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华安茶烘香透土楼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安茶烘香透土楼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安县城华丰古称“茶烘”,乍闻其名就隐约能嗅到茶叶的芬芳,九龙江流域妇孺皆知。这里种茶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据《华安县志》记载:“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据传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县城华丰称为‘茶烘’。到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制茶业达到鼎盛,华丰设有‘茶行’。”

每到制茶季节,福建漳州华安城里香韵四起,令人陶醉。现在马坑乡和春村(海拔1050米)发现的三棵古老茶树,树龄至少在300年以上,历经岁月沧桑依然茁壮茂盛,它们见证了华安茶业史上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九龙江北溪两岸古老茶乡的兴衰成败。

1000多年前,华安张氏族谱中的《张睿轩制茶歌》记述了北宋时期茶业的繁荣。歌曰:“欲知茗中极品,吾曰难求醇怡香。人间众口别好,唯皇适口是留连”,足可见当时华安人制茶精益求精和品茶之风盛行。

进入明朝,华安茶人对于制茶工艺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麻涩苦甘韵醇,灵活识变可登天”,将制茶技艺留下口诀真传以益子孙,光辉茶业。《龙溪县志》就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

明清时期,华安制茶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达至鼎盛。据县志记载,茶烘(华丰)经营的茶行产品销往苏杭、广州、台湾、南洋等地,并有制茶工人到台湾传授制茶技术。相传清乾隆癸酉十八年(公元1753年)珍山乡(今湖林)林启张承祖业大开茶园、建茶厂,茶产业初具规模。据记载,100多年前,宜招(仙都)茶园不断扩大,茶叶所种品种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培育,引进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和铁观音,华丰及周边乡村种茶甚多,为茶叶转运的集散地。据《华安文史资料》记载,珍山(现湖林)乌龙茶在闽南极为出名,多由广东潮州茶行行购定销,外地只要看到珍山乌龙茶的标志就不必查验,立即放行。当时珍山乌龙茶、仙都茶叶在龙溪一带名闻遐迩,大量茶叶经由茶烘、新圩古榕渡口行水路运往海澄月港出口,茶叶作为家乡特产由华侨带出,传播至南洋(今东南亚),茶叶经营一度走向繁荣。

昔日新圩古渡口奔洋,今朝厦门五缘湾过海。

虽时空更替,华安茶叶却芳香依旧,从山区走向特区,从渡口走向码头,直至飘洋过海,茗扬全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港口,这一切均见证华安茶叶的辉煌历史,谱写华安茶业的灿烂诗篇,成为一段茶史佳话。

以前,华安新圩古渡口,位于九龙江北溪沿岸新圩镇,是龙岩、漳平、安溪等地货运客运往来厦门、漳州的必经之路,从古渡口至芗城浦南全长47公里,为省属六级航道。解放初期,上下游的物品,都要用双肩从古渡口挑进挑出,然后再通过木帆船运送,华安茶叶也要经此运出。熙熙攘攘的人流物流,使这里热闹非凡,因而古渡口素有“小香港”之称。

当时,华安有上万名华侨旅居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美国、德国、日本等地。由于珍山(湖林)乌龙茶、仙都茶叶闻名遐迩,大批量茶叶经由茶烘(华丰)、新圩古榕渡口免检就可外运出口,茶叶经营一度走向繁华,美“茗”遍扬海内外。

这些年来,随着鹰厦铁路贯通华安全境及省道西港线华安段顺利通车,历史让古渡口沉静下来。然而,华安茶叶并没有因此尘封大山。铁路、公路的相继开通,华安茶叶运输从水运转为陆运,从小码头、小滩头转为大港口、大海湾,依然漂洋过海,香溢全球。

时空跨越,韵味永流传,华安铁观音的清香自此飘更远,回味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