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个性化朗读中的误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个性化朗读中的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他一语道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随着新课改步伐的整体推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理念的频繁出现,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起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力求尊重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感悟。

虽然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花了不少的气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个性化朗读可以说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在这有声有色背后也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和偏颇。

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有些教师对个性化朗读存在着一种模糊认识,误以为倡导“个性化朗读”,就是要倡导课堂教学中的“民主”。于是乎,学生在读书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着读……于是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吧!”一声令下,学生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而教师则站在一边当起了看客,仅仅充当了一个朗读教学的召集人。不管学生读得如何,教师始终是一脸笑容:“你读得真好!”“读得真不错!”……种种溢美之词频频从教师的口中发出。

其实,以上现象中的“个性化朗读。”只是对个性化朗读形式上的一种追求,教者并没有真正领悟“个性化朗读”的实质所在。

二、注重“求异”。忽视“求同”

家长对学生的考试分数一直最为关心,升学率成为家长评定一所学校好坏的关键,于是学校施压于教师,而教师为了应对传统的考试,则采取了机械式、模式化的教学,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于是在作业、试卷中,完美的、完全一样的答案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这样的学生的思维是单向的,与创造是无缘的,求异是不可能的。

而目前的课堂,有的正走向另―个极端。教师在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的同时,却忽视了求同,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给予肯定,没有总结,这种求异训练没有落到实处。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在个性化朗读中,“求异”与“求同”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有些教师为了“珍视”学生多元的感受、理解,忽视了文本的共性,即文本的价值取向。个性化朗读在注重学生对文本多元化的认知和感受、倡导有个性的独特见解和体验的同时,在文本共性感知的问题方面,更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和指导,引导学生对基本问题进行共性的探究,对文本普遍认知的问题达成共识,而不是单纯标新立异地一味追求“个性”。可以这样说:没有个性的共性,不会精彩;没有共性的个性,定会肤浅。

三、注重“客串”。忽视“引导”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现在的课堂,我们更多地看到教师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感悟,不敢过多地讲话,唯恐占据学生的时间;不敢评论,唯恐压制学生的个性,所以许多教师只是充当“点将官”的角色,在课堂中我们能听到的更多的就是“你说、你说”……教师最出色的课堂角色也只是做“客串者”。

课堂上,教师到底干什么?只是一个很好的“客串者”吗?其实不然,教师也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注重“字面”,忽视“情感”

所有的朗读课,从低端到高端,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可是,很多教师在训练朗读时,经常不顾文本的整体情感基调,把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单独拎出来,要学生读出这样那样的情感,追求所谓的“个性”,即便教师本身对这个词、这句话的理解是错误的,也照指导不误。

曾经有几位教师在朗读过程中给学生这样的引导:

(1)你能带着美丽的春天的感觉读读“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吗?(应读出“伤感”)

(2)你能用朗读把“神舟5号在碧空中画出美丽图画”表现出来吗?(应读出“自豪感”“幸福感”)

(3)“克利亚就这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你能读出“静静”的感觉吗?你能不能读得再轻一点?(应读出“无聊”“无奈”的感觉)

(4)你能带着坐船、赏桥、听故事的感觉读这段话吗?(应读出“愉悦”“怀念”的情感)

(5)谁有本领通过朗读送我们“进入梦乡”?(应读出“恬静”“怀旧”的情感)

(6)你能把丹顶鹤的嘴读得再长一些吗?(应读出“喜爱”“赞美”的情感)

试问,个性化朗读要的就是“静静地”“嘴巴长”这些字面的东西吗?不,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朗读文本的。个性化朗读要的是学生对文本真正的感悟和理解,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判定和辨别,而不是教师“牵着走”,更不是教师的误导。

五、注重“个性”。忽视“共性”

学生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的成长的背景,有着自己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因此教师开始重视在课堂上保护、培养、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中的齐读变少了,范读不见了,对朗读的指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朗读,“你想怎样读就怎么读。”“最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等等。

其实,朗读是有技巧的,对文章的理解深了。感情就能把握到位。老师到位的范读与指导对学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齐读与个别读就如同合唱与独唱一样,各有自己的长处,关键是看题材的特点。绝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应该让朗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平台和个性张扬的舞台,借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个性化朗读需要的绝不是松散、无序的课堂氛围,更不是貌似民主的“形式化”读书方法。“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朗读方法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朗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让他们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们灵动的思维、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