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特教学校的生活化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教学的真正含义便是尽可能地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智障儿童因其智力上的缺陷,导致生活技能相对较差,因此如何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够走进生活、适应生活、学会生活便显得更为重要。
1 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智障儿童因其智力残损程度、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其在性格、学习能力、生活认知能力、生存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仅一个班级的十几个孩子,往往就差距甚远,他们或动手能力尚可而语言能力较差;或语言能力较好而记忆力、书写能力较差;或书写能力较好而运算能力较差,有些智障儿童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因此教师在每学年、每学期、每学科、甚至每节课,都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最终才能让每一位智障孩子都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并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及本学科应有的认知能力。以语文课《讲卫生》为例,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智障水平差异将他们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同时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一组:学会刷牙、洗手、洗脸、剪指甲……等基本操作,并认识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能用语言叙述自己的操作,如“今天早上,我先洗脸,再刷牙。”“我们要常剪指甲。”等等。
第二组:学会刷牙、洗手、洗脸、剪指甲等基本操作。认识相对应的词语。
第三组:学会上述基本操作。
第四组:能够参与教学活动。
这样,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大同”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高,“大不同”就是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顺应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学科整合意识。
2 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
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指出:“生活教育既然以社会为学校,教室的范围自然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需要研究农事,教室就在旷野里;需要研究工业,教室便在工场里;需要研究商业,教室便在市场里;需要研究社会问题,教室便在十字街头。”他在《生活历》一文中还指出:“教当其时,则事半功倍;失其时,则事倍功半,或全失其效。故办学贵在不违人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和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
由于学生的生活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气候特点等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当前的实际生活情境,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取舍,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能够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如对常识课《风、雨、云、电》、《春雨》、《秋天》等时令特征明显的内容进行教学,我们分别把授课内容安排在刮风、雷雨的天气或相对应的季节里进行,让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这与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或是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场景相比较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他们对认知事物的感知效果,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进行后续学习的良好基础。因此,这种调整不仅仅是授课内容顺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师的一种生活化教学理念和注意运用身边教学资源的意识。
当然,从生活中可选取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多,只要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便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有些内容,如《教室》一课,生活化意味十分浓厚,课本中呈现的“教室”与学生眼中的“教室”相去甚远,与其学习课本中的教室,不如研究生活中的教室。由认物到认读物品名称,到语句训练,再到实践操作,实现由认知能力到生活技能等全面培养和提高。
3 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就是他一贯坚持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
我们现在使用的培智教材,其中选取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听到、用到、接触到的。根据这个特点,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力求将识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乐于学,记得牢,用得上。如教“开”、“关”时,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演示“开灯”、“关灯”,“开门”、“关门”;教“走”时,请学生边听口令边表演走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足球”、“排球”时,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球体外形各自的纹路、颜色,模仿相关的动作等等,教学效果较好。有些内容的学习,如《水果》一课,就有教师课前将学生带到学校门口附近的水果摊上,教学生结合事物和生字卡认识新词“苹果”、“梨”、“西瓜”……在情景中教学句式:“我喜欢吃XX(水果)。”在付钱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口语交际……。在课堂上,集中学习生字和重点句子。学生因为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并获得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便兴趣盎然又得心应手。这样既学习了字词,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当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的,我们便采用了模拟场景的方法进行教学。如综合实践《红灯、绿灯》一课,课文主要讲的是同学们过马路及十字路口时应注意交通安全。授课教师安排了三节课来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在操场上分别布置了两个模拟场景:过斑马线、过十字路口。然后利用自己制作的红绿灯模型,一边组织学生模拟演示,一边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教学内容具体形象,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所以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4 知识在生活中巩固运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他非常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他还说:“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对智障儿童来说,其生理、心理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又决定着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意义便是应用于生活,从而达到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甚至能够自食其力、完全融入社会生活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意所教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引导他们及时在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的目的,完成“行知行”完整的教育过程。例如:学习了《爱劳动》之后,周末就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扫地、倒垃圾、洗碗、叠被子等等。并请家长监督学生在做家务的同时,能够回忆课堂上学习的操作方法。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要求学生回家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商店或超市练习购物,并进行简单的价格计算,借以复习、巩固、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习了《春天》一课后,鼓励学生到校园里去寻找春天,来了解更多的有关春天的信息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智障儿童的学习只有立足于生活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这也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有这样才更有希望把智障儿童培养成社会的平等公民,才能最终摆脱特殊教育“普教化”的课堂教学局面,为智障儿童开辟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