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提供人们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动机;兴趣培养;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65-03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提供人们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我学”和“我要学”之所以效果截然不同,与兴趣有着直接联系。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近几年来,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好奇性强是小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在每节新课的开始,常采用新颖的方法导入,使学生神情集中、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教学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我用“选择”的方法,一开始出示线段图和算式,要求学生根据图中要求选择合理的算式。

原来每件成本:

现在每件成本:

比原计划节约( )%

(1)37.4÷44( )

(2)44÷37.4( )

(3)(44-37.4)÷37.4( )

(4)(44-37.4)÷44( )

然后,从可逆变换导入新课。

教学“简便运算”,如两位数×99,三位数×999 ……的简便算法,我采用“赛”的方法导入,即出示一系列的这类简算题,我跟学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听着我脱口而出的答案深感惊奇。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用判断的方法,根据a÷3回答:当a是多少时,a能被3整除,并请学生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我立刻判断出它们是否正确,并当场一一验证。这时学生很想知道里面的奥妙,新的序幕就在学生兴趣勃发的时刻拉开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围绕学习内容,激化矛盾冲突,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去,可以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式题的运算顺序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括号,我设计了由一道含有加法和除法的应用题导入新知识教学的方法:三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18人。把他们平均分成6个小组去植树,每组几人?学生列式为:24+18=42(人), 42÷6=7(人),答:每组7人。经过讨论,证明这种解法及结果是正确的。然后,又请学生列出综合算式:24+18÷6=24+3=27(人),学生计算后却发现结果不对。经过思考,一致认为应该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才符合题意。这时我才提问启发:这道试题有加法又有除法,如果先算加法不就违背了过去学过的运算顺序了吗?这时学生都显出了疑惑的样子,对新知识的认知求索就在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冲突中产生了。于是,我进一步启发:在数学上,当已规定的法则不能满足计算的需要时,就要提出新的规定来满足实际计算的需要,像今天这道题就要用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小括号( )。

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先出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让学生比较哪个面积大,大多少。随手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里打上小方格,指出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这时学生通过数方格知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设问:当计算较大图形面积时,仍用数方格的方法就比较麻烦,有没有一种简捷的方法呢?于是他们带着问题动手操作、讨论,很快发现了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共同的计算方法。

二、应用数学本身具有的规律调动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性、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的学科,这恰恰成为这门学科的强大吸引力。整个数学教学,应努力展示出这个“快乐数学王国”的魅力。

在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使他们感到新知识都是旧知识合乎逻辑的伸展,并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沿着从具体到抽象的途径,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力争做到:问题让学生去揭示,知识让学生去探究,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概括,使学生在快乐中求发展,在愉悦中求创新。之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知识串成线、形成片,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和严密性。

在“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在“画”、“算”、“拼”的操作中,推导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又把他们自然地引进了正方体体积计算这一特殊的情境中,让学生运用以上规律继续探究。通过推理发现,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也具备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规律,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我又追问:如果长方体或正方体下面用底面积表示,那么它们共有的体积公式怎样叙述,学生跃跃欲试,纷纷说出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最后设疑:是否任何柱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呢?我们今后还要继续研究。经常把学生组织在这种判断、推理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的思维活动中,学生会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求梯形中阴影面积(单位:厘米)。

在学生列出“(10+6)×8÷2-6×8÷2=40(平方厘米)”的算式之后,我又启发学生这样思考:如果梯形上底6厘米是一个未知条件,怎样求阴影面积呢?接着,就抓住这个时机进一步设问:(1)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在梯形下底边上移动后,形成的三角形面积与原三角形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变化?(2)阴影部分的形状变了,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这一问使学生认识到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在梯形下底边上下不管移到哪个位置,由于它的底和高的长度都没有改变,所以它的面积不变。最后得出简便解法:10×8÷2=40(平方厘米)。这样既在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鼓励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通过努力使学习获得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抓住时机、鼓励、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一)当学生处于一般学习水平时

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般水平时,我往往“设跳板”引导他们成功地达到新知识的彼岸。如: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五边形呢?学生成功地作出了答复: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度。再进一步设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最后成功地概括出多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度。又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之后,我出示“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的练习题。

开始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实物图的剪、折、转,发现了这道题的解题方法,使他们从中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当学生想独立探求某个新知识时

我常抓住时机鼓励学生:你们都很聪明,一定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仔细观察思考,其中的奥妙你一定会发现,祝你成功!这样,学生的解答欲望增强了,“很想试试”的心理产生了,他们便能最大可能地投入对新知的探求活动中,一旦成功,他就会获得“成功了”、“我做对了”、“太有趣了”的欣喜和满足。

(三)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感到畏难之时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感到畏难之时,我往往一方面注意帮助他们认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用我国古今数学家的成就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介绍祖冲之早在1400多年前就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之值,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获得巨大进展,以及杨乐、张广厚等著名数学家的成就。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古老而悠久的数学史,从中受到鼓舞。另一方面,我又及时给予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当学生解题感到困难时,我常要他们画画图试试,讨论讨论,反过来想一想。使他们渐渐地从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

在数学课上,如发现有创见的发言、别出心裁的解法,我都一一记入“优分册”,并提出表扬;家庭作业,不局限于课本习题,而多采取学生自选、自编题,之后再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效。除此之外,还成立了数学趣味小组,建立了数学日记,并定期进行评比,有进步则加以鼓励,勉励学生从小树立当数学家的决心。

通过这些多样的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在“你最喜欢上什么课”的学情问卷调查中,数学列于首位。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多方面的,兴趣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管用哪种方法培养兴趣,最终都要使学生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乐于学”转变为“勤于学”,从而达到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