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武戏火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武戏火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幸运得很,在前不久举行的陕西省武戏调演剧场里,从开场的《三岔口》到闭幕的《杀四门》,一路下来,接连看了50多出经典武戏,激动的心情总难平静……

勇敢的艺术

此刻,我仿佛仍在剧场的座位上:耳边战鼓擂动,号角齐鸣,眼前刀光剑影,兵来将往;火爆炽烈的武打,矫捷利落的翻扑,叱咤风云,气吞山河,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摄人心魄,禁不住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我敢说,假若眼前遇到一伙歹徒行凶作恶欺侮良善伤天害理,本人定当挺身而出当仁不让,纵使不能制服凶顽,也绝不至于浑身打颤见死不救落荒而逃!武戏,真是一门勇敢的艺术啊!

记得蒙童初开时我就爱看武戏。当然那还算不上爱看戏,只能说爱看“打仗”,觉得热闹,好玩,上劲过瘾!这大概是小孩子的天性使然吧。那时父亲带我去剧场,我总是像去公园一样兴高采烈。可是戏的前半截老是文诌诌的,说说唱唱,没完没了,父亲看得津津有味,我却只嫌嗦,没意思,一会儿就烦了,坐不住了,索性跑出剧场。好在外面常能遇到三三两两的孩子(想必也是随大人来又坐不住跑出来的),不是玩弹球,就是玩“洋片”。“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很快加入进去,大家直玩得乐而忘返(回剧场)。但只要一听到战鼓声响, 就知道准是“打仗”了,有热闹看了,不论玩得多么热火,都会戛然而止,立马跑回座位,睁大眼睛盯着舞台。

孩提时代小脑袋瓜里装的许多英雄故事,除了读书,就是从武戏里得来的。什么大闹天宫、八仙过海,什么夜战马超、长板坡、梁山一百单八将、杨家将、岳家军……沐浴着他们的英风劲气,我常常在武戏艺术世界里痴迷与梦幻中神游,时时做着英雄梦,简直就是一个唐・吉诃德的中国少年版,英雄主义成了生命中的一面旗帜,一种精神秉赋。后来在人生旅途遭际坎坷,身处逆境,每当想起武戏中的英雄,仍不由得激情奔突壮怀勃发,承受住连绵不断的飞来横祸,在风风雨雨中摸扑滚爬,于屈辱无奈中找回人格与尊严,直面现实,奋力前行。文化形态的武戏,似乎已经化为生命的内在动力内在灵魂了。

不该遭受的冷落

武戏原本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成分,在艺术舞台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数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前辈戏曲艺术家的精心创造,不断积累不断充实,已经形成其独有的艺术规范和特质;许多程式套路的编排演绎,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的表现手段,成功地塑造了许许多多大气正气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他们所 具有的那些为全民族所共同景仰并顽强恪守的内在品质,早已形成一种恒久魅力的精神风范,一种民族灵魂的聚光,引领中华民族度过无数劫难而屹立于世界之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孙悟空、哪吒、赵云、罗成、武松、穆桂英、杨排风……倘若没有武戏的流传,谁又会知道他们是甚等模样?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岂不多了几许缺陷?武戏与文戏就像雄鹰的两只翅膀,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比翼齐飞,相得益彰,感染着薰陶着铸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价值信仰和心灵风貌,显示出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可取代的艺术魅力和精神价值。上个世纪中前期,西安易俗社特意延聘京剧表演名家担任武功教练,主持排导武戏,借长补短,结束了秦腔基本无武戏的历史,开创了秦腔舞台的新生面,独领数十年;1952年《三打祝家庄》的演出盛况,笔者至今历历在目,鲜明如昨,此剧当是易俗社整体表演艺术空前的高峰,也是秦腔武戏艺术的里程碑。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武戏却受到了冷落,与观众久违了!以至在戏曲界竟出现了“有声就能当演员”、“能唱就是艺术家”的畸形审美取向。这么一来,且不说把个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发、步”的中国戏曲,弄到只剩下个“唱”,就像千古大美人西施貂婵没有了眼睛鼻子耳朵,单留一张嘴巴,上台来只管唱喝个不停,那还能算美人吗?还能惹得观众如醉如痴吗?更要命的是令那些“好玩”、“爱热闹”的青少年觉得“嗦”、“没意思”,烦!不进剧场,或进了剧场就跟当年的我一样,坐不住又逃出来。所谓“戏曲危机”,实质是观众危机,青年人不进剧场。而没有了青年参预的事情,能有什么前景吗?

“富贵病”须治

武戏的冷落,既有演出市场不景气、剧团经济压力过大等客观原因,也有忽视武戏、教练排导人才匮乏等主观原因;单从舞台主体演员这个层面来看,(恕我直言)眼下的许多演员好象患了“富贵病”,怕苦怕累不练功。

戏曲表演手法的程式性和技术性,要求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方能进入形象创造。“指有指法,站有站相。”要做演员要演戏就得练功,腿功、腰功、台步、圆场、趟马、起霸,一样都不能少,文戏武戏概莫能外。武戏练功的强度当然更大些,毯子功把子功是起码的;在一些剧目或特定情景中,作为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烘托戏剧气氛、强化艺术效果的特殊手段,往往还需要运用高难度技巧,所谓表演特技,俗称“绝活”,其技术性更强,不练压根无法上戏。试想,不练“僵尸”如何演《伐子都》?不练“喷火”如何演《杀生》?不练“耍旗”如何演《水斗》?打不了“出手”如何演《水淹泗州》?“戏不离技,技不离戏”,无功即无戏;戏的失传,其实是功的失落。

“四功”、“五法”,说来说去,无非是“精、气、神”三个字。这三个字,字字千钧,爹妈也许能给一点,根本靠练!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抗得了诱惑,有时还要挨饿受冻甚至跌打损伤。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丝毫没有夸张。“行家伸出手,就知有没有。”一举手,一投足,观众便会看出你的道行有多深多浅。花拳绣腿,吹捧炒作,钻营作弊,固然也能取得轰动效应,浪得虚名,但你的底细人家个个心知肚明,底气不足,终究难成气候。纵观本届调演,凡受到观众喝采叫好行家称道赞赏的演员:康云翔、张强、黄翠巧、聂文华、王冲、冉兴……哪个不是勤学苦练方成正果?

获得“特别荣誉奖”的表演艺术家康少易先生,年近花甲,仍率子携孙登台,一时传为佳话。他在《十八罗汉斗悟空》中扮演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锤、鞭、剑、叉、圈,样样精到,样样出彩,足见功底之深,不难想像平日下的功夫。提倡武戏,先得提倡少易先生对艺术事业那股子痴迷劲儿,那股子超常的定力和韧力,活到老,练到老,演到老,艺不惊人死不休。现在就缺乏这么一种精神。

冬天里的一把火

也许因为武戏艺术与现代人简洁、明快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节奏不谋而合吧,自然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偏爱;但武戏的观众又不仅是青少年,况且今天的青少年还要不断成长进入中老年,他们的审美活动不可能总是停留在“爱热闹”的份上。“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未来的中老年和眼下的中老年观众,凭着各人的阅历与悟性,更能“品”出武戏的“门道”,透过舞台上眼花缭乱的“打仗”场面,于兵嘶马鸣的较逐与抗争中重睹古代英雄风采,咂摸真善美的况味,获得人性、人情、人格的涤荡与提升。武戏中英雄人物坚守正义嫉恶如仇锄强扶弱刚武不屈忠贞爱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超越时空,世代相传,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兴旺的精神动力。

生活需要豪情侠义,社会需要英雄好汉,人间需要浩然正气。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面临“困难时期”,戏曲界兴起一股武戏热,《杨门女将》等一批武戏剧目风靡全国,大长人民志气。现日今科技时代、商品时代,人都活在功利与浮躁中,精神萎顿道德沦落物欲横流身心交瘁,多么需要拓展胸襟激情励志强化生命超拔脱俗?走向世界的中国在新世纪里将面对许多严峻挑战,正在从事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历史业绩的中国人民需要巨大的精神支撑,作为张扬民族正气的武戏艺术,无疑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薪火传承,继往开来,必将大有作为。至少,可以把那些爱看“热闹”的青少年吸引到剧场来,培育市场,造就一大批新观众;他们之中,难说不会产生新的戏迷,更难说不会产生时代的勇士,国家未来的栋梁。

举办武戏调演,在陕西舞台艺术史上是一次创举,在全国也属少见(也许我孤陋寡闻)。这是我省文化主管部门一个大手笔,治“病”的“点穴”高招,已经在圈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一位晚报记者评述说,它“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把冷清的戏剧舞台烘得热气腾腾”。惟愿此后人们会重新审视武戏特殊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上演武戏的院团越来越多,蔚为大观。

起来吧,武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