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晋中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晋中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近年来,农业的特色种植业快速发展,为种植户带来了非常好的收入。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小杂粮上午种植和其产业的发展,小杂粮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理想食物。

[关键词] 小杂粮 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41-01

小杂粮是众多粮豆作物的总称,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各省(区)的 旱作农业区,生态环境不良,生产条件较差,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属于劳动密 集型产业。与水稻、小麦、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比较,种植面积小而分散,经济产量低而不稳,产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不足。多年研究发现:小杂粮营养成分齐全,某些对人体有益而又必需的有机、无机成分含量显著、功能独特, 食用药用价值很高。

晋中市种植小杂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独特的自然气候特点,形成了多样化的小杂粮生产格局,不仅种类齐全,品质好,营养丰富,而且无公害,无污染。全市常年小杂粮种植面积近70万亩,产量12万t上下。年原粮交易量6.5万t,年加工转化量4万t,分别占到年总产量的54.2%和33.3%。促进小杂粮产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杂粮产业开发的重要战略地位

1.小杂粮与旱区严酷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可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晋中市67%的耕地属旱作区,小杂粮生育期与旱区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相适应,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同时小杂粮生长的旺盛季节7、8、9月正值黄土高原的雨季,对径流的拦蓄作用较强。据调查,以荞麦地的径流量最少,为裸地的51.3%,大豆为裸地的67.2%,谷子为裸地的79.5%。

2.小杂粮医食同源,既是传统保健食品,小杂粮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较高的食用价值和显著的医疗滋补功能。不但是安全健康的理想食物,而且也是调节代谢、平衡营养、降脂、降糖、降压、抵抗衰老的保健佳品。近年的应用推广,首先被中老年人群所接受,而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并逐渐向减肥、美容等领域发展。尤其某些作物品种,富含微量元素“硒”在延年益寿方面独显其能,被国内外高消费人群所宠爱。关于小杂粮的试验研究仍然在继续,但是仅就已知的一些发现就使小杂粮身价倍增。因此小杂粮的市场前景日益看好。发展后劲显著增大。无疑,小杂粮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

3.小杂粮是我市传统的出口创汇作物。据统计,全市小杂粮年出口量1万t,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港澳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欧美市场也有少量出口。并且国外市场小杂粮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大宗粮食作物,每出口1 t小杂粮相当于出口2.5—4t大宗粮食作物。

4.小杂粮是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备荒救灾的重要作物。当前我市农业生产已进入了以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新阶段。小杂粮抗旱耐瘠、生育期短,适应范围广,且有丰富的名、优、特产品资源,经济效益高。为此,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对保证全市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另外小杂粮能与大宗作物实行间作套种,是灾年不可替代的救灾和备荒作物,在种植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好茬口。

二、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开发的制约因素

1.对小杂粮生产的认识上不去。目前小杂粮多种在水土流失严重的脊薄山坡地上,肥料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低下,广种薄收,效益很差。其次种植分散,规模小。没有形成主导产业规模开发的生产格局,体现不出规模效益。

2.科研滞后,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在小杂粮生产中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应用,种植技术落后,生产中大多使用的常规农家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籽粒大小、皮色、粒型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了产量,也影响了商品质量。造成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的局面。阻碍了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三、小杂粮产业化可持续开发的对策

1.优化种植布局,扩展生产规模。重点抓好品种更新更换和优化种植结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小杂粮单产水平和产品品质。

2.强化科技投入。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科学技术仍然是第一生产力。 种质资源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众多的作物种类,丰富的品种类型,是一种遗产,是育种的基础。它们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创造性。搜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部分小杂粮都具有旱生的生理结构,无限的分枝或开花习性和野性的成熟特征,直接地影响了籽粒品质的均匀度和收获指数。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栽培技术措施来提高小杂粮经济产量、外观品质和商品率,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践证明选用良种是提高单产改进品质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产业开发的基础和技术依托,因此集中力量进行杂粮发展战略研究,加大大投入力度,进行高产、优质、多种类型的新品种选育是十分必要的。

3.增强品牌意识,实行标准化生产。传统的小杂粮加工、食用技术和产品很多,既有产品特色又有地方风味,基本上保持了原粮原味,完全迎合了当今世界崇尚自然、注重安全、强调风味的消费观念,而且在防伪杜劣方面十分有效,惟一不足的是难以满足方便快捷的需求。因此,在食品科学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进,或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也需要考虑,但不是产业的重点环节,全市力争计划用1—2年时间力争把40个小杂粮主产乡镇的23万亩耕地建成绿色小杂粮生产基地,25个小杂粮产品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现已有12个产品获得绿色认证)。

4.拓宽市场销路,提高小杂粮深加工水平。在生产和营销策略上:应该实行总量控制,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保障质量、原粮为主、制品辅助的方针。使小杂粮市场保持原粮原味,永远处于不饱和状态,始终以卖方为主,把产业做精、做细、做稳。只图眼前利益,过分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模式,中国小杂粮就会失去应有的光泽。因此,研究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开发出质量过硬,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才是拓宽市场的唯一出路。

5.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协作攻关。小杂粮作为一项农业产业化的系统开发工程,涉及到基地建设、项目考察、品种引进、技术示范、提供信息、流通销售、加工转化等具多部门和学科,需要强大的投资支持。要改变现有投资方式,实行项目申报、专题论证、银行选择、政府贴息、社会入股的办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我市的小杂粮产业做强做大,真正成为兴市富民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