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语新正风起云涌,势不可挡,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引导学生合理、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去芜存精,使语文教学改革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

一、调查: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网络为教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将现代教学推上了又一个新的历史平台。在充分享受便捷网络功能的同时,网络世界创造出来的各种个性、幽默、新潮的网络新词,由于迎合了小学生们对新鲜食物接受能力强的性格特点,很快被学生们广泛应用,听不懂的学生往往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奚落。加之网上流行的“大黑鱼”等“火星文”专用软件的推波助澜,网络新词在小学生中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广。他们喜欢在课间游戏中说网络语言;喜欢在QQ聊天中使用网络语言;喜欢在日记中手写网络语言。日趋泛化使用的网络语言,对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解教师和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前不久,笔者在全校20名教师和40名四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测试。数据显示:

在教师群体中,在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上,有70%的教师对学生口头或书面使用网络新词感到反感,认为有损汉语的纯洁性;20%感到无所谓,只要“内容健康”就行;10%的教师持赞同态度,认为如引导得力,对语文教育利大于弊,而对于如何引导,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在网络语言的认知度上,熟知网络新词的教师比例不足30%。

在学生群体中,75%的学生认为网络语言更有表现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15%的学生认为网络新词不规范,使用网络语言不利于语文学习,1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网络语言与语文学习之间关系不大。在网络新词的认知度上,熟知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学生比例高达82.5%,其中,看到别的同学使用网络新词而仿效的学生比例为47.5%。

上述调查表明: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在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上存在较大分歧,二者对网络语言的认知度也存在明显差距。

二、态度: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语言

纵观人类语言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是富于生命的,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接纳新词汇、新的表达方式,同时淘汰旧词和旧的表达方式,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坦然接受这种变化,就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

2005年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增加了近六千条新词汇,同时淘汰旧词两千余条。教育部2010年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仅2009年一年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不含网络BBS、博客等载体)中的新词汇就达396个。从这个层面讲,网络语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给现代汉语注入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鲜血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精华的网络语言将会纳入主流语系中,而多数网络语言将会被语言的使用者和语言发展规律所淘汰掉。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建先生所说的:“要相信,语言在自身发展中有很强的自我清洗排污的能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量的网络语言来源于网民“自我创造”,他们把错字、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等加以杂糅重构而形成网络流行语,进而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而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表达。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打好汉语言应用功底的关键时期。不被纳入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网络语言,大量夹杂有错字、别字,句式结构简单、松散,有些是“无厘头”格式,语法上也存在较大的不规范性,甚至以出现错字、病句为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育承载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等多重任务。对小学生来讲,在未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如果过多地被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熏染,其规范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一旦习惯成自然,对今后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措施:疏导结合才是正道

网络语言既然能在青少年中风靡,说明它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强行阻止是管制不了的。只有疏导结合,在他们运用网络语言的同时给予相应引导,使他们在运用过程中逐步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分辨能力,做出正确判断。这一重任,很大程度上落在小学语文老师的身上。

首先,笔者呼吁全社会限制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必须看到,网络语言的泛滥成灾是个社会问题,目前,网络语言出现了向非网络环境扩散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进入新闻报道中、影视剧中、文艺晚会上,甚至户外广告牌上。这些都给缺少辨别力的学生以仿效的“榜样”,冲击他们刚开始建立的语言根基。因此,要呼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主流媒体)共同关注这一问题,杜绝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大量出现,净化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

其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好“主动战”,奠定良好的汉语基础。要利用网络资源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紧抓学生兴趣点,在让他们掌握规范表述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开放式问题鼓励表达不同的个体感受,引导他们体会汉语的文字美、韵律美、典故美、情境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增强规范使用汉语的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阅读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如果这些关键词被网络语言所替代,相信刚刚接触写作的3-4年级学生一定无所适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作文刚起步。《课标》中对他们习作的目标要求其中一条:“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而这里的“新鲜感的词句”是否包括网络语言呢?笔者认为,一定有,但不是所有。而这些被记住或运用的网络语言应该是那些表达生动,幽默有趣,而又不失大雅的语言。而一些利用谐音或是有特殊含义的网络语言,例如“有木有人?”“偶要去上课咯”等等,就不能出现在学生日常的的习作中。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们给予正确的、善意的梳理和引导。

再者,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学对学生的吸引力。用优美的、有意义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去吸引学生。在步入小学伊始,让学生们就被充满文学魅力的文字所吸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由被动改正错误的用词习惯转为主动接受优美的词句。“先入为主”,我们应该在网络语言冲击、占领之前先构建学生正确的学习语言的习惯,正确的阅读习惯。相信这样,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所热爱。即便是接触到网络语言,也不会对学生造成困扰。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为之奋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