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注重学具操作 培养创新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注重学具操作 培养创新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在的数学教学主张“做数学”,即把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成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发现、感悟、理解,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而学具可以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材料,是学生经历、感受、体验、获得抽象知识的凭借。那么如何合理地利用学具,使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创新作用呢?下面就关于学具操作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及做法。

关键词:学具;学具操作;创新能力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学具操作重要性的理解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系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是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来完成的,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课堂上学生的开放性、多样性的想法往往被抽象思考所打断。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学具操作,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通过人人动手操作学具,动口、动脑思考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提供学具,为学生充分发展做好物质准备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充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准备好了学具,在课堂上就可以省去不少教师讲解、演示的时间,就可以为学生学习创设更多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身边的物体就是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文具盒、课本、课桌等的周长,再让他们量出四条边的总长;让学生自制长方开活动框架,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得出图形的周长。另外在教学“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较”时,对于把圆柱形木材截成两段后,表面积、体积的变化情况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各准备两个自制的圆柱体(实心的,如胡萝卜、火腿肠等等)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动手切,怎么切都可以,仔细观察切开前后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情况。学生时而兴奋,时而深思,智慧火花在迸发,整个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汇报时学生得出了许多结论:有沿横截面切的,每切一次,表面积比原来 面积增加两个底面积,切两次增加四个底面积……在沿底面直径并垂直于底面切开的,得到的表面积比原来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底面直径……不管怎样切,切几次,圆柱的体积都不发生变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人人有“学具”,个个能动手操作,能动脑思考,发挥多种感官参与作用于,学生不但理解了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同时还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是学生探究神秘世界的有力保证。教师利用学具的特有功能,有意识的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这是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如低年级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用标着数字的纸做成特殊的人民币作为学具。然后在讲台上摆出汽水、文具盒、铅笔、小刀、故事书、小玩具等物品,并且标上单价,模拟生活中的情景,由学生扮演顾客、售货员,用人民币进行买卖交换。如此一来,学生在加深了了对人民币的认识的同时,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同时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会提高,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去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兴趣,创造力就更有机会得到充分地发挥。

四、利用学具,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才智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萌发智慧潜能。

例如 :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准备好自制学具,即几组形状不一的三角形: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面积相等的、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的、等底但不等高的、等高但不等底的以及其它不同的三角形。课堂上,请同学们随意拼摆,看能拼成哪些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经过拼、量、凑等操作活动,发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这样通过充分地利用提供的学具材料,学生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分析与归纳,使学习数学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学会创新。

五、利用学具,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学会合作是现实社会中必须具有的能力,在操作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往,学生的合作意识就得以培养。例如在12册教材中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给每组学生准备的学具中都有一堆沙,一个圆锥学具,还有3个圆柱学具,分别与圆锥学具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让生先观察或测量学具的特点,再讨论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推导。得出用实验法进行推导后,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圆锥学具装满沙分别向3个圆柱学具中倒沙,(要把圆柱学具装满为止),发现倒的次数不相同。这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学具的特殊性,再找规律。小组之间也互相交流,有的小组把圆柱学具装满沙向圆锥学具中倒,最后发现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待高圆柱体积的1/3,进而总结出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参与了知识的探索过程。

总之,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学具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完成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就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去感悟、去理解,在探索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感情、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就一定会使学生适应教育终身发展的要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