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市晚报“正能量”的生成与传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存状态已变得多元化、复杂化,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这样,关于民生的话题、问题就会更多,更会引起公众的关注,民生新闻资源就更加丰富。
关键词:民生新闻文化活动引领时尚
民生为根本,增强公众的幸福感
当今,以关注市民生存状态为主旨的民生新闻已成为各类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这在地市晚报中表现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存状态已变得多元化、复杂化,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这样,关于民生的话题、问题就会更多,更会引起公众的关注,民生新闻资源就更加丰富。
民生新闻多元化。《宿迁晚报》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高度重视民生,努力服务民生,这既是一个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社会中树立起威信。《宿迁晚报》的民生新闻报道概括为:细察百姓生活,关注时代变迁;倾听百姓心声,反映各类诉求;传递惠民政策,带给百姓福音;强化舆论监督,促进问题解决。正因为包合这么多的内容,《宿迁晚报》的民生新闻报道数量很大。民生无小事,处处皆民生。2006年2月,《宿迁晚报》接到读者反映有人每天到市区各大酒店捞取下水道油腻物的报料后,立即安排记者进行追踪报道。记者连续7天,冒着寒风,每天四点多钟就到酒店附近守候捞油者,终于掌握到捞油者的相关情况,并提供给工商部门,最终将一地沟油加工窝点取缔。
民生栏目品牌化。为将民生新闻做强做大,《宿迁晚报》还重点打造一批民生新闻品牌栏目,先后推出了“与市长谈心”“6666帮办台”“新闻会客厅”等民生新闻栏目。
民生服务生动化。对于地方晚报来说,只有扬己之长,即在新闻的深度、服务的广度上下功夫,方能站稳脚跟,影响深远。《宿迁晚报》重视各类实用信息的,有时通过新闻的形式反映,这样更生动,更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就业、就医、求学等各个方面。《宿迁晚报》还经常开展大型家装材料砍价会、看房团、看车团等活动,让市民得到实惠。
大量的民生新闻报道,体现着报纸的温馨与真情。同时,也通过民生报道,创造更多的和谐因素,培育和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弘扬主旋律,彰显传媒之力之美
一是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营造强力舆论支持。每遇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出台,《宿迁晚报》都认真做好政策解读,并通过浓墨重彩的报道来营造强烈舆论支持,促进政策落实和工作开展。2013年以来,宿迁加快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步伐。《宿迁晚报》以大量报道对创建工作进行宣传,发动市民共同参与。在2013年5月初推出的“创卫,我们一起参与”系列报道中,报社要求记者编辑首先要熟知“创卫”标准,对市区主干道、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分地域进行拉网式排查,以记者的眼光来搜索存在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天琦在批示中说:“晚报同志工作做得很细,对改进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安排有关部门同新闻媒体召开座谈会,听取媒体的意见和建议,对反映的公共设施‘病态’问题,要现场调研、认真整改,不断改善城市硬件设施水平。”
二是通过对先进典型的报道来引导公众。《宿迁晚报》编发了一大批带头发展经济、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等先进人物的报道,通过对先进人物的事迹深度发掘,来彰显人格魅力,人善之美,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和力量。为此,《宿迁晚报》还在社会新闻版开设了“善行宿迁”专栏,报道凡人善举。今年3月8日起,《宿迁晚报》第一时间报道了本市退伍军人张森跳水救人不幸遇难的英雄壮举。之后连续多天,每天两个整版再加上封面图片,对英雄张森的事迹进行挖掘。《古黄河上的生命接力大营救》《风起水转不见君西楚大地忆不休》《三干群众送英魂浩气长存天地间》《宿迁“森”能量全国在传播》等稿件感人至深。“张森”,这个名字代表的精神释放了耀眼的光芒。经过《宿迁晚报》的广泛宣传,张森救人事迹引发了中央级、省级主流媒体和全国主流网站对此事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不久,宿迁市文明委和江苏省文明委分别作出《关于开展向张森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4月2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评定张森为烈士。
立意存高远,精心烹制文化大餐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特色,这对于地市级晚报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新闻富矿。身处地方,晚报在对新闻富矿的挖掘上优势明显。
《宿迁晚报》在地方文化新闻报道中坚持充分展示当代文化和不断挖掘历史文化相结合。地级宿迁市自1996年成立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化体制改革、创业文化的提出、基层文化建设、新兴文化产业的创办、传统文化产业的扶持,等等,成为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重要决策。对于这些,《宿迁晚报》都及时跟进,进行主题报道、动态消息、做好政策解读、报道建设成果,让广大市民充分了解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意图,全力支持各项文化事业的兴办与发展。宿迁创业文化节自2006年11月首次举办以来,到2012年已举办七届;2008年开始举办的宿迁首届西楚文化节到2012年也是第五年举办。在首届西楚文化节举办前夕,《宿迁晚报》推出了《宿迁特色文化产业》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宿迁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沭阳烙画:火笔上品烙画境》《云渡桃雕:小桃核做出大文章》《天岗锣鼓:穿越千年的鼓声》《宿豫淮红戏:水袖流云唱小调》《宿城霸王锣鼓:叱咤风云尽豪气》《苗庄汉子:舞动群狮闯市场》。
《宿迁晚报》不断对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将新闻报道与史实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新闻报道中谈史实,也在挖掘史实中做新闻。这也是读者眼中“宿迁晚报有品位”的表现之一。而这些策划报道,亦有尽地方媒体责任,“抢救性”挖掘地方文化的初衷。
在宿迁泗洪县境内曾存在过一个中华民族存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久远的古国——古徐国,经夏、商、周三代,历1600余年不倒,先后传44代国君,其历史跨度,相当于整个中国从三国到清朝10个朝代历史跨度总和。为了挖掘古徐文化,2010年8月,《宿迁晚报》推出S个整版《拂尘四千载最忆是古徐》的系列报道:《溯源篇:一个绵延1600多年的古国》《尚武篇:千年博弈中的不败之谜》《仁义篇:儒家仁义出徐国》《忠信篇:挂剑佳话的千年演绎》《思索篇:千年憾事的应有之变》。这是宿迁第一次对古徐国的历史进行如此细致的发掘,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报道推出后不久,宿迁成立了古徐文化研究会,宿迁真正意义上的徐文化打造从此开始。最近两年《宿迁晚报》还相继推出了《宿迁文化精神探寻》《宿迁文化乡村行》和《宿迁村(居)名故事》等大型系列报道,旨在寻找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彰显宿迁地方文化的底气和风范。
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宿迁晚报》独树一帜,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报道地方文化新闻,既增加了报纸的厚重感,也满足了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责任勇担当,生成更多正能量
在办好报纸的同时,报社积极举办和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多办实事、好事,生成和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深入社区传播文明。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新闻的“主产地”之一。《宿迁晚报》安排每位记者联系若干个社区,与社区居民多接触,关注这里所发生的感人事、突发事、有趣事,了解市民的生存状态和多样化的需求。由此,一大批鲜活的新闻涌上版面。《宿迁晚报》每年都要开展“和谐社区行”活动,组织编辑记者,并邀请医院等单位人员于周末来到社区,为居民提供新闻投诉、义诊、家电维修、文艺演出等多种服务。
扶贫济困彰显爱心。在宿迁当地,有“有事找晚报”的流行说法。《宿迁晚报》热心帮助困难群体的表现已深得人心,赢得广大市民的信赖。《宿迁晚报》依据自身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2008年上半年,《宿迁晚报》向社会发起了向退伍军人、白血病患者张俊的捐款活动,为其募集到善款近40万元。2011年2月10日,宿城区郑楼镇胡继波家发生火灾,四岁的孙女胡雪宁为救患有痴呆症的奶奶两次冲进火海。火灾夺走了奶奶的生命,而胡雪宁烧伤面积达到了63%。《宿迁晚报》呼吁社会捐款救治胡雪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后来,我们在法律顾问的参与下,把救治小雪宁剩下的善款,拿出一部分补贴给贫困的胡家,另外的5万元,经过协商交由市红十字会代管,作为《宿迁晚报》的救助基金。
文化活动引导潮流。多年来,《宿迁晚报》还在社会上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倡导社会风尚,引领时尚,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仅近几年就先后举办了大型集体婚礼、虞美人皮装小姐大赛、泛亚星秀选秀等多个活动。从2008年起,《宿迁晚报》每年都要举办宿迁街舞大赛,规模一次比一次大,选手水平一次比一次高。该项比赛已经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并让街舞在宿迁火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