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灵抗震”需要科学、耐心、细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灵抗震”需要科学、耐心、细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汶川大地震以后,华西医大二院收治了很多受伤的儿童,他们的伤情令人觉得很可怜,他们的心理创伤更令人心痛!在病房里,时时响起孩子们的梦中惊叫:“地震了,快逃啊!”“那个房子裂缝了,逃啊!”“我们一起唱歌,让外面的叔叔听见救我们!”自愿前来的“陪护妈妈”都不敢随意碰床,因为只要床一动,孩子们就会惊叫地震了!惊恐过后,很久才能够平静。只要医生拿着尺子来,哪怕是8岁的孩子也都会认为自己要截肢了,他们就会哇哇大哭,这哭声常常让自愿来的“陪护妈妈”掉泪……

据报载,在成都,一个16岁的少年叫陈若超,遭遇地震以后,基本不主动与人交流,对于自己无力救出青梅竹马的邻家妹妹,而深深地自责,甚至出现了心理学上的躯体化症状,频繁呕吐……等现象。地震中的岁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这心灵上的“地震灾难”比大自然地震更可怕,在继续吞噬着脆弱的生命。经历了生死劫难的孩子,难以走出恐怖的阴影。

如何引导和救助灾后心灵遭受重创的孩子呢?如何进行“心灵抗震”呢?

有人说不用管这些深深的自责、不与人交流的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自动好的。是这样吗?否!这些深受“心灵地震”心理创痛的孩子最需要关怀。如果不能及时接受心理治疗和沟通,缺乏心理引导,孩子们的心理压力不能及时减压,他们将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躯体上、精神上的失调!

精神病理学家杰伊・莱夫认为:无人理睬的孩子,比起那些遭到父母痛打的孩子,心灵所受的创伤更深。而深深的自责,不与人交流的孩子,正是在自己惩罚自己。长此下去就更少言寡语,孤独,精神萎靡,自怨自艾,思想封闭,情绪压抑。如果不及时纠正,长期发展,会导致心理疾病。更严重的后果就是会出现轻生的念头。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师大教授林崇德认为,从美国“911”事件和台湾省1999年大地震的资料来看,灾后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都非常突出,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心理治疗和疏导。成人和孩子既有不同特点,又具有共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灾后最初几天,家园被毁、痛失亲人,五雷轰顶,一切突如其来,急需心理救护。心理学称为“紧急应变期”;第二阶段,一般指灾后三个月,局势稳定,但人心难定,经常沉浸在灾难的悲痛、恐惧、焦虑之中不能自拔,难以回到正常环境中来,需要进行危机处理、安全维护、信息传达和心理卫生宣传,心理学称为“冲击初期”:第三阶段,一般从灾后第三个月开始,痛定思痛,情绪仍难稳定,尤其是失去亲人者。经过各方面的安抚和自身调适,逐步进入适应阶段。心理学称为“心理重建期”。

据国际上统计,一场重大灾害,受灾人群中70%会由于心理疏导成功而恢复到正常状态,有将近30%的人会因灾害产生的心理疾患而影响终生。在对受灾人群的心理疏导中,儿童与青少年是重中之重。

林崇德教授指出,首先是不要回避问题,应该让孩子们宣泄,一定要让他们哭出来、说出来,现在不会哭,可能以后也就不会笑了。

演员苗圃请教心理学家以后,给灾区孩子演示了一个心理疏导的方法。

她对孩子们说:孩子,我知道你特别害怕、特别怕黑,其实阿姨小时候也特别怕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在外边演出,就留我一个人在家里,每每到天黑的时候特别害怕。孩子,现在我理解你,也知道你经常在噩梦中惊醒喊着:妈妈,我怕,快回来!今天阿姨不劝你坚强,孩子你想哭就哭吧,大声地哭,阿姨小的时候也特别爱哭,每每哭过之后就觉得心里好受多了。孩子,你千万别把痛苦在自己心里埋着,发泄出来,大声地哭吧!如果心里难受得话,阿姨再教给你一个办法,我手上有一张废纸,撕开,把它统统扔掉,就像埋在心里的痛苦那样,统统扔掉。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心情舒展多了。

许多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专家和业务人员自愿到灾区成立起“爱心之家”,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升国旗、做游戏、开展书法和绘画比赛、折千纸鹤、开生日庆祝会,希望这些孩子尽快忘却痛苦,乐观、开朗地迎接新的一天。

在他们的努力工作下,孩子们的心情好多了,有的小朋友在启发下喊出了:“我们团结起来,重建家园!”“我们可以给其他小朋友捐款、捐物!”绝大多数学生安全地度过了“紧急应变期”。

在转入三个月内的“冲击初期”以后,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心理疏导工作。哈尔滨高源心理咨询事务所所长高源认为:帮助孩子们树立安全感至关重要,幼儿需要有人抚养、管护,要让灾区的孩子回到集体之中,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安全和温暖。包括开展各种活动、做游戏等等。

同时要提高这些儿童少年的认知能力,要让他们了解到:地震目前还是不可抗御的自然灾害,幸存者应该面对现实、珍惜生命,不辜负国家和全社会的救助。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世界本来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啄木鸟吃小虫,对于虫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蜘蛛吃苍蝇,对于苍蝇来说,是不公平的;美洲狮吃小狼,小狼吃獾,獾吃老鼠,老鼠吃蟑螂……只要环顾一下大自然,就会看到世界上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在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更是谈不上什么公平。承认残酷的现实,接受客观现实,勇敢地面对,搞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才是必要的。

对不同情况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方式的疏导或者治疗。对心理创伤不太严重的孩子,在学校或者救助站里接受统一的心理辅导,接受生命的意义和地震知识教育,使他们逐步适应现实生活就可以了;对患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孩子,需要有专业心理医生面对面的心理救助,绝大多数孩子会逐步摆脱心理阴影,接受社会现实;对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请神经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共同干预,有的需要对症服药。

家长和老师更要多接近孩子,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把压抑的心放飞。

美国有一套实施多年颇有成效的“危机事件压力管理”模式,是提供给教师和家长的一套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灾后对自己的心理、情绪方面进行重建,大约可以简化为四个步骤:

第一,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尤其是灾后聚到一起的孩子彼此间并不一定熟悉),说明他们在这次灾害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询问他们在灾害中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假如学生暂时无法准确表达,在了解他的感受以后,换下一个学生继续进行。

第二,思考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当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寻常的重大事件时,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在这个阶段,学生将从一般陈述中,提供事实阶段的补充信息,促使相互间表达出更多的念头,老师应该逐一体会,并请下一位参与者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反应与症状阶段。这一阶段涉及当场、现在与事后的感受,包括事件所经历的,任何生理的、情绪的、认知的或行为的征兆、症状。老师可以请学生叙述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可以询问:这次灾害最糟糕的地方是哪里?你当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灾后至今,一直困扰你的感受或者行为有哪些?找出原因,具体分析。

第四,教学与再保证阶段。在征兆和症状被表达出来以后,学生将得到再保证。就是说,老师以支持与肯定的口吻,承认学生出现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允许学生补充尚未表达的额外征兆和症状。这一阶段也将为学生提供正向的回应方式。学生在这阶段或许会制定个行动计划,或者希望制定出个预防程序,这些想法,老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供一些指导或者信息。

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或者是家长等要采取开放式问句,创造让人感到成长的氛围,注意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述说。这样才会得到对方认真的回应,才会有较好的客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