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游戏活动中大班幼儿的计算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根据大班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借助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具和自主性活动中的废旧物品制作,通过创设情境、游戏等形式,引起幼儿学习计算的欲望,并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的计算。
关键词:大班幼儿;计算;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71-02
大班幼儿的数字知觉和计算能力已有了较大的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如果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能将数的计算和幼儿的游戏活动、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发挥它们的交互作用,不仅不会给幼儿学习计算带来困难,相反还能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特点,笔者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途径,实施计算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活动大致可分为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两大部分。集体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理解重点和难点,了解并掌握进行计算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要求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具,进行科学严谨的操作演示,以便于幼儿清晰的看清、理解全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在集体教学讲解时,务必做到要言不繁、讲解清晰、提问简明有序。并借助图画、实物等让幼儿初步感知数的计算过程,为小组活动打下基础。在小组活动中,让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学具,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在不知不觉、无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数的计算。
1.借助游戏,运用教具,激发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玩”中获得知识。比如,教幼儿学习“3的加法”算术,因为5~6岁幼儿的思维较2~3岁幼儿的思维要复杂得多,他们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不太爱听重复的话。如果教师一味的、重复的告诉他:“1+2=3”、“2+1=3”……,他会难以理解、难以记住,并且不感兴趣,会显得非常不耐烦。但如果拿五个苹果告诉他:“你一个苹果,妈妈两个苹果,加起来是几个苹果?”他就会很容易理解1+2=3。用类似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习,使幼儿自始至终充满兴趣,进而喜欢学习,如此反复进行,让计算教学与游戏达到了最优化结合。
2.创设情境,理解题意,掌握方法。情境教学能给幼儿以身临其境之感,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如,在学习“7的第三组减法”时,笔者把教学场地转移到草地上,并把小朋友都“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先请七只“蝴蝶”在一起玩,接着,有三只“蝴蝶”飞走了。幼儿在观看情境表演过程中,了解了数量的多少的先后顺序,然后再通过提问:“原来草地上怎么样?”“后来怎么样啦?”“最后又怎么样了呢?”让他们进一步理解题意,并说出一道算式表示。采用边看表演、边回答问题的方法,引导孩子通过分析、思考,将感性经验提升,帮助幼儿构建新知识。
3.动手操作,增进感知,形成理性。皮亚杰研究的“知识的建构”理论提示我们,幼儿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采用直觉行动性思维方式,在通过对物体的反复操作中,才逐步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后,再开始操作,让幼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理解,由单纯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如:学习“6的第一组减法”时,请幼儿从自己的计算盒中拿出6根小棒(其中一根是较长的),排成一行,然后拿掉最长的一根,在操作完以后,要求他们用语言复述一遍操作过程,这样,反复练习,幼儿就比较牢固的掌握了。让幼儿的操作,不仅可以让他们动手操作,也可以让他们动脑操作、动口操作等,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在游戏活动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段,渗透计算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杜克伍斯说过这样一段话:好的教育必定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儿童能尝试事物,发现事物的意义;操纵事物,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把事物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并把自己的发现同其他儿童的发现进行对照。让我们将幼儿计算教学与一日游戏活动结合,为幼儿创设适宜幼儿学习计算的环境,使幼儿在这里健康愉快地成长,使他们成为有主动探索精神的小小探索者。
1.在晨间游戏中渗透计算教学。晨间游戏是幼儿一天活动的开始。早晨,幼儿来园的时间不一样,他们到园后也只是玩老一套的桌面游戏。幼儿对于这些游戏,已少有兴趣。于是,笔者利用课余之便,发动幼儿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做成了“对号入座”(利用废针瓶)、“按式打印”(利用废旧小印章)之类的计算用具,让幼儿在晨间三三两两随机分组,自我组合进行游戏,这样,不仅使幼儿有了新的游戏形式,而且还发展了幼儿的计算能力。
2.在日常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计算的能力。计算在于幼儿的眼中,不是乏味而枯燥的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而是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时刻存在于许许多多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事件和细节中的“朋友”。如,生病了喝药水的时候,把药水倒在量杯里——先倒了多少,又倒了多少,应该吃多少;放学的时候,小朋友被家长先后的接回家,每组有五六个小朋友,可进行五(或六)的减法;还有“角色区”商店里的糖果、饼干、罐头等放在不同的柜中,每样东西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位置呈现在幼儿面前;楼梯的台阶……幼儿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不断感知数量、集合、时间等数学知识,教师应随机地、灵活地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环境,使幼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计算知识,也使幼儿计算的概念具体化。
3.在智力游戏中,调动幼儿的学习算式的积极性。智力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它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使幼儿在愉快的实际活动过程中,开动脑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游戏增进知识,发展智力。如,在益智区中布置出一道填“+”、“-”号的算式:2()3()4()5()6=10,让幼儿边想边写,开发智力,提高学习计算的能力。
由于笔者在计算教学中,贯彻了直观性、趣味性原则,采用了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游戏活动、实际操作,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使幼儿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