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彝家新寨建设与大凉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意义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彝家新寨建设与大凉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意义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针对立项项目《彝家新寨建设大凉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进一步对项目实施的意义认真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梳理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以期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为凉山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彝家新寨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目前的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建设内容。由于凉山独特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特别的民俗民风决定了凉山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独具特色。彝家新寨建设是具有典型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中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是富民强民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本文拟分析在彝家新寨建设中注重与凉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对其进行深刻认识,是后期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

一、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

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从人类世界历史生态、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态出发,在生态危机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并深刻认识到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也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必要的、紧迫的战略任务。因此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部署为重要战略任务。特别是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向所有中华儿女指明奋斗方向。

二、凉山彝区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任务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2011年末,凉山州总人口487.25万,其中彝族人口243.65万、占总人口的50%。地处四川西南部的凉山,众多彝寨乡村分布在长江上游防护林区的重要区段,又是川滇黔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生态建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凉山乡村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彝族,有独特的“一步跨千年”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州区域经济也获得较大发展,2011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四川省第七位、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居第一位,2013年凉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4.4亿元。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凉山州内二元经济结构非常凸出,许多彝族村寨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的问题依然突出。按照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扶贫标准测算,凉山贫困人口高达121.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1.6%。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达4.16万平方公里,占凉山总面积的68.9%。作为目前仍是国家集中连片扶贫的重点地区之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让广大群众过上健康富裕文明新生活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彝家新寨建设是重大民生工程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支持大小凉山彝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的具体体现,是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凉山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该工程预计到2015年完成1190个彝家新寨建设,改善9.89万户、49.58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到2020年,在凉山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新村建设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确保村民入住新村达到60%以上。这对于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4年3月,王东明省长专题考察了彝家新寨建设,凉山州也在3月26日召开了常委会,决定用3年时间建设227个极度贫困村彝家新寨,让3.36万户16.8万名彝族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凉山州2014年规划建极度贫困村彝家新寨16个,2015年规划建100个,2016年实现极度贫困村彝家新寨全覆盖。随着彝家新寨建设的深入实施,彝区的面貌将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原先的低矮“三房”(石板房、瓦板房、草房)将被一幢幢整齐的、功能齐全、独具民族特色的彝家别墅取代;通乡、通村、到户油路或水泥路规划整齐、干净整洁;优美的乡村环境中群众安居乐业。

四、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众多的,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大凉山地区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北邻雅安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隔金沙江与攀枝花相望,东南、西南与云南接壤,东面有连绵不绝的大凉山,东北面接宜宾和乐山,地形相对封闭。受亚欧大陆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和挤压,形成了规律不等、走向不一的断裂和褶皱。也造就了凉山西北高,东南低的山地走势。经亿万年的风雨剥蚀、冲刷沉积,形成了凉山境内众多的山地、平原、山原、草原、湖泊、河谷、岩溶、冰川等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雨热同季、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垂直差异明显的气候特征。复杂的地形地貌结构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凉山地区拥有丰富多姿的生态旅游资源。风景名胜观光旅游资源如邛海―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等;红色旅游资源如会理县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会理会议遗址、会理红军长征纪念馆、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冕宁彝海结盟遗址等红军长征纪念地,以及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民俗旅游资源如彝族毕摩文化、婚俗文化、服饰文化、选美文化、饮食文化等;体育旅游资源如国际山地自行车比赛场地、登高比赛场地等;考察/探险旅游资源如螺髻山考察、仙人洞、黄联土林考察等;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如凉山有“川南粮仓”之称的安宁河谷平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有具有区域特色的山地稻田风光、满山坡的荞花、土豆花风光,四季有五颜六色的花卉、春暖花开的播种、金色满仓的丰收都是有着强烈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资源;湖泊湿地旅游资源如邛海湿地公园、泸沽湖草海等;山地旅游资源如小相岭、黄茅埂等;草原旅游资源如木里大草原、七里坝草原、海口牧场、百草坡疏林草场、布拖乌科高原草场等;森林旅游资源如尔乌森林公园、木里宝清林海、冶勒原始林区、嘛咪泽原始林区等。这些生态旅游资源均有特色明显、内涵丰富的优势。

五、彝家新寨建设需要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作为新经济增长点

巩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成果,追求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寻找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利用优势资源,合理规划,适度开发,既促进生态和谐,强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也积极推进凉山彝家新寨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彝家新寨建设中发掘内涵,渗透贯穿,总结成就,弘扬优秀传统,寻找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更佳途径,以利又好又快地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凉山彝家新寨建设已经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但巩固和发展这一成果任重道远,必须有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产才能真正实现彝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而持久,才能真正实现凉山的跨越式发展。生态旅游资源作为民族地区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进行合理开发,设计规划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形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产业链,是构建新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民族地区新产业,形成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是克服地理不利因素,实现凉山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基于以上的背景,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我们认为,抓住中央和四川省、凉山州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署一系列战略机遇,以该地域内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等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在彝家新寨及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合理适度科学开发,实现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和利益合理化,促进实现地区的跨越发展。以建设生态凉山、美丽凉山为契合点,在具体工作中,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彝家新寨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创新凉山彝寨山村的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彝家新寨建设协调发展机制,以进一步推进凉山彝区的可持续发展,既能按中央和地方党委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凉山彝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也能努力建设美丽凉山,实现凉山彝区永续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度课题《彝家新寨建设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YZWH14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陆铭宁(197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西昌学院经济学副教授。长期从事民族区域经济、旅游经济、旅游人类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