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土保持:黄河水资源安全的保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土保持:黄河水资源安全的保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资源短缺制约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摇篮,因而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我国的9省(区),至山东省北部入海,滋润了祖国的半壁河山,哺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最重要的水源,承担着流域内50多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市)居民饮水以及工业用水的重任。尽管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域总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但其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只有580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年总天然径流量的2%。黄河流域主要位于暖温带半干旱及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5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可达1200毫米。黄河流域平均每公顷耕地与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分别为4400立方米与527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和22%。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黄河可开采利用水资源量只有370亿立方米。但是自2006年以来,黄河流域年耗水量均在370亿立方米以上,2011年和2012年甚至达到了420亿立方米。随着气候暖干化趋势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黄河流域可供水量还将进一步减少,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会进一步加剧。据1996年水利部信息中心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响应及适应对策专题技术报告称,由气候变暖而造成2030年50%保证率下黄河流域的缺水量将达130亿立方米。

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正在或已经严重污染了黄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导致“水质性缺水”现象在多地区的发生,更是进一步加剧了流域水资源量的短缺。我国的水质一般分为五类,Ⅲ类以上的水可用于饮用,低于Ⅲ类的水,人体不宜直接接触,Ⅴ类和劣Ⅴ类水则已基本丧失了水体功能。根据《2011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共19734公里河长中,流域年平均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9832公里,占监测河段比例的49.8%;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4171公里,占监测河段比例的21.2%;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5731公里,占监测河段比例的29.0%。可见,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污染非常严重。据国家环保部的全国七大流域水污染环境公报,20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接纳的废污水量是20亿吨,20世纪90年代是42亿吨,2010年之后,污水排放量增加到了65亿吨,加之黄河来水量的减少,地表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和污染导致的水质性缺水,已经严重影响着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以及流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输(调)沙需水量巨大

以河行水、以水养河,是保持江河生态健康的基本规律。但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年平均输沙量约为16亿吨,其中90%的泥沙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泥沙含量甚高,黄河下游河道的比降小,因而泥沙在下游河道中大量沉积,致使下游河床平均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淤积抬升,黄河下游河床高出河外地面4~6米,部分堤段达10米。黄河下游的“地上悬河”使其成为套在下游地区人们头上的“紧箍咒”。

为了减少黄河河道淤积和河床的急剧抬高,每年需要大量的水用于输送河道中的泥沙。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河道每输送1吨泥沙需水量在33~60立方米之间。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利用人工“调水调沙”被认为是解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有效措施。根据2002―2004年的三年(次)不同类型的调水调沙试验测算结果:每冲刷输送1吨泥沙的需水量约为53立方米。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解决黄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水土流失问题并存。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洪水危害、“下游悬河”和水污染等是黄河流域所面临的严重水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水土保持有关,水土保持甚至是解决一些问题的根本措施。

可以说,治理黄河的关键就是治沙,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对泥沙问题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

水土保持措施就地拦沙,能有效减少输沙用水量,增加可供水资源量

黄河可利用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为了减少泥沙在下游的淤积、抬升河床,平均每年30%~40%的径流用于河道输沙。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可以大量减少输沙生态用水,增加黄河可利用水水量,减轻黄河流域水资源压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量约3.4亿吨,年均直接减少入黄水量约28亿立方米。参考河道输沙用水和“调水调沙”试验结果,下游河道输沙用水定额如按每吨输沙用水40立方米估算,水土保持措施减少的入黄沙量相当于每年可减少黄河输沙用水136亿立方米。再扣除水土保持措施的直接蓄水量,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拦沙总体可相对增加黄河可供水量108亿立方米,约为20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灌溉引水量(155亿立方米)的70%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调水量的80%左右。如果完成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程,使进入黄河的泥沙减少90%以上,每年就可以节约输沙用水约220亿立方米。如果把这部分水资源通过水利措施合理调配,完全可以增加流域可调配水资源总量,既可以缓解工农业生产用水紧张现状,也可以减轻河流水污染,增加河道和湿地生态用水量,并能为下游进一步进行“调水调沙”提供水量保证。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拦蓄地表径流,能降低洪水威胁

水土保持措施改变了流域产流和汇流的下垫面条件,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影响或彻底改变流域的产汇流机制,特别是减小洪水来量、降低洪峰流量、延缓洪峰过程。对黄河中游区的研究结果表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在抵御暴雨洪水时,能够减少流域产洪次数、延迟产洪起始时间、缩短洪水历时、降低洪峰及减少洪水总量。同时,由于黄土高原洪水、泥沙具有的同步特征,因此水土流失治理也可使洪水产沙量显著减少。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尤其以中游的河口镇到龙门区间最甚。因此,该区域也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规模大、强度高、效益显著。而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就地蓄水所减少的入黄径流量占黄河径流量的比例甚微。综合相关研究成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水土保持主体措施使区间年入黄河的水量平均减少5.12亿立方米,不足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的1%。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现山绿、水碧、天蓝

土壤侵蚀是一种自然现象,降水是水蚀区土壤侵蚀的动力,但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保护土壤的能力,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因此,良好的自然植被有助于减小土壤侵蚀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减少入黄泥沙,实现黄土高原的“山川秀美”。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黄土高原山绿、水碧和天蓝的重要途径。

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不但可以有效拦蓄泥沙,增加可供水资源量,还可以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减少洪量和削减洪峰,增加土壤蓄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延长现有水利设施的使用期限。从这种意义上说,水土保持是解决黄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因此,要把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事关全流域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保障体系。水土保持工作要“跳出水保看水保”,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研究规律,引进和开发新技术。针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关键问题开展综合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水土保持规划、实施与决策的科学化。

另外,还要强化国家投资主渠道,加大治理投入规模,提高单位面积治理投资标准,减(免)经济不发达地区治理投资匹配资金,使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真正用在最需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