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余华小说《活着》的极端情境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余华小说《活着》的极端情境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活着》是余华颇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七次死亡的描写,一次次把人物推向命运的极端,让人物在极端的痛苦中,展示他们和命运的对话、无奈和挣扎。《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展示了生命中最深厚最顽强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活着;命运;极端化;乐观

孙绍振先生在其著作《文学创作论》中论及小说审美的规范时指出,小说是把人物推出正常轨道以外,把人物推向命运的极端。文学家用一种生活的变故,迫使人物进入极端的不正常的生活。曾有人说“余华显然把生活推到了某种极端的状态,他的故事和人物都令人难以置信。但是,余华第一次直面描写了生活最粗陋而远离常理的区域,却也给人们某种震撼。”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把人物推向命运的极端的典型代表,主要表现为把人物放在一种非常“极端”的环境中加以考察。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是个远近闻名的败家子,自幼顽劣,无德无行,父亲恨他“不可救药”,私塾先生断言他“朽木不可雕也”,“长大了准能当个二流子”。果真,长大后的福贵没学会创业理财的本事,倒是吃喝嫖赌,样样不落,整日里花天酒地,嗜赌成瘾不说,还打骂有孕在身的妻子家珍,毫无人性可言。如果仅仅这样,还不算处于极端之中,余华在此设置了一种极端情境,让福贵输光了家产,一夜之间从富人变成了穷光蛋。他爹被活活气死,他痛改前非,安分的靠种地养家糊口。但是苦难、厄运和死亡像瘟神一样紧紧地纠缠着他:他被军队抓去当兵,在战场上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回家后发现母亲已病死,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成了哑巴,接着是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血被抽干而死,富贵痛不欲生,他想给儿子讨个说法,但是县长偏偏是让他不忍责怪、在战场上同生共死过的好兄弟春生,福贵欲哭无泪。福贵的女儿凤霞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中年丧子丧女,对一个人的打击可想而知。但是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这个可怜人。他女儿死去不久,他的妻子家珍和女婿二喜也相继死去。只剩下他和外孙相依为命,外孙是他全部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可就是这唯一的亲人也因为吃豆撑死了。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苦无依地度过晚年,而与他相依为命的仅仅只有一头也被他起名为福贵的老水牛。

余华在看似传统的叙述中,用一如既往的冷酷的叙述把叙述一次次推向了极端,残忍地、像科学家一样毫不动情地把福贵放在越来越极端的情境中煎熬,将福贵的深层感情结构一层一层拨开,层层递进地去逼迫,去挖掘。余华抓住了人物命运中最关键的特征:苦难。余华用对命运的理解诠释着现实的残酷,用他冷酷的叙述诠释着什么是真的苦难。因此他所有的人物就在命运的摆布下受苦,这当然有些宿命论的思想,但正是这种思想让余华感到了生命的不可把握――借着福贵这个人物,他让他一次次地面对着死亡,七个亲人的死亡,七次命运的捉弄,而且是失去亲人的捉弄,让他充分地感受到什么是苦难。让人物在极端的命运前,展示他们和命运的对话、无奈和挣扎。

面对命运的一次次致命打击,眼见着相依为命的亲人们相继离去,福贵痛不欲生,却无法和命运相抗衡,因为在命运面前,任何愤怒和反抗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福贵只能默默接受现实的打击,并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余华把自己对命运的理解融入到小说中,并使用着他惯用的极端的叙述。在波澜不惊的叙述表面,一幕幕血腥和惨烈的画面充斥在读者的头脑中,使读者为福贵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的同时,体会到命运的强悍,感受到人类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活着》就是一部苦难史,一个苦难接着一个苦难让人应接不暇,令人窒息和绝望。可福贵却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最为悲惨的,即使命运是最为残酷的,自己也应该鼓足勇气和拼足力量熬过去,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这种对苦难命运的接受,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自我身心的全面较量与抗争。福贵也是如此。在所有的苦难过去之后,福贵的深层情感结构一层一层的剥开之后,作者让读者看到了他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福贵最后回忆自己的一生时,曾不无感慨地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我爹指着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尽管命运多舛,孤苦无依,福贵既没有血泪的控诉,也没有半点的怨言。有的只是福贵在这种苦难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宽阔的忍耐。以致遇到再大的苦难,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顽强地存活下来。因为他知道,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这是需要人生大的历炼的,只有看透了生死看透了命运的人才能够面对死亡时平静自若。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 王世诚,向死而生 余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达敏,论余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6] 刘瑶,直面死亡――论余华《活着》[J].美丽中国.2009

[7] 孙蕾,活着的真是――读余华的《活着》[J].成功(教育).2009(11)

[8] 林喜敬,从《活着》看余华的生存哲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8

[9] 谢有顺,余华:活着及其待解的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妍(1987.8-),女,吉林省九台市人,东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