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性质、浓度进行连续或间断的检测,并通过检测结果分析环境质量的过程。在该项工作中,环境监测质量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从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出发,对如何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 影响因素 措施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28-0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跃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针对排污企业(特别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渣、废气”)制定了一系列污染物排放标准,并逐步加大了对企业生产中排放污染物及环境本底值的实际监测。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重要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可以预见,在人们达到控制环境质量并且掌握其变化趋势的过程中,只有做到限制排放、开发新能源、环境监测三项工作全面开展,才能创建一个健康优质的生活环境。本文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出发,对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作了全面、详尽的论述,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1 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工作通过测定某项污染物的数值,从而来确定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该工作的开展,为确定环境质量、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等后续工作奠定了数据基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指导作用。环境监测工作由采样工作、测试工作、数据处理工作三部分组成,其内容按监测对象可分为:污水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以及卫生监测等。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颁布,质量管理被引入到环境监测领域。通过环境监测,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中,监测质量是其开展工作的中心点和基本点。因此,不断探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操作方法,是保障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2 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

2.1 监测点位的设置

监测布点是现场监测的第一步,也是对监测结果影响较重的一步。由于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点位的布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监测点位布设的适宜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更关系到能否真实地反映实际状况。然而,在实际监测中,往往会由于排污口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天气状况等因素影响点位布设。

当监测点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偏差时,实测的数据就不能完全精确地反映真实情况。实际上,风力、风向、温度、降水等都会改变空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分布状况。尤其在采集同一断面两个以上点位时,如果距岸边较近,更容易引起采样误差。

2.2 采样工作的进行

(1)样品的储存方法、采样容器的材质、采样的深度、气象条件等因素都对采样工作造成影响。例如:在测定某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工作中,水样的深度、水体的温度等都会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再如,采集水样分析其石油类的含量时,由于塑料会吸附石油类使分析结果偏低,因此水样只能用玻璃容器采集而不能用塑料容器。

(2)对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精准掌握,对采样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很大作用。如果采样时没有掌握好排污的时间、或是一段时间内采样频率较低,则可能使采集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

2.3 分析测试工作

在分析工作中,实验方法较落后、设备仪器未校准、化学试剂纯度不够、实验时的环境因素等均会造成分析结果产生误差。在选择某种污染物的分析方法时,应注重该种方法的检出限、实验误差率,如果选取了错误的分析方法,将会直接导致错误的监测结果。

在分析工作中,对试剂的纯度、稳定性等要求均较高。某些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容易被空气中的还原物还原;某些化学物质的溶液容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此外,配置化学试剂的实验用水也会影响到监测质量的好坏。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和检查。加强对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内容完整性、数据有效性的检查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4 监测人员操作

在采样、测试等工作中,由于监测人员操作导致样品出现误差的情况较为常见。由于各类样品采集的技术要求、操作规范等均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当采样人员没有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时,难免给样品带来一定的结果误差。此外,采样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工作态度及责任心等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007年9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对环境监测人员培训、考核、上岗等做出了规定;与此同时,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监测工作中的不断应用,对环境监测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员工掌握先进科技及网络技术的能力较弱,从而导致难以适应信息时代下对监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3.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论证最优监测点位

环境监测的目的就是获得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从而为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各项工作标准、法规、条例和政策提供相关依据。为了样品有效数据的可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和精密性,各组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综合分析评价的客观性,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一些重点项目监测点位的确定,可采用多项污染指标综合判别法进行综合比选。

在实际过程中,可将历年污染物超标率作为权重,得出优化点位的最初方案。并通过专家审查、现场论证的方法确定最终的环境监测点位。厦门环境保护科研所的研究人员将“主成分子集合选择法”应用到大气环境监侧布点的优化工作当中,研究表明:这种方法不需要进行监测网设计的大量工作,适用于多项污染指标的判别选优。

3.2 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掌握可行采样方法

对于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来说,应在日常工作中强化质量意识,落实各项质量控制措施,在布设点位、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全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在常规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采样时间应固定在每年的同一时间,从而将气候因素等影响带来的误差降至最低,进而掌握同一地点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

对于污染源监测,应在深入了解产污工况、排污时间等的基础上确定监测时段,并通过多次采样来减少采集样品的误差几率。掌握确定最佳点位的关键技术,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部分学者将近似度概念引入环境监测,其既包含了监测样本外在的相似度,又顾及了环境监测样本数值上的贴近度,在确定最佳点位、优化点位布置的工作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3.3应用先进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和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种数据处理软件、程序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日益加深。网络软件的应用使得传统工作流程大大简化,并降低了手工操作可能带来的失误和偏差。如利用Excel软件来代替传统的质控图制作,不仅可以克服质控图制作手工绘制周期长、精度不高、不易管理及保存的特点,更大大缩短了工作的流程和复杂度。此外,数理统计方法在实验室基础分析、测试结果分析判断等多个环节中也均有应用。

通过网络上传、本地下载的方式,工作人员可实现特定区域内的资源共享,使得各个协作实验室能够及时地掌握质控动态,并及时地对质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更好地完成监测项目。此外,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可将数据下载、整理、打印、发送、审核等工作的周期降至最短,也使得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沟通更加快捷、顺畅。

3.4 加强队伍素质自身建设,不断推进继续教育

为了将实验分析中的误差降至最低,监测人员应树立起牢固的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此外,由于实验室内部的操作条件对检测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实验室内一定要保持整洁、封闭,同时加强通风、防火,预防化学试剂爆炸等事故的防患工作。监测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监测业务水平。做到人员精、素质高、能力强、管理严,从而提高各级环境监测站的整体能力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监测技术、分析方法不断发展,监测工作面临的任务也不断扩大和加重。此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也对一些年纪较大的监测人员提出了心的要求。各级监测站应为工作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的机会,除了定期开展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培训外,还应大力提高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方位地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建设。

4 结论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环境监测的工作关系到环境质量分析、污染源调查、污染事故界定及污染纠纷仲裁等多个方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监测技术和精度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本文分析了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各项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监测质量的方法及措施。文章认为,各级监测机构应完善环境监测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寻求最优的监测点位和适宜的分析手段,并应用先进数据处理技术,加强监测人员技术水平的继续教育等。通过上述措施,可使监测工作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下,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从而使得环境监测能力适应时代需求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猛.浅谈如何提高环境监测能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1(02):328.

[2]刘承豪.试析对环境监测及其质量管理的认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32.

[3]李国媛.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基本因素探析[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04):56-57.

[4]刘蔚.初探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商品与质量,2011(0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