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验证,岂能草草了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验证,岂能草草了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听了一节《运算律――乘法结合律》一课,教者采用了“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主要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谁来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生1: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

生2: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师:我们知道,加法有交换率,乘法也有交换率。那么,加法有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结合律呢?

生3:我觉得应该有。(学生都觉得有)

师:如果乘法也有结合律,应该怎样表述呢?

(生仿造加法结合律仿说)

生4: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生5: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师出示:

师:为什么老师要在这上面加个“?”呢?

生6:因为这只是我们根据加法结合律猜的。

师:说的非常好,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可我们还不知道对不对。下面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7:证明它到底对不对。

师:好的,老师这里有几个算式,大家一起看一看。男生算左边的,女生算右边的。(出示)

(3×4)×53×(4×5)

(20×5)×620×(5×6)

25×(12×13)(25×12)×13

(学生分别进行验证)

生8:我发现它们都相等。

师:这个“?”能不能去掉呢?老师还是有些不放心,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例子证明一下,到底乘法结合律成立不成立。

(学生纷纷动笔举例验证)

师:你们的例子都相等吗?

生(齐):都相等。

师:好的,老师现在可以放心的把这个“?”去掉了。

…………

听完这节课,应该说教者选择“猜想――验证――应用”教学模式是合适的,符合知识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课的验证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教者通过集体验证到自由验证,似乎验证的量已经不小,但我觉得教者在验证环节不够严密(本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掌握乘法结合律并会应用其进行简便计算;二是交给学生“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如果仅仅靠举几十个例子就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是不是潜意识的告诉学生:证明一个猜想的正确只要能举出几十个证明它正确的例子就可以了。这个结果是不严密的。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难道再举一些例子吗?当然不是,例子是举不完的,这是不完全归纳法的特点。我们应该换个思路证明,在学生自由举例结束后,再让学生举例,当然不是举正面的例子,而是举反面的例子:

(在学生举过例子后)

师: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证明乘法结合律不成立的?如果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你将是小亚里士多德。

……

虽然老师心里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必须做,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严密验证的习惯,他们将受益终生。因此,我觉得采用“猜想――验证”法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感知――播洒思想方法的种子

感知是儿童认识的开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清晰,就越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能揭示规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眼看,使学生在做一做、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猜想。如在上面的案例中,让学生回忆加法结合律,就是为猜想乘法结合律作铺垫。通过充分感知加法结合律,为乘法结合律的猜想播下种子。

二、猜想――展开思想方法的翅膀

猜想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事物做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波利亚曾说:“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们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因此,在学生大量感知,形成丰富的表象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观察思考、分析推理,逐步从感性上升到

理性,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形成合理的猜想。

三、验证――把握思想方法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对于学生的猜想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入手,提供足够的探索时空,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小组合作式的探索活动,亲身经历尝试、探索、验证过程,获得验证所学知识的能力。一般需要以下几个:

1. 集体验证 即由教师提供统一的验证材料,让学生一起算一算、说一说。通过集体验证,使学生掌握验证的一般方法。如在上面的案例中,猜想出乘法结合律后,教室出示了3道算式让同学们一起计算验证,为下面的自由验证做好准备。

2. 自由验证 即在学生掌握了验证的一般方法后,自己举例验证,证明猜想的正确与否。自由验证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它既可以保证验证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范围,还可以让每个学生体会猜想的正确与否。

3. 反证 即通过反面的例子证明猜想是错误的,通过问一问“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证明猜想是错误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环节,看似没有什么实质作用,但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验证习惯。

四、应用――实践思想方法的途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应用也是进一步检验猜想的重要途经。一个猜想的结论获得,特别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出的结论,必须通过应用的洗礼,在应用中得到升华。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迅速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无疑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和喜悦,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编 / 郑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