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邵新宇:成才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邵新宇:成才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成长过程应该算是比较顺的。我在高中就入了党,1986年,我从江苏靖江高级中学保送到原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本科四年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本科毕业后,我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1992年直攻博士。1994年底,学校派我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做联合培养博士生,边上课边做项目。在美国呆了将近四年,1998年8月回国。回来后,学校给我提供了很好的舞台,让我到机械学院当时实力很强的制造自动化研究所当所长,负责了一些大项目。后来,又任命我担任主管学院科研的副院长,2002年推选我为机械学院院长。2008年7月起担任副校长。

我觉得,小学、中学是打基础;大学要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硕士生阶段开始进入科研领域;博士生阶段则是真正自主地去做研究了。

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是多因素用的结果。我觉得职业理想是一个比较根本的因素,一个人要成才,首先要有志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立志做大事。很多时候,让你前进、让你遇到困难不气馁并克服困难的动力就来自于理想。

另外,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成功。首先在专业上要很扎实,苦练内功,同时需要有一个综合知识体系,不能说我是搞这个专业的,我只能在这个专业里面徘徊。知识经济要求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个人的涵养、文学素养等都非常关键。坦诚地说,我们学校提倡人文素质教育,我觉得很有益处。我们现在正不断倡导一种文化氛围,特别是人文文化,应与科技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知识结构来说,还要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相关的领域有所了解。

就环境和态度对成才的影响来讲,我认为态度比环境更重要一些。当然环境好的话,会使你的效率更高,获得的信息更丰富,得到的帮助更多。但我认为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态度。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就能够克服环境的一些不良影响。就像我们华中科技大学一样,学校地处武汉,我认为天时、地利等方面并不占优势,但是学校的很多专业、学科在全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就是和这些学科的教师们兢兢业业的态度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有关系。

性格对一个人的成才有影响,但是我觉得不要太强调性格这个因素。因为我看到不同性格的人在事业上都是很有成就的,有的人性格非常外向,有的人很内向,也有比较中性的人。我觉得不同性格的人只要其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基本上就能够成才。

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句话一直对我有很大影响:“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也就是说智力因素是很关键的,而后天的努力也能使你达到成功的彼岸。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最重要的首先是家庭,家庭的教育很重要。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个家庭或者说父母能够给孩子最重要、最基本的有两个东西:一个是良好的品德,二是健康的身体。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但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身体是在社会上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保障。身体不好,肯定要牵扯很多精力,这是不行的。良好的品德是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你具备了这一点,人家就会来帮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对我们来说,良好的品德其实是一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我感到幸运的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间,家庭、学校和社会都给了我很好的帮助和支持。

读书期间我一直是学生干部。大学四年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真正培养了自己这种团队协作精神、先公后私精神,以及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精神。

可以说,学生干部实际上算不上什么干部,但自己可以得到很多锻炼。所以说,现在只要是对科研没有什么影响的话,我就鼓励学生去承担一些社会工作,这对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一定要学会跟别人合作;而且有能力的话,要敢于去当领导。只要有能力,具备良好的品德,那就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现在对学生的要求。

我觉得,第一,自己只要下工夫去做,总会有收获的。做学问来不得虚假,要下工夫去做。我觉得才气和学识之间还不能画等号,有才气但未必有学识。有的人虽然聪明但华而不实,没有真才实学,虽然他悟性很高,但他没有下工夫去做。有的人也许看上去不是那么很灵光,但他的学问做得很深,他钻得很深,因为他下工夫了。这是我的一个体会。第二,我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总有人比自己做得好。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

一个人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困难。当然,困难也不是不可克服,只要自己努力了,总会想出办法的。比如我刚到美国去时,头一两年困难也很大:初来乍到,环境问题、语言问题,包括我写的东西导师不满意,当时也很有压力的。但那都不叫困难,是压力,压力其实是好事情,关键是心态,只要有信心,问题都能解决,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调动各方面的资源。

新宇简介:男,1968年11月出生,江苏靖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1998年学成归国后,一直从事制造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等工作,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团队带头人,先后负责一批“973”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尤其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系统研究与开发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三大CAPP系统成为国内主流的CAPP系统,使其成为少数未被国外公司占领中国市场的制造业信息系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