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秋季养生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秋季养生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秋季指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熟,正值收获的季节。秋季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气温开始下降,但“秋老虎”的气势仍可嚣张,多呈昼热夜凉之气候,气候寒热多变,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夏长”到“秋收”有相应的改变,因此秋季养生离不开“收养”这一原则,并在情志、起居、运动、饮食、防病保健诸方面而体现出来。

一、情志养生

深秋草木凋零、万物萧条,往往使人触景生情,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抑郁、烦躁等情绪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了秋天情志调养的具体原则,即“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因此秋季情志调养,要尽可能避免或消除季节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在秋高气爽之日,人们可登高望远,或野外郊游,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秋收的喜悦,这可使心情开朗,情志得之调养。

二、起居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也就是说秋季应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之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展,所以在秋季人们应在晚上9点入睡,早上5-6点左右起床,以顺应“收养”之道。同时,民间有“春捂秋冻”之说,但秋冷要掌握好度,随着秋天的逐渐变凉,人们的衣被要逐渐加,既不要捂得太严,以免汗出过多易伤精耗液,又不能一味地挨冻,以免造成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

三、运动养生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养生的好时机。由于自然环境处于“收”的阶段,阳气需要收敛内养,故运动养生也应顺应这一原则。此时人们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木兰拳、体操等运动。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人们在秋季可选择登山畅游,既可健身,又可观赏美景,实在不失为一种好的运动和养生方式。有资料证明,在登山运动时,既可呼吸到高浓度的负氧离子以达到“洗肺”的作用,又可改善心脑血管的供血量,同时还能锻炼人体的下肢肌肉及全身协调功能。但须提醒的是,在登山前要先了解好游览线路,带好必备的衣物以早晚御寒,对于中老年人,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带好必备的药物,以防在登山过程中发生意外。

除此之外,也可采用一些穴位按摩来达到秋季养生之目的。

1.按摩“神门”穴

神门穴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缘。具体方法是用拇指按摩神门穴100次,早晚各一次。神门穴为心经的腧穴,按摩此穴有治疗胸闷、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狂等症,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神经衰弱、抑郁性神经症、癫痫、更年期综合征等。

2.按摩“手三里”穴

手三里穴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具体方法是用手指按摩手三里穴80-100次,早晚各一次。手三里穴为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按摩此穴有润化脾燥,生发脾气,调节肠胃功能等作用,对腹痛,腹泻等症效果明显,同时对上肢不遂,手臂疼痛,肘挛不伸,齿痛颊肿等症有治疗作用。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胃肠类,中风后遗症和肩周炎等病。

3.按摩“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具体方法是用手指按摩曲池穴80-100次,早晚各一次。曲池穴为大肠经的合穴,具有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之作用。对热病,头痛,眩晕,腹痛,吐泻,瘰疬,上肢不遂等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曲池穴对冠心病、房性早搏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的作用。

四、饮食养生

秋天燥气当令,气候干燥,常常使人感到皮肤和五官干燥,所以秋天的食养原则为“燥者润之”、“减辛增酸以养肝气”。酸可收敛肺气,酸甘又可化阴,以滋养阴津;而辛味则会发散肺气。故秋季应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物,适当多吃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秋梨、石榴、桔子、葡萄、猕猴桃、甘蔗、柿子等。也可多食用具有增液润燥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荸荠、山药、银耳等。在此季节,唯有痰湿内生者喜燥恶湿,故人较为舒适。但气血不畅,气血两虚和阳虚怕冷者虽不怕燥,但毕竟冬天即将来临,寒凉肃杀之气将至,所以也不能贪凉,如西瓜与梨等寒性水果,仍不适食用,以免伤及脾胃之阳,这也是“收养”之道的重要内容。此外,秋天里也食用一些食疗方以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

1.四仁赤扁豆粥

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冬瓜仁15克,白扁豆15克,苦杏仁5克,白豆蔻1克,粳米150克。将上述食材一起加水煮粥。此粥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定喘化痰,润肠通便之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对于风湿疼痛,水肿,妇女带下,肺热痰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咳喘,脾虚泄泻等的人群可常服此粥。

2.芡实莲藕粥

芡实60克,莲藕100克,粳米150克。将莲藕洗净,切成小块,同芡实粳米一起加适量水煮粥。芡实具有补脾祛湿,益肾固精,补中益气,收敛镇静等功效。莲藕具有养胃滋阴,补血止泻等功能,故此粥具有健脾胃,滋肾精之作用。

3.百合二冬膏

百合、天冬、麦冬各250克,将三味药洗净,加水文火煎煮2小时,过滤取汁,浓缩成膏。每100克加炼蜜50克混匀。每日早晚各用白开水调服20克。百合具有滋阴清热、宁心安神、润肺止渴等功效。天冬、麦冬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故常服此膏具有养阴清肺、润燥止咳之功,可主治燥咳痰少,咽喉干燥、口唇干裂等症。

4.川贝冰糖梨

取梨一个挖去梨核,川贝粉6克,冰糖10克,放入梨中蒸熟后服用,早晚各一次,此方具有润燥生津之功效,可治咽干、音哑、鼻燥、唇裂、干咳等症。

5.沙参银耳粥

沙参15克,银耳15克,粳米200克。把沙参,银耳,粳米洗净,并先将沙参和银耳加水煮开,再小火煮15分钟,然后放入粳米煮粥后服用。沙参具有滋阴生津、清热凉血之功效。银耳具有强精补肾、润肠益胃、补气和血、提神补脑、美容嫩肤等功效,常服此粥可防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秋燥”症状,在秋季服用具有防燥伤人的作用。

6.生姜红枣汤

生姜3片,红枣8枚,放适量水煎服。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功效。红枣味甘性平,归脾、胃经。红枣具有补益脾胃,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效。此汤具有调和营胃,养益心脾,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功效,也适合秋季受凉感冒后的人群服用。

7.紫苏茶

紫苏10克,用开水泡服。紫苏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散寒解表、益气和中、安胎、解鱼蟹毒等功效。此茶适用于风寒表征、胸闷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食鱼蟹引起的吐泻腹痛等症状。

8.桑叶茶

桑叶15克,用开水泡服。桑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宣肺热,明目等功效。此茶适用于风热表征、咳嗽、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症。现代实验证明,桑叶还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故糖尿病病人也可以常服此茶。

9.鲜芦根茶

鲜芦根30克,用水煮开后服用。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泻肺胃、生津止渴等功效,此茶适用于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津少口渴等症。

10.桑葚汁

取桑葚用打汁机打成汁后饮用。桑葚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养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通便之作用,桑葚汁适用于阴血不足、头晕目眩、头发早白、盗汗及津伤口渴、糖尿病之症。

五、防病保健

深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此时心脑血管开始收缩,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需注意保暖,饮食有节,避免症状加重。同时要按时服药,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人群要经常测量血压,根据血压的情况及时调整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对于冠心病、脑供血不足的人群要随身携带一些急救药品,在出现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症状时及时服药以防不测。进入秋季后,婴幼儿易患秋季腹泻,一旦发生,要早起隔离并积极治疗,防止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