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国际收支与次贷危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国际收支与次贷危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其内在机制,会周期性地发生经济危机。在以美元为主要国际货币的体系中,在经济扩张阶段,按照特里芬的分析,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增加,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结算货币,需要通过逆差输出美元,但长期的逆差,会使得美元贬值。因此,美元收支平衡机制及其调节会在经济危机上有所体现。文章基于此,结合21世纪初的美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了美国国际收支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关键词:次贷危机;国际收支;贸易逆差;消费刺激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4-0094-02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其内在机制,会周期性地发生经济危机。在以美元为主要国际货币的体系中,在经济扩张阶段,按照特里芬的分析,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增加,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结算货币,需要通过逆差输出美元,但长期的逆差,会使得美元贬值。因此,美元收支平衡机制及其调节会在经济危机上有所体现。本文从这点出发,结合21世纪初的美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美国国际收支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带来金融危机的全球化。美元既是美国的国家货币,又是国际货币,在以美元为主要国际货币的体系中,在经济复苏、扩张阶段,按照特里芬的分析,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增加,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结算货币,需要通过逆差输出美元,但长期的逆差,会使得美元贬值。美元的持续贬值,会对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带来影响;而当美国为了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必然会对美元进行调整。

一、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广义的国际收支指特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经常账户出现的余额,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无法平衡掉,不得不动用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即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在传统的1977年版国际收支表中,只要基本差额即经常账户与长期资本账户的差额出现不平衡,人们便认为国际收支需要进行调整了。

纵观国际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概念经历了贸易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均衡以及经常账户跨时均衡四个阶段的演变。

1980年以来,外部均衡的含义有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一国仍有必要对经常账户乃至整个国际收支的结构进行控制;另一方面,理论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简单要求经常账户平衡是不必要的。一国应该利用经常账户可以调节储蓄与投资差额的性质,根据经济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阶段来确定相应的经常账户目标。经常项目的跨时均衡是这一时期的外部均衡标准,它表明对于短期的经常项目不平衡可以通过融资的方式调节,而对于长期的经常项目不平衡则需要通过调整来解决。

基本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有3种:

(一)弹性调节法

该方法研究本币贬值对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从而来调节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利用本币对外汇率的贬值和升值,造成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或上升,从而增加和减少出口,同时促进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相对上升或相对下降,从而减少和增加出口,最终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二)吸收调节法

20世纪50年代米德和亚历山大提出了吸收调节法,采用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系起来,从宏观经济关系的角度考察国际收支问题。其理论模型如下:

国际收支(X-M)=总收入(Y)-总支出(C+I+G)

其中:

X=出口;M=进口;Y=国民收入;C=消费;I=投资;G=政府开支。

该模型以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差额来讨论国际收支的变化,当国民收入大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将处于顺差状况;当国民收入小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收入和吸收来调整失衡的国际收支,同时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以达到内部与外部的共同平衡、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货币调节法

该方法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仅照顾到经常项目,而且也考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调控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

货币法的理论模型如下:

Ms-D=F

其中:

Ms=货币供给;

D=基础货币中的本国部分(可视为国内的信贷规模);

F=基础货币中的国外部分(即国际储备量)。

如果经济中的名义货币供给超过名义货币需求,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如果经济中的名义货币供给小于名义货币需求,就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

二、美国国际收支的调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已成惯例,而不是个别现象。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收支平衡调整对世界已经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70年代早期,对美国失去黄金储备的调整,以及尔后的经常项目的逐渐恶化导致了固定汇率平价的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崩溃,转变为主要货币间的浮动汇率机制,加速了主要工业化国家战前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的结束进程。

在80年代前半期,美国财政和对外的双赤字,导致了美元汇率实质上的升值。美元汇率调整始于l985 年的广场协议。然而,市场反应却使美元急剧贬值。与当初设计的要实现美元有序贬值的目标相反。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带来的另外一个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发生危机时,为了争取国际组织的援助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外汇储备的积累,而发展中国家积累外汇主要靠贸易顺差,这个会加大美国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国减少贸易逆差的难度加大。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为了抵御金融危机的发生,大量积累外汇储备,以实现“自我保险”的需要。

三、美国近年国际收支情况及其调整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持续急剧扩大,2006年的经常项目赤字规模多达8500亿。虽然美国贸易逆差很大,但在2002年以前,由于美国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巨大,不仅抵消了巨额贸易逆差,还使得美国的国际收支出现盈余。

而自从2000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使得美国经济增长开始出现了阶段性的转换,从高频率创新阶段进入成熟技术成本竞争阶段。成本竞争阶段意味着这个市场供给很快增多,价格急剧下降,利润急剧下降,这种周期性因素导致原来由于创新获取的垄断租金消失,高回报的投资收益也就不存在了;另外,“911事件”使美国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发生变化,给以全球化为经营特点的美国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三是2002年微观层面上美国大公司财务造假;以上变化使得美国的投资减少,从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贸易逆差恒等式角度,为了维持经济的增长,需要靠刺激消费的政策。从货币政策的角度,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消费,而且2000年到2002年的国际收支盈余使得美国的货币供给比较充裕,为低利率政策提供了基础。

消费刺激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美国的贸易逆差大幅增长。从2003年开始,美国国际收支总盈余由正转负,而且逆差越来越大,也就是说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增长赶不上经常项目逆差的增长。对国际收支的调整,根据收支调整理论,一是扩大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二是降低经常项目的逆差。扩大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的方法,一是扩大国债的发行,二是提高利率,吸收境外美元回流到美国;其结果一是美国国债规模迅速增大,二是美联储从2004年6月开始持续加息,大量资本的涌入,刺激经济进一步过热,消费进一步扩大,同时经常项目逆差也迅速扩大。而对经常项目逆差的调整,根据弹性法,可以通过本币贬值的方法调整其经常项目逆差。正如20世纪80年代使日元升值一样,美国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逼迫人民币升值。从2005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438亿美元,直到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通过危机调整的方式,降低国际收支逆差。

四、结语

次贷危机从表面看是美国的过度消费、过度放贷以及过度的金融创新造成美元利率反转时,泡沫破灭,从而造成危机。从深层次看是美国国际收支矛盾的积累,使得平滑调整的空间越来越小,最终不得不通过危机的方式进行调整。因此,次贷危机,不过是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收支矛盾深化的结果。但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起效果。短期内恢复美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方式,一是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制,降低发展中国家积累外汇储备的动机;二是美国改革现有出口管制体制,通过扩大出口,降低贸易逆差。

参考文献

[1]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万光彩.外部均衡理论的新挑战:理论综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3).

[3]张幼文,黄仁伟.制度竞争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海涛(1974-),湖北仙桃人,供职于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研究方向: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