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班级管理中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的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班级管理中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的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如今,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业压力等等因素,导致学生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我们视而不见,以至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成为老师头疼、家长无力的问题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以冷静的态度,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以心换心,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快乐、阳光地度过青春期,真正地成为一个能够勇于接受各种严峻挑战的勇士。

【关键词】班级管理; 问题学生; 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89-02

1 概念的界定

提到问题学生,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关键词肯定是成绩差、品德差的“双差生”。现在,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很多老师对于问题学生的界定又进入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问题学生就是等于学差生。那么到底该如何界定“问题学生”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王晓春老师给出的界定是: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问题学生与成绩无关,与心理相连。成绩好坏往往只是一种表象,背后的实质很可能就是因为心理上的某种偏差,在焦虑、抑郁、强迫、攻击性等方面有相对突出的表现,并且还涉及孤独、神经质、紧张和其它的心理问题,所以,即使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可能是有问题隐患的学生。

案例一:小A,女,性格开朗,有正义感,与同学交往落落大方,但脾气比较倔强,好胜心较强,成绩优秀,家中父母、姐姐与她本人,家教甚严。极端事件:在一次下课时间突然用小刀在手背上使劲刻划,虽未造成严重身体伤害,但手背上多处轻微划伤。经过了解,才知道平时父母经常提醒她,要她好好读书,争取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可以为家族争光,尤其是母亲,总感觉自己家族中的小辈都很有出息,而大女儿已经比不上那些同辈了,所以为家争光的希望就全部在小女儿的身上,一天中唯一一次家庭聚会的晚餐时间,往往就是母亲对女儿表达殷殷期望之时。而这一天这一节课又刚好公布了科学测验的成绩,小A成绩退步了。

案例二:小B,女,父母离异,又均成立新家,小B的抚养权归父亲,经常在父母两边轮流居住,但相处的却是隔辈老人,很难有人对她生活、学习有一个系统的管理与关爱。虽然小B个性比较开朗,甚至有点大大咧咧,对家中老一辈有爱心,但是从小父母离异,她渴望爱与被爱。叛逆期又结交了一些损友,于是经常出入一些KTV等,初二时受过学校处分。极端事件:曾在一次课堂上与任课老师发生冲突,甚至在失手之下造成老师耳朵背部轻微伤害。

案例三:小C,女,聪明外向,家中父母、奶奶、弟弟以及自己。母亲管教比较多,但是不得法,与青春期的女儿在很多方面产生冲突,奶奶、母亲经常在平时的聊天中,把小C与别家孩子相比,让小C极其反感,叛逆心理逐渐加重,对父母、老师不信任。极端事件:初二时在校穿着打扮极其成人化,描眉抹唇,带着耳环项链等首饰,甚至着低领衣服并故意引异性同学注意,根本不服老师教育,顶撞、冲撞老师是常事。

上述是我这些年班主任工作中接触到的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那么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对他们的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干预,让他们尽可能地在初中生活中多点阳光,多点色彩呢?

2 干预的方法

2.1 平时沟通,用“心”交流。

用心沟通,这是干预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单向流动的。一旦教师与问题学生之间有情感的沟通,教师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就会愉快地接受教育。而老师的宽容和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要以教师对学生所表示的积极情感为前提。

因此,从一开始接班,我就注意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首先我接到学生信息表,就做足功课,做到未见其人,先知其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通过家访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一种初步的熟悉与信任。之后,经常主动地与学生交谈,交谈过程中老师的态度和表情非常重要,要注意和学生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不是用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身份与学生交谈。

比如小A在那次极端事件发生中,表现为歇斯底里地大声喊叫,紧闭的双眼中眼泪不停地流下,还不断地挥舞着手中用来削铅笔的小刀,不让任何人靠近。当我赶到教室,看到她的样子,我也不禁伤心,这孩子是怎么了?于是我尝试用温和的语气呼喊她,告诉她我来了,不管发生了什么,不用怕,我会和她一起渡过难关的。因为我们平时交流比较多,所以她听到我声音的时候,她停止了挥动的双手,我也趁机紧紧地抱住了她,感受到她浑身的僵硬,我除了轻声地安慰、示意围观的学生散去,还轻轻地按摩她的背部和双手,首先解除了手中的危险。

2.2 突发事件,冷静为先。

遇见突发事件,首先要冷静,不能慌了手脚,也不要听见就炸,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对问题学生干预的一种机智。

一般说来,既是问题学生,必然是善于制造问题的人,这些学生特别容易招老师反感,惹老师发火。很多时候老师可能会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我已经给足了耐心,也给足了面子,人总是有脾气的,我总不能一再让步吧,再说了,作为老师,要是压不住学生,那我的面子往哪搁?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人一旦激动、冲动,很可能就会失去理智,与学生产生对立,这样不但没有效果,更会失了身份,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作为成年人,尤其作为老师就要学会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不要被这个“魔鬼”所牵制,以致失了教育的先机。

那么,如何冷静处理突发事件呢?

2.2.1 以退为进,给自己找个台阶,留条后路。

师生之间的冲突往往在课堂上发生。我们老师往往一进入课堂就不由自主地把教室里所有的学生看成同一个程度,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的听讲45分钟,每一个学生都能紧紧地跟随老师的思路,每一个学生都在老师提出问题后第一时间给予恰当的反应。但事实往往相反,于是那些问题学生的行为就成了扰乱老师课堂心境的重要因素,忍无可忍之下,冲突就此发生。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必须要承认学生在各方面的个性差异,导致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行为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只要他在课堂上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完全可以把事情留待课后去解决,而不是在课堂上马上展示自己的威严,树立自己的威信。不管如何胆大的学生,对于老师总还有一些敬畏的,但是如果作为老师不能冷静处理,就会引起被批评学生的对立情绪,甚至引发更大的冲突,同时还可能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这样更加得不偿失。

2.2.2 不要动辄请家长、交班主任。

作为老师,每一位都对学生有着教育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是因为面对问题学生,在繁重的课务压力下,一些任课老师就习惯于把问题上交,一发生问题或请家长,或移交班主任。殊不知,你这么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学生看轻老师,觉得老师无能。更何况,问题学生的很多问题都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问题学生要么与家长严重对抗,家长对他们已经束手无策;要么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你这边请家长到校想解决问题,他那边回到家里就给孩子一顿打骂,那么请家长到校于问题的解决根本无济于事。

所以我在处理问题学生的一些事件的时候,不到万不得已,我不请家长,也不会动不动就打电话向家长告状,若是非请不可,那么我就明确地跟她说清楚,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

2.2.3 遇到突发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少烦躁闹心甚至厌恶。

在班级管理中,我想班主任最关注的肯定就是那些问题学生了,但是即便你付出再多,也难保他不再发生事情。在这个时候,你需要的依然是冷静,你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又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几个为什么一问,不仅自己心情平静了,也有利于自己用公平公正的心态去研究解决问题。

比如小B发生的那件极端事件的时候,我正在食堂准备给学生分饭,当其他老师对我转述事情并告知小B在政教处时,要说我心里没有一丝愤怒那肯定不可能,但是我也马上冷静下来,因为经过一个学期的相处与干预,她在各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又让她发生了这样过激的行为呢?于是我先找学生了解情况,然后又去安慰任课老师,最后才到政教处带回她,与她在办公室交谈。经过这一圈的了解,我的心情平静了,对于接下去事情的处理也能有一个平常的心态了。

2.3 频繁发作,软硬兼施。

对于问题学生,如果你要想一次性解决他的问题,那是不切实际的,他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没有长期的陋习积压,也不可能进入那个行列,积习难改,所以对待问题学生,要有耐心,要允许他有反复,但是面对频繁反复的学生,无力之感与失望之意难免会产生。所以我们除了要能够坚持外,还得掌握一些方法,软硬兼施来预防并解决这些问题。

软招第一式:以爱换心、取得信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的老师只要是真诚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他们的合理要求,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好了它,不仅对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作用很大,而且其综合效力也是无穷的。所以这第一式也是我屡试不爽的招数。

软招第二式:认识自我,调整动机。

动机是产生行为的根源,要根治问题行为就得从改变动机开始。而要改变动机,则先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自我。比如从小C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这个女孩就是自我的一种缺失,她追求美,但是她在结交了一些社会青年后,就盲目地跟从这些社会青年,从衣着到行为无一不学着他们的摸样,以为那样的打扮就是漂亮,却单单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所以在今年暑假的家访中,我首先取得了她的基本信任,然后直言不讳地告诉她,她初二时的那些打扮很难看,不仅与她的年龄不符合,掩盖了她本身的优势,暴露了自身的缺点,还有可能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并大大表扬了家访那天她的穿着,说她还是有眼光的 ,懂得如何展现自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学后的仪容仪表要按照学校要求。到目前为止,在衣着上还没有反复。

软招第三式:提前预防,积极转移。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不希望出现问题行为,老师也一样。要做到少出或者不出问题行为,我们就得治本,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我们不但要有问题行为的意识,更要有预防问题行为的行动,这样才能将问题行为扼杀在萌芽之前。比如对学生进行规类档案管理,利用读报课、班会或者其他时间经常给学生讲道理提要求,对个别学生进行谈心嘱咐等都是可取的办法。

但是初中生毕竟还是孩子,情绪的自控能力还不强,尤其当他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这是一种由“消极心理转移”产生的。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寻求“积极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可减少或者遏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训练。

软招第四式:合群体之力,互助自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组织精神、团队作用、个人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一个班级,不管是从现实管理还是从教育的未来意识来说,都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尤其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老师面对十几位同学,如果只凭自己一盯一,那是无济于事的,也是绝对无效的。因此,我们对学生除了要重视自律意识培养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相互提醒、相互照顾的策略和方法,以通过互相帮助的途径,达到全班协调、整合,实现自主管理的目的。

硬招第一式:规章约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不仅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处在任何一个集体之中,必须遵守该集体的各项规则,这是一个人的素质,所以必须要利用学校规章的约束力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班级在建立规章时,要组织学生主动参加。要让他们充分酝酿,积极讨论,做到人人提建议,个个表态度,使整个形成过程成为学生认同内化规章的过程。这样的规章学生认同度高,当然对学生的约束力就强。即使学生出现问题行为,老师用其进行对照处理,他也会心悦诚服。

硬招第二式:适度惩罚。

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适度惩罚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记牢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主动地了解行为底线,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对于问题学生的惩罚有时候可以让他自己做出选择,尤其是一犯再犯的学生,即使他承认了错误,也可以让他自己说说以后再犯的惩罚措施。

3 体会与启示

3.1 关注每一位学生。这是我从小A的案例中得到的启示。如果当初我能再仔细点,再全面点,工作再做得早一点,或许这事就可以避免。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清楚地牢记,问题学生不仅仅是现在所谓的学差生。

3.2 注意家庭教育的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学生的问题就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这一点在上述几则案例中表露无遗。

3.3 老师心态决定着他的教育方式。我觉得不管是不是班主任,作为老师,就应该本身具备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不能歧视任何一个问题学生,必须有爱心并公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之,我们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我们而不见,以至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晓春著

[2] 《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高妙根 李季平主编

[3] 《初中生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黄煜峰 雷雳主编

[4] 《个案辅导与危机处理》 新蕾出版社 孙义农 张德聪 林联章 黄正旭著

[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