一切沉入水底。多凄凉,多清新,时光不复再现。

第三节:

呵,陌生而悲伤,像夏日的黎明,弥留者垂死的耳朵听见半醒的鸟儿

鸣唱出最初的呼唤,行将闭合的眼,看见窗棂微微发光,逐渐光明,

呵,多陌生,多悲伤,一去不返的良辰美景。

第四节:

亲如死后记忆中的吻别,蜜如幻想之吻,在那两片

无望得到的嘴唇,深情如爱

深情如初恋,带着悔恨的狂热。

呵,生中之死,逝水年华难追觅。

进入文本批评分析:

首先,开始从诗的题目着手:如题目“泪水,无端的泪水”和诗中第一节的第一句“泪水,无端的泪水,它的含义我不太明白。”这两句都共同说明与强调了泪水的产生是无来由的。但是接着第一节诗的第二句却说“泪水来自神圣的绝望深渊”这说明泪水产生是有缘由的,这恰好与前面所强调泪水产生是无缘由的形成一个鲜明的悖论,再者此句中的“神圣”、“绝望”二词又体现一对矛盾关系,即悖论。综观这两对悖论关系,联系诗的上下文,可知作者的意图在:使读者对泪水产生的缘由的认识更加模糊。泪水不是由于哪个具体事件所引发的,而是从某种更为深刻的层面说明这个原因,即情感的复杂性、变化的微妙心理,有时候人类找不到一种具体的缘由,如好象“莫名的忧伤”。

其次,从诗歌第一节来看:实际是一个总说。当泪眼含眶的时候,是作者情感内心的活动描写,找不到一种具体的来由,其实际来自作者的内心底,对“不复再来的韶华时候”,一方面体现的是忧伤,一方面对无法回到的过去又不是完全的“忧伤”,如可见“神圣的绝望”。“每当眺望这欢畅的秋野”句中的“秋野”包含有两种情感,即运用了新批评细读法中的含混方法:“秋野”一方面是指万物凋零的秋天,有种悲凉萧索之感,如古代文人多喜欢用“悲秋”主题来进行创作(如宋玉《九辩》、欧阳修《秋声赋》、杜甫《登高》等作品中都有体现“悲秋”主题意象),抒发自己的内心郁闷、惆怅等思想情感;一方面秋天也是一个万物丰收的好季节,硕果累累,有种丰收的喜悦之情。“欢畅的秋野”的情感基调是:清新的、喜悦的。总之,眼泪不是单纯的喜悦、单纯的忧伤,矛盾的情感对不复再来时光的含混理解。

其三,从诗歌的第二节来看:第一句“新如帆上闪烁的第一束光线”,用了比喻手法,“新如一束光线,”有清新、希望、喜悦之感,“船帆带回我们天涯的朋友”,字面上跳跃着一种喜悦感,但此句中的“天涯”一词体现了含混的方法:因为在英语中,“天涯”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现实世界的远方;一是在古希腊神话中,是指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另外一个世界,即与阳间相对的“阴间”(不是写实的),包涵有忧伤之情,因情感忧伤才会有接下来的“凄如最后的红霞燃尽”,这也暗示了诗的下一行的氛围,“凄凉”是对过往的一种时光的张力:有清新、喜悦、悲凉、神圣、绝望……。再者,“凄如最后的红霞燃尽”这一种凄凉的感受又与此节诗前面两句所体现的清新、希望、喜悦之感形成两种孑然相反的情感,即产生了悖论关系。

其四,从诗的第三节来看:第一句“呵,陌生而悲伤,像夏日的黎明。”运用了反讽的方法,因为夏日的黎明对一个垂死的弥留者而言是象征着漫漫长夜的开始,是一种煎熬的过程;还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将陌生而悲伤像“夏日的黎明”,写弥留者听见鸟儿唱歌呼唤、看见微光,暗示了弥留者死后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又渐渐进入一种光明的状态,即“死亡”包涵着“新生”。鸟的歌声既听起来“悲伤”,又“陌生”,因为熟悉的歌声在弥留者那里又显得有超现实的意味,所以是“陌生的”。垂死的人对喜悦、清新的现实世界有一种陌生感,对于活人来说是清新的。同样的,过往的时光对于死人来说也是陌生、悲伤的。

最后,从诗的第四节来看:有种绝望的感觉。首先,绝望是非常强烈的,例如“吻别”,“亲如死后记忆中的吻别”,可以体现出那种非常甜蜜的同时又非常绝望的感情。再如“生中之死”,既是一个悖论手法的运用,又揭示了全诗的悖论性的主题: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的生命一方面从生走向死亡,活着的包涵着死亡的因素,从绝望中去理解,情感非常忧伤;另一方面,死亡包含着新生。深情如初恋般的美好,死亡里包含着新生。可以说,希望、绝望等都是虚无的,即我们平常生活中所熟悉的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诗中的“死后记忆中的吻别”“深情如初恋,带着悔恨的狂热。……”狂热与死亡、生和死、绝望与希望等都寄托在往昔的追忆当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凡运用了含混的方法的地方中又带了些悖论的味道,如“秋野”到底表达作者的感情是喜悦的还是忧伤的?“泪水”的产生是源于“神圣”还是“绝望”呢?等等,继续给我们读者留下了“空白点”去进行思想驰骋。

参考文献:

[1]王先霈,胡亚编.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3]王郊天,陶型传,沈茶英主编.新诗创作艺术谈[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4]季水河主编.文学理论导引[M].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5]吕进著.新诗的创作与鉴赏[M].重庆出版社,1982年10月.

[6]秦可嘉.现代派诗论・英美诗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