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开因袭的羁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开因袭的羁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地域文脉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神经系统,主宰着城市的灵魂与生命力。中国大多数城市充斥着麻木的建筑风格和空洞的人文精神。设计师在面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召唤时,急于摆脱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子,暂时“中国化”了眼下作品,却不知正是这种符号化的催生物将中国现代建筑环境的文脉再次引向崩溃的边缘。作者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中美建筑文脉发展特点,探究并分析中国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困境根源以及未来地域文脉衍生的方向。

【关键词】地域文脉;传统文化;现代建筑设计;人文精神

一、决定文脉延续的思维方式

一般来说,新的历史文化总是在旧的历史文化的传统的继承中发展过来的。美国文化的前身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而欧洲的文化在美国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催化下衍生出新古典主义的文化形态,希腊复兴、哥特复兴、法式复兴等建筑风格。即便是在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盛行的当下,在美国各地也充斥着各种有意识地保持历史上流传的古典建筑形式和风格特征的建筑,而这种风格并非仅是美学上和形式上的复苏,亦蕴含着批判理念,运用现代的材质及工艺,去演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髓,尊重了理念和机制本源,并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设计方法。

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山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是美国的象征,是美国民主精神的代表,既是罗马复兴式的建筑,也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艺术杰作。从建筑体量,到色彩材质,再到屋顶的雕塑造型,无不渗透着强烈的象征力量。在此地,没有人会误认为身处意大利,或质疑其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因为这里是政治与艺术、历史与现代、当下与未来、发展与批判的节点。映射出的是美国摆脱殖民文化的迫切,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主政体的渴望。林肯纪念堂位于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西侧,与国会和华盛顿纪念碑成一直线。美国南方的奴隶制从体制到观念形态一直都是阻碍经济进展的阻力。林肯作为精神支柱展开了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文艺上的斗争。林肯纪念堂的建筑精神正符合古希腊的建筑所映射出来的语言正符合当时的需求。建筑不仅是时代的记忆,也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论在中国建筑界也有所波及和反映,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大会堂有着明显的古罗马建筑风格。但与美国不同,人民大会堂的古罗马风格的建筑上仍能识别出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正面十二根高大威严的大理石门柱符合罗马风格的排列方式,而颜色却是典型的北京古建筑特色,青灰色,沉静、肃穆,还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亦是呈现了中国建筑的绚丽与庄严。中央大厅的护墙和地面用彩色大理石铺砌有古罗马建筑的典雅华贵,而各省的会议厅却又有着中国古典建筑的精美细腻,是名符其实的中西合璧。这与中国当时处于建国十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不无干系,要批判封建复古主义,但在学习西方现代建筑的同时又不能丢掉传统,在反复论证后采取了吸取古今中外建筑精华,西方文艺复兴建筑体块上附加中国传统文化装饰元素的方法。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在当时作为一个时代的主题建筑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反应出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但是,正是这座里程碑式的建筑给中国当下现代建筑设计留下了难以突破理论枷锁――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识别出传统文脉的基因。这一点很清晰的看出中国和美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

美国从外来文化到土著文化再到殖民文化的交叠,多元文化在美国本土扎根,在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中也呈现着对立与交融的形态,形成了各种文化与建筑风格的荟萃。建筑物风格多变,但是又彼此尊重和协调共存。美国的设计显露着强大的进取精神,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羁绊,急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动力,促使美国文化有力的吸收和分解外来文化的精髓,不排斥的博爱与进步的自由和独立,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形成了独自的文化形态和风格。这种强势的文化观念在设计领域对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冲击,中国也不例外,虽然给中国的本土文化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其中也不乏值得反思和借鉴的经验。

而中国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脉络,年代久远,地域广阔,民族繁多使文化在风俗、建筑、文艺、思想等方面呈现不同形式,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和内敛渗透了整个民族文化的根源,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十分坚固和丰厚。丰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的积累,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更是许多国家认知中国的一切印象来源。然而随着带有西方思想现代文明的急速崛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随之受到了挑战,设计师一面要应对大众对新生理念的追求,一面又要维护传统文化神坛的地位。文化积累越深厚,挑战衍生出的矛盾性越强,这也正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设计师在处理其出传统文化接洽融合问题时就会越发显得无所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的度依然是我们探寻的关键。

二、传承文化的态度

美国的建筑环境设计受到经济技术的推进和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自然环境、建筑环境的关系进行的重新审视。设计中常出现运用简单的形体、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将自然材料以一种脱离这些材料原初的自然结构的万式集合在一起,带来了一种新结构中产生新意味的视觉综合体验。

然而,这些片段如果发生在中国就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多半会被认为是猎奇心理的调侃,或是设计师哗众取宠的炒作。中国崇尚延续的叙事意境,宁虚勿实,空间留白给予使用者审美遐想空间,发挥各自的想象填补空白,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象。然而,厚重的历史渊源使得设计师在自持和谐统一的设计观的情况下将现代城市的地域文脉挥斩的支离破碎,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是设计师在面对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的“扬弃”问题上没有了自己的态度。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传统的并非深不可测,可畏的是设计者没有立场而深受因袭羁绊,人云亦云。所以,当王澍的作品突然出现的时候,受到业内外广泛的认可。认可的不仅是他作品的巧妙和独特,更是他人本的理念和发掘传统和建筑本质的心态。

小结:

与美国建筑风格大相径庭的中式文化在美国熔炉文化的背景下不但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而为城市增添了一丝异域风情,丰富了美国的生活。中国在面对西方建筑理论侵袭时也需要有理性的判断,避免被西方的法则颠覆了我们的文化背景,也不要被自己厚重的传统束缚了手脚。

参考文献:

[1] 龙灏,李昂博威. 美国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室内设计. 2011.2

[2] 高源.美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之社会思潮溯源[J].华中建筑.2006.12

[3] 王翠萍,胡立军. 美国城市设计的体验谈[J].华中建筑.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