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啊,当敬畏生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啊,当敬畏生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华莱士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德籍客座教授,专门研究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动植物的种类、习性及生态平衡。他曾追踪研究过一种叫蚁熊的动物,这种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蚁兽,平均每天要吃1.8万只蚂蚁。但令华莱士大为惊奇的是,蚁熊有一种特殊习性:吃蚂蚁时绝对不会斩尽杀绝,每挖开一个有成千上万只蚂蚁的窝,只把一小部分蚂蚁吃掉,最贪婪时为500只左右,其他的全部放生,然后再寻找下一个蚂蚁窝。

华莱士对此十分感兴趣,研究结果令其惊叹:原来,蚁熊很清楚,要使自己的种群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让蚂蚁家族子子孙孙生存繁衍下去,它的仁慈实际来自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对待动物的问题上,蚁熊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爱护自然,敬畏动物,也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敬畏我们人类自己。自然生态平衡了,人类的生存才有保障。反之,如果杀光、吃光、灭光所有的动物,那么最后斩杀的就是人类自己。

小海龟的郁闷

[点击]

爱,如果过分或失当,就会变成一种伤害。因此,有时顺其自然未尝不是一种处事的绝好法则。 “道法自然”,此之谓也!

[针刺文一]

死去的小海龟

张田勘

雌海龟把蛋产在海滩的沙子下面,经过8至9周的孵化后,小海龟便回归大海。在回归家园的道路上,小海龟会遇到不少天敌,比如,各种专吃小海龟的海鸟。但是小海龟会用智慧来避免危险。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给予海龟的生存智慧,成为与生俱来的一种基因沉积在海龟的血液中。这种方法就像人类投石问路一样……

澳大利亚的贺伦岛是一个珊瑚岛,位于昆士兰州南部,几乎在南回归线上。这个岛是世界有名的绿海龟的产卵地。每年11月初至12月末,人们在岛上都能看到绿海龟的产卵过程。而在次年的1月就会看到无数小海龟回归大海的盛大而壮烈的生命远行。

一次,在海滩上游玩的几个人看见几只小海龟从沙窝里出来,蹒跚地爬向大海。这时,几只海鸟发现了美味目标,向小海龟俯冲而来。好心的游人见情况不妙便轰走了海鸟。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救助小海龟的举动把大批的小海龟送入了死亡的深渊。

几只海鸟被赶走,这几只小海龟顺利地回归了大海。这如同一个信号弹,在同一时间内,成千上万只小海龟在沙滩上同时行动,浩浩荡荡地奔向大海,回归家园。因为它们得到了信号,前面的几只侦察员顺利地返回了故乡而没有受到天敌――海鸟的袭击,由此判断,回归的路是安全的。

然而,当大批海龟出现在沙滩上时,大量的海鸟也闻风而动。霎时,海滩成了屠场和海鸟享受美味佳肴的盛宴。小海龟一个个被海鸟啄食。那几个游人显然对这场屠杀束手无策。因为他们无法也无力阻止成千上万的海鸟享用成千上万的小海龟。

于是,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想当然帮助小海龟的行动变成了小海龟毁灭的一场灾难。

今天,人类的另一种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同样在杀戮海龟。希腊在地中海有一个国家海洋公园,位于希腊西部的扎基沙斯岛。为了满足游人观看海龟的需求并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当地修建了许多设施。例如,在这个海岛的拉加拉斯海滩后岸为在海湾乘船观赏海龟的旅游者修建了咖啡店和迪斯科舞厅。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些场所闪烁的霓虹灯,却成为小海龟致命的诱惑。夜间,一些小海龟出壳后便向这些闪烁灯光的地方爬去,最终要么死于脱水,要么成为海鸟和狗的美味佳肴。

因为,多少年来,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幼龟回归大海的本能,幼龟在晚上从沙滩中的蛋壳里孵化后爬出来,会凭直觉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回归它们的故乡――大海。一般情况下,星光和月光映照下的海涛白色泡沫泛出的光亮就是它们的指路明灯。这也是幼龟回归大海的一种智慧,但恰恰是人类的闪烁灯光误导了它们,使它们走向死亡之地。

如果人类不改变自以为是的毛病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小海龟们仍会这样被人类极其温柔地杀死。

(《北京青年报》2003年11月10日)

[品评]

文中人们善意的救助却给小海龟造成了致命伤害,发人深省。为了避免少出现或不出现这样的悲剧,人类应多去关注、了解大自然,少犯些自以为是的低级错误,让动物遵循自身的生存法则生息繁衍,避免将它们温柔地杀死。

尴尬鸟的尴尬

[点击]

“呢喃燕子语梁间”,与人类相邻而居并能友好相处,燕子做得最为成功。然而大多数动物就没那么幸运了,这不,受国家保护的红尾鹰佩尔・梅尔,选在纽约一幢豪华公寓安了家,麻烦就来了……

[针刺文二]

华尔街的鸟巢风波

连清川

一个鸟巢的命运,使得200多人上街抗议,惊动了纽约市长,成了《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个事件至今还在继续,谁也不能确定最终的解决方案。

2003年12月7日,在纽约上东区著名的时装大道――第五大道527号的公寓楼,两个清洁工人把一个鸟巢捅了下来,这是业主委员会10月19日的会议做出的决定。

这一捅,就捅了马蜂窝。这个鸟巢,是一只名叫佩尔・梅尔的著名红尾鹰和它的第四任“妻子”罗拉的家。红尾鹰是国家保护动物。它从1992年出现在纽约市,1993年定居在527号,“结”了4次婚,一共生下了23只小鹰。一位动物观察者根据它的经历,拍摄了一部专题片在探索频道播出,并且获得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奖。在许多纽约人尤其是动物爱好者的眼里,佩尔・梅尔已经是纽约,同时也是527号无可争议的居民。

但527号的有些住户可不这么想。佩尔・梅尔的家高悬在12楼的一个公寓窗口,正对着公寓楼的门,安全是个大问题。更重要的是,上东区第五大道,代表的是时尚、高雅。且不说公寓楼一两层的价值已超过1000万美元,就连里面的住户也不是什么无名之辈,有华尔街的投资家,有石油大王,还有CNN的新闻名嘴葆拉・赞。

佩尔・梅尔虽是珍稀动物,可它的行为却不怎么检点,随地拉屎不说,还经常把血淋淋的鸽子、麻雀尸体往公寓门口甩;让居民们最受不了的是,动物观察者们的望远镜肆无忌惮地架设在公寓楼附近,居民的隐私怎么保护?

动物爱好者们被惹怒了,他们组织群众游行,在公寓楼门口高举标语“527可耻”、“还我佩尔・梅尔”,还号召司机们在经过527号的时候高声鸣笛。

事实上,1993年527号公寓的居民们就已经做过驱赶佩尔・梅尔的努力,他们捅掉鸟巢,但被告知违反了1918年签订的一个国际协定。2003年,联邦渔业局出台了一个新规定,建筑物上的鸟巢只有在孵卵和育儿时才得到保护。佩尔・梅尔的第11胎3个孩子刚好都“长大成人”飞走了,所以业主委员会就采取了行动。

动物爱好者和业主委员会的对抗开始了。现在,人已经越聚越多。有人甚至提出针对葆拉・赞的口号:“开除葆拉・赞!”“抵制CNN!”

纽约市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进行艰难的斡旋。最终业主委员会做出让步,说佩尔・梅尔可以在公寓楼的其他地方筑巢,不过佩尔・梅尔的保护者们不依不饶,非得让它回原来的地方。

此事至今还没有结果。业主委员会的策略也许能起作用,佩尔・梅尔如果能在其他地方筑巢的话,问题就解决了。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佩尔・梅尔在老地方重建家园,业主委员会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捅一次鸟巢吗?

(《年轻人》2005年第3期)

[品评]

客观地说,佩尔・梅尔一家算是幸运的,毕竟在灾难来临之时还有法律护航,动物爱好者保驾。在现实生活中,“鹰占人巢”式的尴尬比比皆是,只是大多都被简单化处理了。可见,“爱护动物、尊重动物”,做起来就不像说说那么容易了。

爱是最灵验的药

[点击]

治疗伤痛,药不是万能的,药物治疗也不是唯一的选择,还有比药更灵验,甚至可以替代药的东西,那就是爱心。

[针刺文三]

什么比药更灵验

沈岳明编译

在新西兰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托蒂医生为了挽救一只小非洲狮而大伤脑筋。因为这只还不满两周岁的小非洲狮是从非洲大草原空运过来的,所以十分珍贵。可谁知它在吃一只鸡时,喉咙被骨头卡住,发炎肿胀,无法进食。原以为打几针抗生素就会好,可是,这只小非洲狮好像具有抗生素抗体似的,就是不见好。

眼见快一个星期没有进食的小非洲狮已奄奄一息,托蒂医生急得快要哭了。

保护中心几乎请来了新西兰所有的兽医,但他们也都毫无办法。于是,托蒂医生在网上了求救信息。好心的网友们纷纷献计献策,有的向托蒂推荐技术高超的医生,有的建议将狮子送回非洲大草原。其中,一名叫凯琳的12岁小女孩建议说,每天用手去摸摸小非洲狮的头,这样也许它会好得快些。凯琳还举例说,她曾经收养过一只小流浪狗,刚开始流浪狗什么也不吃,快要死了,她便用手去摸它的额头,就像她生病时,妈妈摸她的额头那样,小流浪狗很听话地让她摸,不久,病就好了。

许多医生都觉得小凯琳的建议太荒唐,如果只需用手去摸摸额头就能将小非洲狮医好,那还要医生干什么?可托蒂医生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小非洲狮在托蒂医生温情的抚摸下一天天好起来――因为比吃药打针更有效的治疗是关爱。

(《环球时报》2005年6月13日)

[品评]

的确,小凯琳提出的治疗方法并没有什么高妙之处,但疗效却是显而易见的,有事实为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此法已被成年人渐渐遗忘了。原因在于,在社会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往往过分依赖科技的力量,而忽略了一些最为根本的东西。

如何与动物相处

[点击]

人与动物当如何相处呢?答案就两个字:和谐。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和动物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动物斗则两伤,和则双赢,这是为现在诸多现实所证明的。因此在处理和动物的关系问题上,人类应以鲧、禹治水为鉴,堵塞乃蛮夷所不屑,疏导才为上上之策。

[针刺文四]

与猴相斗的日子

杨泽文

在我的老家,乡亲们常把猴子称为山猴。在一些年月里,山猴曾与人们和谐相处,相安无事,而各得其所。以至于多年后远居异乡的我,常想起那人猴相处的美好岁月。

我所生长的那个小山村,被溪水缠绕和群山环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随着小山村人口的不断增加,荒地也不断地开垦。然而每一块新田地的诞生,其代价都是一片森林的消失和一群动物的离去。即便是这样的日子,不断退守的猴群也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与忍耐。它们的主食还是山上的野果,绝少深入田地糟蹋庄稼。

当田地日渐扩展到山间时,猴群和其他野生动物只好迁移到有森林覆盖的山头上。面对不断退守的艰难处境,森林动物也不再容忍,它们的最大举动就是开始四处糟蹋庄稼。这与人争食的结果是,小山村开始向远离村庄的田地派驻守青人。我的表叔就是在这时当上守青人的。为了尽好守青的职责,胆大心细的表叔将窝棚搭在了林与地之间的一个制高点上,同时立了一个手持弯弓的稻草人。每晚,表叔将那杆乌黑的老火枪填上火药,朝天放上两枪,那巨大的响声久久地回荡在寂静的山野。这一招果然厉害,动物不敢在夜间潜入庄稼地了。可过了不久,猴群便不再理会枪声的威胁。表叔发现猴群夜间偷食青包谷之后,便开始了秘密巡视。每次夜巡之前,他都要先把黑色火药倒入老火枪的枪管,然后再加入一些干豌豆。一旦发现有入侵的猴群,首先大吼一声,然后就是惊天动地的一枪……受惊吓的猴群自然拼命逃入黑森林,之后一般五六天不敢再来。我曾问表叔为何枪管里只加入豌豆而非铁粒?表叔说千万不能加入铁粒啊,否则会有山猴丧命的!选用干豌豆作枪子,射出的豌豆已被爆燃的火药烧焦,即便打到山猴身上也没关系。听到如此解释,我才明白表叔的内心深处是很爱猴群的。然而,猴群却不这么认为,它们开始伺机回击了。

一天,我到表叔的窝棚与他同住。夜里睡得正香时,几只猴子包围了窝棚,它们抽开了窝棚上的茅草,悄然进来撒完尿之后抱走了衣服。早晨醒来,我正为找不到衣穿而大惑不解时,表叔却无奈地说,都是那群山猴干的“好事”。表叔用床单裹紧我的上身,要我赶紧回村另找衣服。发生这样尴尬的事后,我想表叔会因愤恨而往老火枪里加填铁粒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表叔反而不再放冷枪了,而是在窝棚旁的枫树上悬挂了一口旧铁锅,感觉地里有动静时,便“当当当”地猛敲一阵。结果半个月后,山猴把拿走的衣服悄悄地送了回来……

猴子是最有灵性的动物。人做的简单体力活计,猴子大都能够做好。记得表叔曾告诫过我:生活在山里,最不能得罪的其实是猴子。在小山村里,乡亲们普遍认为人是由猴子变化而来的,因而认为追捕猴子是不道德的。

然而,生活在小山村的人们即便再善待山猴,也终究改变不了山猴后来所遭受的厄运。一年夏天,一伙手持步枪和冲锋枪、身背大网与铁笼的捕猴人来到了小山村,他们打着“给城市动物园提供猴子”的旗号,在山中大肆围捕山猴。待凶狠的捕猴人撤走之后,群山寂寞了,森林静谧了,山猴绝迹了。不久有消息从外面传来:那些被捕走的猴子其实大部分并没有进城市的动物园,而是被人高价买走后宰杀取脑给人治病。据说,猴脑是治癫痫病的特效药。听到这样的消息时,村民们无比悲哀,说早知如此,当初宁可拼命也不准那些人捕猴啊!

值得庆幸的是,自从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在大西南全面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家乡的父老乡亲从此告别了世世代代的种田生活。他们只要退出山里的耕地种植好树木每年就可获得国家的粮食补给。更为可喜的是,乡亲们捎来口信说又在森林中见到了山猴的影子。我希望有一天回乡探望时,能再亲眼看看陌生了许多年的山地猴群。

(《中外期刊文萃》2004年第9期)

[品评]

小山村的人们世代和山猴相处,在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生活在山里,最不能得罪的其实是猴子。”这句话极朴素地道出了人与动物相依互存的关系。唇亡齿寒,山猴绝迹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恶化,长此以往,又何谈生存质量呢!表叔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智者,因为他知道怎么和动物相处。

[小结]

地球是所有生命的家园,不是专为人类的生存而存在的。在大自然面前,万物是平等的,所有生命都拥有与人类同等的生存权,人类没有权利剥夺其他生命生存的权利。

保护自然,善待动物,敬畏一切生命,注重生态道德修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不需要高谈阔论,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爱护一草、一木、一鸟的小事做起。

[拓展演练]

史怀哲在《敬畏生命理论的产生及其对我们文化的意义》一文中讲述了童年的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个春天的早晨,他被同学拉去打鸟,但给弹弓装上小石头并拉紧之后,却无法瞄准小鸟,因为有一个神秘的命令来自内心深处:“我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小鸟,它是一条生命。绝不能伤害它。”于是,他扔下弹弓,惊走了鸟儿。

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的一生似乎都在不断重演着儿时的选择,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选择,是举起“弹弓”,学会杀戮,还是扔下“弹弓”,劝善与行善。

请以“我与动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可记叙一段生活中你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也可在上文所举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几个谈谈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