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校企合作在全面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校企合作在全面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2014年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先后出台全面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相关文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知识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以下简称“四种能力”),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本文从中外校企合作发展现状差异化对比,结合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校企合作在当前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具体举措,即制度化、生态共赢圈的建立。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应用型高校 中外模式 深化改革 生态共赢

全面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四种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互补、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企业、学校各自的利益诉求,形成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共生共赢生态圈”。借助企业实践平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二战后欧美等国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率先提出并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形成了适合本国的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奥地利的“模拟公司”,亚洲经济迅速崛起的日本采用“产学合作”、新加坡创立“教学工厂”模式等。

纵览各国校企合作模式,政府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是关键。具体举措有:(1)为校企合作立法,明确相应的政策法规,调动学校、社会及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2)政府设立专门的协调或管理机构,依法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保障合作渠道顺畅。(3)通过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主动全程参与职业教育。

国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政府通过法律及设立专门机构来规范并培育校企合作大环境,校企共同制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契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社会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认同度高,由此校企合作进入了互惠共赢的良性生态圈。

二、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和企业的合作,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高校主动服务企业,寻求共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建合作模式与管理机制。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国家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法规及配套政策调动学校、社会及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不够,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责权利不明确,致使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

二是高校对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不愿面对校企合作中的管理问题,对学生赴企业实习中遇到的纠纷缺乏有效引导,有的高校为了规避风险,选择少参与、消极应付的态度。

三是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参与的最大动力,就是借此吸引并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在企业就业,但企业往往走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老路,开展低成本的加工制造,尚未把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同时出于知识产权保护,也不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核心技术部门,而仅安排生产流水线顶岗实习,因而对大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让大学生认为大材小用,缺乏施展空间,学生实习结束愿意留在企业就业的较少,导致企业缺乏合作动力。

四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认可度不高。企业只安排学生在生产流水线顶岗实习,高校和企业都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技能难以提高,且我国现行高考体制下,很多学生所学专业并非其职业兴趣所在,学生缺乏赴企业从事专业实习的兴趣。

三、校企深化合作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才能激发学生工程实践的学习兴趣。为此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一)政府需完善税收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

1.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适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支出的相关费用,在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时予以减免抵扣;允许企事业单位将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接收大学生的实习实训;企业与高校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转让符合条件的,均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2制定财政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对接收实习生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允许企业根据接收实习生的数量和提供的培训内容等,申请一定额度的政府财政补贴;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为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只有国家从法律、政策等方面保障了校企合作的大环境,并对政策予以了全面落实,校企合作才能走入实质,才能借鉴现行的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等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完善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障机制

1.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的生命安全。一是明确安全责任,对因实习学生责任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按照责任分担的原则,由高校、企业、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二是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期间的保险制度,明确大学生实习期间保险的投保主体、保障对象及责任范围等基本要求,鼓励保险公司进行设立并不断创新大学生实习保险,保险内容应涵盖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等。

2.保障大学生实习权益。政府部门出台有关行政规定和相关措施,要求企业、学校和实习生必须签订三方协议,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任何情况下,实习都不能成为廉价雇佣,实习生与企业要就实习的工作时间、加班约定、薪酬、考核等具体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并写入三方协议。

(三)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实践技能

(1)以学院专业教授为主,聘用合作企业的技术总监共同组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指导委员会,将人才培养方案紧贴当前行业的发展前沿,让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满足企业的要求。(2)邀请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参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对所学课程在就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清晰的认识,了解所学课程的整体架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将企业研发项目引入毕业设计课题,企业技术骨干与教师共同开展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从毕业设计选题开始就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用企业实际生产的标准考核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我国可以借鉴德国和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建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安排教师赴企业顶岗实习,参与或主持企业的项目研发,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合当前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五)尝试“预聘”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的情况下,借鉴美国“合作教育”中的工学交替模式,尝试预聘。即在大三期间,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就业意向,引进相对稳定的对口企业到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一旦企业与学生签订预聘协议,学生就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共同开展对学生“四个能力”的培养。“预聘”人才模式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达成合作协议。高校在实地调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从岗位需求及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确定意向合作伙伴,制订校企合作协议框架,并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开设适合企业所需的专业课程,并在课程教学中,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实践环节指导,并参与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同时可根据企业技术研发需要,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指导。

2.建立合作保障机制。高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可以组成预聘人才培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总体指导、协调和管理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事务,包括制订合作计划、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协调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共同考核,明确最终录用结果。经过系统培训后,学校与企业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企业文化和企业业务的熟悉程度,根据考核结果及双方最终意向,决定录用结果。这样,企业可以招聘到需要的人才,学校的专业能办出特色,学生能提高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技能,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众多跨国外资企业纷纷转往东南亚,国家大力倡导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紧缺人才,寻找一条适合当前国内形势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校企合作,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以特色增强竞争力,树立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科学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实践基础,从而为我国产业转型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顺彬.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提升我国校企深度合作力度[J].企业家天地,2011年第8期.

[2]孙丽.应用型工科高校有效教学体系构建[J].装备制造技术,2013年第9期.

[3]刘宝良.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改革创新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4年第33期.

[4]汪建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5]张震宇.开放式自主创新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中国商贸,2015年第03期.

经费: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有效教学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027);2014年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电子类校企合作在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013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