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英国同行者的缘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英国同行者的缘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Roy相识

原计划夏季去英国观光,由于种种原因拖至冬季,看到北京已经万物凋零,心情总有些郁闷。我坐在飞机中仓左侧三连座的中央,妻临窗,Roy在我右边。飞机正点启航,透过圆形的窗户,向下看去,北京向北,崇山峻岭,蔚为壮观,妻不禁惊叹,连见多识广的Roy都大叫“Beautiful”!

其实我和Roy就是在这次将近十个小时的飞行中相识的。他是一个精明干练的英国人,大约四五十岁,看上去挺阳光的,高高的个头,身体偏瘦,戴着一副极普通的近视眼镜,像一个学者。

在我和妻子寻找座位的时候,Roy早已登机,他非常热情地起身让座,并主动帮助我们安放随身的行李。可能飞机里温度过高,或是忙碌所致,满头是汗的Roy又脱掉厚毛衣,露出一件淡蓝色的无领半袖汗衫。他一边翻阅杂志,一边找茬和我交谈,由于语言不通,我们都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难免有些尴尬。

我们坐的是国航,每当乘务员送饮料和食品的时候,不会汉语的Roy就用手示意和我要同样的,这样既减少麻烦,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他的饭量挺大,每次用餐后,他都会再要些回来,并用手做切割状,让我和他一起分享。

可能是空调的原由,Roy开始打喷嚏和咳嗽,我不停地提醒他“Cold”,他可能听懂了,很感激,并按我的意见又找出那件厚毛衣穿上。

为了更好地交流,Roy又想出在报纸的空白处写字和绘画,我也尽量用些简单的英文单词回复,通过不断地沟通,反复地揣摩,我们彼此之间还是加深了了解,如果理解正确,Roy应该在新西兰工作,这次来中国成都,是见一个叫亭的女朋友,现在是回英国看望母亲,合家过圣诞节。我们的交谈很困难,经常似懂非懂,但很投缘。

为了“保鲜”这种缘分,Roy又找出飞机上提供的用来装垃圾的纸袋,在上面工工整整写道:“How are you? I am fine.”他除了反复教我们朗读外,还冲我喊“Chinese”我会意地写出:“你好?我很好。”他显得很兴奋,又一遍遍地跟我学,长途旅行难免倦怠,但只要一醒来,我们都要用这两句中英文互相问候,以排解寂寞。

吃过午饭,Roy的精神明显好转,他取出手提式电脑,向我们展示他的摄影作品,和介绍他的家人。我不懂摄影,但从他拍摄的花草、树木和动物看,他还是很有审美情趣的,他的照片中还有不少是非洲和亚洲的风光,看来他去过许多地方,在他的照片中,我还看到了他的漂亮女友亭,他美丽的二女儿,和许多我无法对号入座的人。

快到伦敦的时候Roy把那张写有中英文的垃圾袋,撕成两半,并把他写的英文的一半交给我,自己留下我写的中文的另一半,希望彼此珍藏,我理解Roy的用意,便在报纸的空白处写上“Tel”、“E-mail”两个英文单词,希望能相互留下联络方式,Roy很高兴,我们又分别给对方留了电子邮箱地址。

当飞机穿过伦敦上空厚厚的云层徐徐降落时,我看到冬季的机场周边竟有郁郁葱葱的草坪,我的心情豁然开朗。飞机进港后,还是Roy帮助我们取下行李和衣物,是归心似箭吧,他与我们道别之后,就消失在人流之中了。在英国期间和回国后,我和Roy还通过E-mail保持联络。

入乡随俗

在英国信教的人很多,婴儿出生、孩子成年、伴侣结婚、生老病死,都要通过教堂举行一定的仪式,连个人心理出现问题都要进教堂“忏悔”。

到了英国当然也要入乡随俗,圣诞之夜,我们也随着虔诚的人群步入小镇最大的教堂。它的举架很高,有点像中国的电影院,分上下两层,正前方是一个不太大的讲台,一些神职人员簇拥着神父,威严地站在上面,下面是一排排的座位,镇上的居民都对号入座,楼上同样是一排排的座位,像我们这样的“旁观者”,都被请到楼上。

按照既定的议程,有最具权威的神父致辞,有唱师班的演员们表演,有神职人员带领大家朗诵进门时发的歌颂上帝的小册子,有镇上年满18岁的孩子接受神父的洗礼。

最后是两位神职人员来到一楼座位后面的空地上,一个端着盛面包片的盘子,另一个捧着红酒和酒杯,大家(我们也可以不参加)在其他神职人员的引导下,依次来到这两位神职人员面前,吃面包片和喝红酒(这大概是比较重要的仪式)。可毕竟是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感到有一点压抑。

我一共进过三个教堂,第二次是路遇大雨,正巧被截在临街的一个教堂门口,一位女神职人员主动请我们进去避雨,另一位男神职人员还推来电暖器,让我们烘衣取暖,并赠给每人一本《圣经》(红色精装本),虽然我离开时悄悄把书放下,但是感激之情永存。

后来我参观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时,又误进一个教堂,这个“内部”教堂里面不大,正面墙上有一个门型的装饰,围绕上面的拱型,镶嵌着精美的木雕,两边各有两根立柱,中间是耶稣被缚在十字架上的画像,下面是一尺高的讲台,上面有几张桌子,在画像两侧有蜡台和鲜花,房间的四壁都是两米多高的木板和立柱,房间的右边是一排长桌,桌膛里放着绿色的精装本《圣经》。这里没有神职人员,感觉每座教堂都在使用自己印制的材料。

虽然国内各式各样的西餐馆不少,但是能在异国他乡品尝到正宗西餐,还是求之不得。在剑桥大学吃校内正式西餐要事前预约,时间一般是晚上七点半,就餐人员必须穿深色正装,教师和学生还要身披学位袍。

餐厅有贵宾席和普通席之分,贵宾席设在比地面高出一块的平台上,中间是一米多宽的长长的桌子,在桌子两面根据出席的人数排好椅子;普通席也是同样的桌子,只是更长些,桌子两面各摆着一条同样长的木凳。其实所谓的贵宾就是学校的老师,据说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要设宴,这大概就是英国人的“尊师重教”吧。

入席倒没有什么特别仪式,只是德高望重的学者走在最后,据说英国最知名的科学家都在其中,能与“高人”频繁接触,确实是置身海外的学子们的幸事。

入座后一位年轻的老师一直站在外面 “颂经”,全体起立双手放在桌上,在同呼“阿门”之后,由工作人员分发食品。每人的桌面上都有大小、形状不同的三套餐具(刀、叉、匙、盘),和一个酒杯、一个饮料杯。

名副其实的西餐是由开胃、正餐和甜点三道饭菜组成,每道饭菜各用一套餐具,吃完一并撤掉,再上第二道饭菜,用第二套餐具,以此类推。

吃西餐看来很麻烦,不仅餐具复杂,而且需要许多服务人员,这些少男少女一色侍者打扮,他们训练有素,各司其职,传菜、倒水和收集垃圾。

第一道是开胃饭菜,每人一个像馒头大小的面包,一小块奶油,一杯水,几块冰糖,还有一点沙拉酱和几样生菜;第二道是正餐,每人少许烩饭上面是一块鹅肝,一盘乒乓球大的小面包,一盘煮熟的菜花和胡萝卜块,两袋调料,第三道是甜点,每人一块热点心,一个冰淇淋。

如果能把这些没滋没味的东西都吃下去,胃也是满满的。据介绍,西餐也是经常变换食谱的,我的第二顿西餐换了地方,确实与第一次不同,最让我惊讶的是英国人的创意,在这么庄重的场合,居然把烤土豆作为正餐,摆到桌面上来,菜是煮蘑菇。第三次有人又请我吃西餐,被我谢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