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更好地做好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更好地做好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经典文化产业园区》是由于少东与李季所主编,介绍了中国当前20多个经典的艺术园区,包括耳熟能详的北京798、深圳大芬油画村、浙江横店影视城等,详细地介绍了起创建背景,创意和实施过程,全面地展示了各个文化园区的艺术精髓。在阅读这一个个案例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究竟应该如何更好地建设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呢?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以其低耗能、无污染、高利润的特点而备受青睐。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空间载体――文化产业园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北京798艺术园区,上海M50创意园等的中国第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根据2013年-2014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资料库收录统计,全国共计有126个文化产业园区建立(仅仅是对大型运作成熟文化产业园区的统计数据),如果“按规划类型初步划分,其中影视旅游型园区31个、动漫游戏型园区6个、艺术设计型园区27个、网络及新媒体型园区19个、文化创意综合型园区43个,”①而近两年,关于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的势头更是有增无减。中国艺术园区的兴起较西方国家较晚,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就目前园区的开发建立模式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自发型、资源型、政府型。自发型园区的建立多发生在城市边缘地段,这些地方有大量废弃厂房,且地租廉价,艺术家可以拥有足够面积的工作室,以进行创作。如位于沈阳的“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的前生是北方重工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2009年,企业迁出到新区,老区停产后,在原址上,依托旧厂房的面貌进行开发、改造,建成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参观者在享受艺术带来的美感时,也能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功臣为共和国做的贡献;资源型多依靠已经具备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典型的代表如中关村科技园,其依托附近高校(北大、清华等)的人才资源,开发高新技术,被誉为“中国的硅谷”;政府性多依靠政府统一规划,管理,给予政策性支持,减少税收等方式吸引企业入驻,代表性的园区如北京DCR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

随着艺术园区的逐渐发展,许多城市对将艺术园区的建立作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手段,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然而由于缺乏对园区精准的定位,且没有全面、持久的园区规划,在园区建成后,仅仅是成为了游客闲逛的旅游景点,既不是城市标志性建筑,亦没有带来城市的复兴。某些园区规划者将艺术园区与工业园区等同起来,忽视了艺术园区的特殊性,而一味追求工业化园区的标准,势必将艺术园区带向死亡之路,中国文化产业园普遍呈现出园区功能定位模糊、园区主导产业趋于同质化、园区管理混乱、商业性压制艺术性、上下游产业链链接松散等特点,如何准确的定位艺术园区、什么样的城市更适合建立艺术园区、如何更好地做好艺术园区后期的运营等一系列问题屹立在我们面前,下文将尝试从五个方面,就如何更好地做好中国艺术园区规划给出一些回答。

一、政府统一规划,限量“生产”

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这部法律的出台一方面意味着对文化产业市场的规范法,文化产业在发展中有法可寻,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文化产业无限的发展空间,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准入门槛、知识产权、产业基地、资金支持等都有所提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利的法律保障和支持,然而,《规划》是依据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所制定,并未出台相关细则。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全国各地开始了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的“高产”时期。然而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是产业园区过剩,文化园区变地产的事实。在城市中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与在杯子中装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城与杯子一样,具有固定的容量,一旦文化产业园区超过城市的容量,不但文化产业园区得不到发展,影响艺术人才,艺术品质,上下游产业链等,甚至随着文化产业园区的变异,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各地文化机关、部门,应对各省、市城市容量进行前期估算,限定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数量、类别,对大型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报备记录。当然,各省市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与类别也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文化产业园区运作的逐渐成熟,相关文化机关对目前该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进行评估,适当调整对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和类别的限定。当然,如果按照此方案进行,那么对相关文化机关的要求就非常高,他们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团队,他们需要对该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了如指掌,他们需要拥有宏观的视野,专业的素养,高瞻远瞩的眼光,才能对全省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进行规划与评估。

二、定位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确定其地理位置

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同,其地理位置也会有所不同。文化产业园区,有些是专注于生产,有些是专注于销售,有些是专注于展览,而有些则是集生产,销售,展览于一体的。专注于生产的文化产业园区则可将集聚地选在城市边缘地带。专注于生产的文化产业园区,需要大面积的空间,舒适的创作环境,而不用考虑人流量与交通等问题,城市边缘地带地租廉价,环境清幽,易于激发艺术家灵感的迸发。如山东黄岛区的达尼画家村,达尼画家村位于黄岛区市区以西的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大泥沟头村环境清幽,绿树成林,毗邻大海,是写生的胜地。村内集聚康大文化产业园、绿泽画院、泽丰生态园等9家文化旅游公司和山川廊、大地画廊等10家个体画室,从事美术行业的人员高达1000多人,并且带动了村内大部分的农民就业。专注于销售与展览的文化产业园区则需要考虑人流量的问题,因此接近地铁站或者公交站的位置应当是首选,如英国的谢菲尔德火车站对面的文化产业区。谢菲尔德火车站是应为最为繁忙的火车站之一,受益于它充足的人流量,使得其对面的文化产业区蓬勃发展。北京潘家园市场因其丰富的藏品和便利的交通,每日游客和买家也是络绎不绝。因此,在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之前,对园区的功能定位做深入思考,选择最佳的地理位置,对园区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合地方特色,拒绝同质化

文化产业又名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核心是创新和创造力,文化产品的内涵其实就是一种设计、一种创意、一种观念,产品价值主要体现在创意和创新环节的收益上。”②然而,纵观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打着文化产业园区的旗帜,沿袭旅游线路,有的不顾本地区实际情况,直接复制其它成功模式,最后落得邯郸学步。青岛东方影都是万达集团在青岛投资500亿元建设的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基地,该项目于2013年9月22日正式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灵山卫街道办事处开工。其占地3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万平方米,拥有影视产业园、会展中心、汽车秀、万达城、酒店群、游艇中心、国际医院、酒吧街八个功能区,其宣称,建成后势必赶超好莱坞。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2012年,山东省海阳市就已启动了“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项目,计划总投资也超过500亿元,两个投资超过500亿的大型项目,直线距离不超过100公里,均定位为可用于古今中外影视剧拍摄的超大型影视制作基地,其后期运营是否会造成恶性竞争,很难给予准确答复。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新,如果只是一味的复制和模仿,那么其所建立的园区将永远笼罩在“真迹”的阴影之下,并且也很难超越“真迹”,我们在建设园区时,应对本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是否具有建立艺术园区的条件,本地区是否具有适合开发的资源,如果有,那么又适合建立何种类型的园区,只有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将地方文化特色进行产业化开发,才有可能在众多艺术园区中脱颖而出。

四、重视创意人才,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在上文提到,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是创意,那么作为创意的生产者―创意人才的培养则是至关重要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建立淘宝网购平台,风靡全国;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建立脸书社交平台,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豪;,推出故宫文创产品,不仅使故宫文化迈出宫门,还因此获利颇丰。一个好的创意,是任何成功模式的复制品都不能比拟的。文化产业属于精神性的结果,其往往具有研发过程投资巨大,而复制其结果廉价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启用,并维护好知识产权,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文化创意人才的劳动成果。

五、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

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中,应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据相关资料显示,受众的消费过程中,受众倾向于简单、便捷的服务,易于前往配套设施完善的场域。艺术园区的配套设施应建立在受众消费心理的基础上,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一点,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大型商场的布局具有相同性。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园的布局中,也正在逐步向多元化布局发展,咖啡厅、餐馆、休闲娱乐场等都有所建立,由于处于文化产业园区内,其费用也略高,对客流量会有所影响,如何平衡园区消费设施内物价与客流量的关系,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文化传业园区作为时下流行的艺术空间载体,因其自身的优点,政府的政策支持而变得炙手可热。着时代的前进,资源的耗损,人们思想的进步,未来文化产业园区究竟会发展到何种地步,我们很难预测,有人说,也许会走向“自我毁灭”的结果,然而事物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走向了灭亡,这是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当然也会包括文化产业园区,或许到那个时候,文化产业园区不是灭亡,而是被新的一种载体所取代,这都是我们很难预料的。当然,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不论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发展、变化,低耗能在未来一定将是时代的主题。本文就文化产业园区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其有所裨益。

【注】

①夏宇.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之辩[N].中国文化报,2014-8-16(005).

②王伟年,王士君.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运行模式及发展策略[C].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2007.

作者简介:蔡兰兰(1992.04-),女,汉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