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代书画辨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代书画辨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代书画作伪,较之明代,有增无减,到晚清再次掀起高潮,其作伪手段、地区等又有所翻新和拓宽,造成真伪掺杂的混乱局面。对此,《书画说铃》一书有所阐述(不录)。此文只对其辨伪方法要领作一概述。

一、掌握好清代著名书画家的笔法、墨色和构图

1 笔法,就是有规律地用笔尖划、顿出的点线、皴的简称。它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鉴别清代书画也是如此。因为一个书画家,由于他执笔的方法不同,如高低、竖立、斜侧、悬臂、悬肘、悬腕着纸等,以及下笔时轻重、缓急有异,会形成不同的笔法特点,如中锋、侧锋、卧笔、回锋、顺锋、澄锋以及中正、偏侧、圆转、方折、虚实等。一个书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这一套笔法特点或习惯,一个假手要在短期内全部学会它,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摹、临那些很工整的作品或楷书,虽有表面的形似,但总会出现刻露、板滞,缺少灵气、神韵等弊端。书法则会出现笔划之间的牵丝处和飞白处的不符,笔划不准等问题,有时还会把假手的自家风格带到作品中。至于那些大写意画和草书,则是手工无法临摹的,因此笔法是假手最难突破的一关。此外,一个人的笔法,还会有早、中、晚期的变化,作伪者如未掌握这些规律,所仿之作,往往出现早、中、晚期风格的错位。但不管一个画家早、中、晚期不同风格如何变,还会有一定轨迹可寻,不会出大的纰漏,而作伪则不然。这些都为鉴定清代书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笔法也在不断地变化、丰富,如人物画的“十八描”(铁线描、游丝描、兰叶描、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琴弦描、混描、撅头描、曹衣描、折芦描、柳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等)和山水画中的“二十四皴”(如斧劈皴、披麻皴、乱柴皴、牛毛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等),以及点、攒、剔等笔法,也可为书画辨伪提供佐证。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描法、皴法和点法,只能断前,不能断后,因为后人可以利用前人的这些方法作伪。

再者,笔法鉴别,必须有“样板”,只有掌握了一个书画家早、中、晚不同时期的笔法特点,才能识别其作品的全貌。如郑板桥,早年为谋取功名,曾用中锋写端庄的馆阁体,中年以后,则用隶、楷参半的笔法写“六分半书”,这种新书体,与横平竖直,一丝不苟的馆阁体完全不同,不可错判。此外鉴定笔法,如遇到孤本无证,那就无法依凭笔法来辨伪,只能依靠文献记载、印章、时代风格进行考证,所以说凭笔法鉴定书画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笔法还与毛笔制作的质地、特性有关,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毛笔,如狼毫、羊毫、鼠毫和兼毫(狼、羊合一)等,所作的书画,会出现不同的风貌。一般来说,用狼毫、鼠毫写字作画,笔法尖硬,羊毫写字大都丰肥。如按时代讲,清同治、光绪朝以前,山水画大都用狼毫、鼠毫,其笔法较硬,晚清以来,如陆恢等,才全用羊毫作画,形成一种较肥软的线条。现在你如见到一幅乾、嘉以前的纯用羊毫画成的山水画,就有作伪之嫌。

谈到清代主要名家笔法特点,由于篇幅所限,只能简述:

“清初六家”中,王时敏、王鉴用笔平稳工整,王晕刻画则较工细,王原祁虽学其祖父王时敏,但苍劲过之。恽寿平早期山水画喜用尖笔,但他改画花卉后,则以淡雅清秀的笔法取胜。吴历画的山树多为欹倒的形态,注重“神逸”之风的刻画。“四僧”中的“二石”(石溪、石涛),前者用笔苍秀,学元人而变化较大;后者主要以黄山为主,多写“平头树”,笔法皴拔恣肆,不拘一格。四僧中的山人(朱耷)喜用中锋,笔法简朴冷逸,造型夸张,其山水学董其昌,于荒率中见圆润之趣,花鸟学徐渭而又极度夸张。弘仁学倪瓒,意境荒寒,笔法秀逸。金陵八家中,龚贤喜用积墨法作画,浓淡层次特多,几乎无设色之作。其他樊圻等七家大都用笔工致方硬,与龚氏风格不同。清乾隆时出现的“扬州画派”,其中华弧⒙奁赋删妥罡撸运笔不守常规,但也不狂涂乱抹。华氏花卉学恽寿平,用笔以工丽取胜,罗聘用笔以拙重见长。其他扬州画家中,除李觯外,郑燮、高翔、黄慎、李方膺等,用笔比较纵逸粗简,故有“八怪”之称。陈撰的花卉布局往往缩在一角。咸丰、同治年间,“海派”兴起,代表画家有赵之谦、虚谷、任熊、任颐、吴昌硕等,从笔法上讲,赵、吴都以书法的篆隶笔法作画,但同中有异,前者笔法苍劲沉雄,后者以气势取胜,具有重、大、拙的特点。虚谷用逆笔、颤笔作画,冷逸隽秀,独具一格。至于“二任”的画风,他们均师从陈老莲,陈氏的双钩笔法,如“铁画银钩”式画风对他们影响很大,不同之处,任颐之画晚年更为纵逸而已。

2 墨、色。书画作品中的墨和色,也有其自身的方法和形式。“墨”有晕、刷、泼、渗等方法,并由这些方法而形成破墨、泼墨、晕墨、浓墨、焦墨、枯墨、湿墨等形式。每一个书画家在用墨上都有自己的习惯,书法中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刘墉、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等,爱用浓墨,明代的张弼,清代的朱耷、王文治则喜用淡墨,有“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之说。绘画中,元代的倪瓒,清代的弘仁、汪元瑞爱用干墨,而石涛爱用湿墨,从而形成了各自的习惯。用色则有晕染、泼染、没骨等方法和重彩、浅彩、浅绛、大青绿、小青绿等方式。即使同类的用色个人习惯也不同,如孙隆的没骨与恽寿平的没骨就不相同。黄公望专用浅绛,张大千晚年喜用泼墨,这些都可为书画辨伪提供依据。但墨、色容易被人仿造,因此运用墨、色鉴定书画,必须与笔法相结合。

3 结体和构图。赵孟\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功”,深刻地说明了章法、结构的重要性。从传世之作看,书画的结体与构图,各书画家有各自的习惯。书法中每个字的结体与构图,各书画家有各自的习惯。书法中每个字的结体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气,由于作者的不同,其风格往往千差万别,从而为书法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但要区分好一个人早、中、晚期的不同情况,否则会把早年的不成熟,晚年的体衰而出现的某些结体不稳,行气走样之书当作伪作。绘画也有构图问题,它具有时代性和个人风格。如宋代荆、关、董、巨的全景式构图,马远的“边角式”局部构图,清代王原祁的三叠式构图,冷梅《避暑山庄》的鸟瞰式构图,任伯年画采用板块式构图,吴昌硕的对角式构图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从而为绘画的辨伪提供了佐证。但构图和墨色一样,容易被假手仿得像,因此凭它鉴定真伪时,必须与笔法等一并考虑,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牢记清书画名家的题款

一个书画家在自己作品中的题记和署款,是表示此书画为自己所作,以取信于人。款题又是假手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此它们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必须慎之又慎。回顾书画史,北宋以前的绘画大都无题款,即使有,也是后人所添。而书法墨迹大都有名款,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殉《伯远贴》。到了北宋, 绘画有时有简单的题款,但题字很少,多题在树干或不显眼的地方。到了南宋,书画作品的题款开始多起来,有的并有长篇的诗文,如米友仁、杨无咎等。到了清代,特别是康熙以后,书画作品几乎无画不题了,此风一直影响到现在。款题还存在真伪的问题,其作伪之法主要是挖、改、添、洗、加等。就具体名家讲,他们所署题款又有各自特点,比如王时敏所署之款,多为楷书或行书,草书和隶书极为少见。谈到他的书风,恽寿平说他“隶宗汉法,真书规模十三行,此册行书枯树赋兼米南宫”。从传世作品的款题看,王时敏的隶书,字体方整,结构谨严,开合有度,笔法古朴凝重,收笔处波挑极少,而束之方笔,既保留了汉隶的特点,又有唐书的韵味。王时敏的楷书,宗法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笔法挺拔有力,结体宽绰通达,浑然天成,既有王书的特色,又有颜真卿的风骨。王时敏的行书从褚遂良等《枯树赋》和米书变化而来,行笔流畅自如,书风清俊古雅,有高深的艺术造诣。而作伪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这些学问和功力,故所伪之书,不是轻佻板滞,就是光滑乏力,或水平低下,无王书韵味可言。又如,恽寿平的款题书,《书林藻鉴》卷十二说他“南田书法,得褚河南神髓,道逸可爱”。《桐阴论画》说他书法“褚、米,自成一家”。如从传世之作分析,恽氏楷书早年精整,中年楷字扁方。行楷书风主要学褚遂良和米芾,用笔秀媚而内含苍劲,道逸可爱。50岁以后,渐趋老劲,极晚则有木强之态。而伪他的题款书,大都学他晚年之笔。书风虽有表面的形似,但绝大多数庸俗平板,无书卷之气可言。

清代书画名家的题款,有的还有早、中、晚期的变化,比如“扬州八怪”的李觯、郑板桥、黄慎等。如以李觯为例,凡署有“墨磨人”款大都是李W雍正时的比较好的作品,但此款乾隆时不再用。又如“宗扬”二字款,李W初年用,晚年则多用“宗扬”的谐音“中洋”二字。此外李W的“W”字,早晚年写法也不一样: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64岁之前,其“觯”字为“~”旁,如“W”,代表作品有故宫藏《李W桂花图轴》,乾隆十四年之后,其“熊”字旁的“觯”字不常用,而是改为“角”字旁的“觯”。李W的号“复堂”的“复”字,康熙末到乾隆十年以前有双立人旁,如“後”。其“复堂”写成“後堂”或“腹糖”。此外,印章“李觯”刻成了“襄善”谐音字。又如黄慎的款最早落“黄盛”,如中央美术学院藏他画一册坡诗意图,署款为“黄盛”。也有落款为“黄胜”的(仅见一册花卉图)。郑燮的款有三种变化,即早期作品惯用“燮”,后期作品(乾隆后期)多数写成“燮”或“燮”,而署款“燮”字的画,仅见三件,此外还有落“睢园郑燮”的。李方膺早年名李方邹,曾在雍正三年(1725年)用李方邹之名作花卉数幅传世,此后即不再用此名了,而改用李方膺。“海派”画家中,任颐的款字书法,其“颐”字早期用楷书,中期作行书,晚期改为草书。吴昌硕的署款,即辛亥革命(1911年)前款“吴俊”,辛亥革命68岁时改名俊卿,1912年壬子69岁时以字“昌硕”行。此外,还有不少名家的署款都有一些规律可寻,但此文因篇幅关系只能割爱。

三、辨认作者印章真伪,为鉴定提供借鉴

古书画中钤上作者本人的印章,是说明该件作品属于自己亲作的凭证,以取信于人。一件作品如无作者本人的署名,印章往往能起决定作用。但后人可以利用前人留下的印章作伪,如董其昌、任颐、齐白石等。书画往往是印真画代(假),致使印章的作用降低。此外印章本身还有真伪的问题,特别是锌版出现以后,翻刻的印章,几乎可以做到丝毫不差,因此凭印章鉴定书画,一定要与笔法、款题一并考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鉴定印章真伪简便之法是比较,以真印为范本,与被鉴定作品中的印章核对、比较,从印文、尺寸、篆法、刀法、笔法的曲折、粗细、朱文还是白文等方面进行比较,完全相符的就是真,有较大出入的就是假。从一般规律讲,真印大都篆文清晰,刀法自然流畅,印色鲜艳而不火,艺术水平高。而伪印大都光滑、板滞,刀法做作,故作姿态,印色火爆粗俗,缺乏古趣和韵味,或水平低下等。为达到理想的辨伪目的,鉴定家最好记住书画家的重要印章,心中有真印的“样板”。

此外,印章不仅是书画鉴定的依据,而且是研究作者生平、艺术思想的一手史料,如王原祁的一方印“御书图画留与人看”,是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王原祁59岁时为纪念玄烨题字而刻的。王犟印“意在丹丘黄鹤白石青藤之间”,是说他的画师法元柯九思、王蒙以及明沈周、徐渭的画风。朱耷印“戈阳王孙”是说他是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后裔,因朱氏封为南昌,称宁献王,“戈阳”是宁献王的分支。赵之谦印“三十四岁家破人亡乃号悲庵”,记载他在同治元年(1862年)遭大火,女儿、妻子病故,财尽人亡的悲惨事实。吴昌硕印“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是说他1912年69岁时署名“吴昌硕”而行名天下。齐白石印“吾画普行天下伪造居多”是告诫世人不要受伪造齐氏画的骗。总之印章虽小,但学海无涯,望同仁多加注意和研究。在印章与款题兼用上,清代更为普遍,至清中期以后,几乎款、印并用,极少有题款不钤印的。印文除小篆外,古籀金文之类的古文渐多。印质多为石质,也有木质的,铜、玉几乎不用。印色全为朱砂油印,已无密印流传,从而为鉴定提供借鉴。

四、纸的断代作用

到了清代,作画主要用纸,用绢极少,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为书画断代提供依据。

泥金纸,明天启、崇祯年间出现,用至清乾隆时期,呈赤黄色,到道光以后,变为淡黄色,遇湿变黑,多用于联。

云母笺,始见于明中叶折扇中,清康熙中期以来,折扇尽用此笺。至清末,已无云母,只刷轻矾,成为矾纸。

粉笺和腊笺纸,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大量出现,有无花的,也有描上金银花的,刘墉、黄易、梁同书等多用。此外还出现了极薄的矾纸“蝉翼纸”和洒上细密小金片的“虚白斋纸”等。纸还有真、伪、早、晚、原旧、作旧之分,原旧自然,纸色洁净,古色古香,作旧做作、火气。这些都为书画断代、辨伪提供借鉴。但凭纸张鉴定书画也有局限性,因为它只能断前不能断后,其理由前人不可能用后人造的纸,而后人可以用前人造的纸作伪。

(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