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已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促进心理健康,使其成为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促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激烈,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复杂,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适应学习环境与任务、适应专业的选择与学习、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适应对就业的选择等特殊的问题;避免或消除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1)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智力正常,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具有情绪体验能力,自我效能感强;二是情绪调节能力好,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能正确处理;三是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善于总结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四是人际关系良好,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

2.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2.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根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精神疾病导致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

2.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3岁间,正处在青年中期,这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保护、应试教育,再加之生活经历的缺乏,就产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面对现时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大小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导致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激烈的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时间上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选择生活目标的机会增多,难以兼顾,内心的冲突,矛盾加剧,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这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失衡。心理素质低下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沉重的心理负荷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3.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3.1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人体的智力开发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同时,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这时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疲劳感大幅度降低,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3.2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3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通过锻炼能培养人的自觉性、果断性、主动性、自制性、顽强性和勇敢性,树立坚强、自信、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紧张而激烈的体育竞赛也是锻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时机。所以,体育锻炼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3.4体育锻炼有助于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个人竞技能力的高低、身体的素质水平、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展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锻炼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5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生活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疏远了人际关系。而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和竞技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由此可见,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都以大学生为对象,都是为保持大学生健康,前者通过身体活动达到优化健康的目的,后者通过采用外在手段达到这个目的。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之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的效益[2]。

【参考文献】

[1]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2]张世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3]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