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依赖的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依赖的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形成网络依赖之前和之后的人格特质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试图探讨网络依赖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组的人格特质整体上在网络依赖形成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不支持根据网络使用者的人格特质去预测其网络依赖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质;网络依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8-02

当前,大学生因沉溺网络而导致成绩下滑、上课缺勤等现象日趋严重,很多专家、学者也针对大学生沉溺网络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虽然目前很多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网络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质,沉溺于网络有可能对其人格特质产生影响。但这些研究中关注网络成瘾的多,关注网络依赖的少,并且是基于大学生已经形成网络成瘾或网络依赖后进行的,而对于使用者之前的人格特质没有进行研究,因而不能充分说明网络依赖或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在形成网络依赖前后的人格特质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依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网络依赖的预防干预理论提供实证支持。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杭州某高校生活区中随机筛选出入校前基本没有接触网络的学生共291人,其中男生144人,女生147人。共发放问卷291份,回收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91份。本研究中文网络依赖量表得分为46~53分有138人,得分在46分以下的有153人,分别为依赖组和正常组。

2.研究工具。①基本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和专业等。②网络依赖:采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白羽和樊富珉修订编制的中文网络依赖量表。量表共19个题项,采用4点评分,从1为“极不符合”到4为“非常符合”。得分在46~53分的认定为网络依赖群体,小于46分认定为正常群体,大于53分认定为网络成瘾群体。③人格特质:采用美国卡特尔教授编制的卡特尔人16PF格量表。该量表总共187个题项,分1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对应一种人格特质,即乐群性、聪慧性和稳定性等16种人格特质。

3.数据处理。采用SPSS18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正常组和依赖组的人格特质差异分析。将正常组和依赖组在网络依赖形成前的人格特质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各人格特质因子的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显著。将正常组和依赖组在网络依赖形成后的人格特质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部分人格特质因子分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稳定性(p=.006)、敏感性(p=.026)、怀疑性(p=.010)、忧虑性(p=.018)、独立性(p=.012)和紧张性(p=.019)等六个人格特质因子差异显著,适应与焦虑型(p=.000)、怯懦与果断型(p=.027)、心理健康(p=.001)和创造能力个性因子(p=.015)等四个人格特质次级因子差异显著。

2.人格特质在性别、年级、组别和专业上的多元方差分析。网络依赖后,正常组和依赖组的人格特质差异分析数据表明,两组的部分人格特质因子发生了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网络依赖、年级、性别和专业上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对人格特质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显著性,本研究随后进行了以16PF人格特质因子为应变量,以组别、年级、性别和专业为固定因子进行3年级(大二、大三、大四)×2组别(正常组、依赖组)×2性别(男、女)×2专业(文科、工科)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分析表明,网络依赖后正常组和依赖组之间人格特质部分因子的变异来源于性别(F=6.09,p=.000)和年级(F=2.36,p=.000)主效应、年级×组别(F=1.58,p=.010)二阶项效应和性别×年级×组别(F=1.58,p=.010)三阶项效应,而组别和专业上的主效应不显著,专业×性别、专业×年级、专业×组别、性别×年级和性别×组别上的二阶项效应不显著,专业×年级×组别、专业×性别×年级和专业×性别×组别的三阶项效应不显著,专业×性别×年级×组别的四阶项效应也不显著。

3.网络依赖与人格特质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网络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以是否依赖为应变量,以人格特质因子为自变量建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人格特质对网络依赖的预测模型中,预测的正确率仅为62.9%,同时方程的拟合优度R2也仅为0.115,模型不理想,不能很好地说明,根据网络使用者的人格特质因子能预测其网络依赖的发生。

三、讨论

对正常组和依赖组在网络依赖形成前和形成后的人格特质进行的两次t检验结果分析可知,虽然网络依赖形成前正常组和依赖组的人格特质差异不显著,网络依赖形成后两组人格特质中的部分因子存在差异显著。但通过进一步的多元方差分析后发现,年级和性别的主效应显著,说明这些因子的差异主要由于两组的年级和性别引起的,两组的人格特质在整体上没有差异。所以本研究没有发现具有特定或相似的人格特质容易导致形成网络依赖,也不支持网络依赖会导致特定或相似人格特质的形成。

对于网络依赖的形成机制,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人格特质显著影响网络依赖的形成,另一种是网络依赖是后天习得性社会行为模式,与网络使用者的人格特质无关。本研究中的网络依赖是网络成瘾之前的状态,网络依赖者可能只是精神上对网络依赖,而不具备典型的成瘾症状。有研究表明,网络依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网络成瘾者,他们可以正常生活,网络对于他们并不是便捷的工具,而是一种逃避生活烦恼和寻找刺激的工具,而且网络依赖者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有可能向网络成瘾者发展,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存在本质的区别。另外根据Young的ACE模型、Pratarelli的四因素模型、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Grohol的三阶段模型以及我国学者刘树娟和张智君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和段兴利的大学生网络依赖的IUE模型等对网络依赖形成机制的解释,导致网络依赖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不仅和生理、心理因素有关,社会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其有所影响,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YoungK.S,RodgersR.Internet Addiction: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J].Presented in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8,(4):101-110.

[2]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99.

[3]刘树娟,张智君.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型及研究展望[J].应用心理学,2004,(10-2):48-54.

[4]潘聪绒,郑莉君.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2):51-55.

[5]李秀敏.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2-76.

作者简介:欧阳九根(1981-),男,江西新余人,中国计量学院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教育心理学;董飞(1985-),男,江苏泗阳人,中国计量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梁一灵(1983-),女,浙江新昌人,中国计量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