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唐远征西域背景下的骆宾王边塞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唐远征西域背景下的骆宾王边塞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据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所存诗歌进行统计,骆宾王现存诗133首,其中边塞诗10余首。这10余首边塞诗记载了骆宾王的两次从军之行,也反映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和关系。

[关键词]初唐;西域;骆宾王;边塞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81-03

初唐时期,边战频繁,从高祖武德元年到玄宗先天元年(618~712)近百年间,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展开了长期的战争。战争的胜利、国力的高扬,自然让众多诗人对立功绝域充满向往,这就使得一部分诗人怀抱立功壮志来到了边塞,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边塞、感受战争,作品真实而深刻。骆宾王就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其边塞诗反映了骆宾王从军西域的心态变化,也记录了唐蕃之战对西域战局的影响。

一、以死报国、立功塞外而不惧苦寒的精神

三十二余罢,鬓是潘安仁。

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

纵横愁系越,坎熬胗吻亍

出笼穷短翮,委辙涸枯鳞。

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申。

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

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

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

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

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

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

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

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

此诗骆宾王作于高宗咸亨元年春(670),?q?诗人随阿史那忠的军队深入西域,在天山南北对西蕃诸部落进行安抚。时年52的诗人,在仕途上已奔波了大半生,多次受挫,但仍郁郁不得志,只得到一个从九品上阶奉礼郎的闲职,“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r?不能不说是远大理想与冷酷现实的巨大矛盾。这就难免让这位志大才高的诗人对京城求仕产生了厌倦之情,发出了怀才不遇的感叹。久在长安困顿不得志的骆宾王产生了从军立功的想法。在这篇《咏怀古意上裴侍郎》里,骆宾王向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表明了自己从军自效的决心。“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 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这些诗句都传达出骆宾王愿以死报国、立功塞外而不惧苦寒的精神。在诗的最后也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认为自己此次出塞在功劳上要和窦宪比个高低,在决策上也不把陈平放在眼里,并说如果不能冒着霜雪的侵袭从军杀敌,就是虚度年华,辜负了自己多年来干谒求仕、报效朝廷的一腔热血。激昂之情,溢于言表。

二、悲愤的现实生活与出塞行军之苦的交织

骆宾王在陈诗裴行俭后不久,又作《从军行》一诗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格调激昂,意气风发,读来令人顿觉精神抖擞,抒发了骆宾王想在塞外金戈铁马的战场生活中立功报国的慷慨意气,有一种突破压抑生活、重获新生的兴奋之感。临行前,朝中官员前来送别,骆宾王作《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告别送行的同僚。

意气坐相亲,关河别故人。

客似秦川上,歌疑易水滨。

塞荒行辨玉,台远尚名轮。

泄井怀边将,寻源重汉臣。

上苑梅花早,御沟杨柳新。

只应持此曲,别作边城春。

其中,“塞荒行辨玉,台远尚名轮。泄井怀边将,寻源重汉臣”四句说明了行军路线是过玉门关,赴轮台、疏勒,直达西域;最后四句“上苑梅花早,御沟杨柳新。只应持此曲,别作边城春”点明送别时间,是在“梅花早、杨柳新”之时,即春夏之交,这一点明可与李峤诗中的“笛梅含晚吹,营柳带馀春”两句相参照。“梅花”、“杨柳”既是《梅花落》、《折杨柳》等曲名,也点出了时令,最后两句“只应持此曲,别作边城春”,是说离别后远在塞外,只能靠听曲来当作边城的春色了,表达了对京城以及京城好友真挚深沉的怀念。在出玉门关时,?s?骆宾王回顾了自己从长安至边关的行经之处及心境,作《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一诗,诗的开头说:

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

天阶分斗极,地理接楼烦。

汉月明关陇,戎云聚塞垣。

山川殊物候,风壤异凉暄。

戍古秋尘合,沙寒宿雾繁。

这是本诗的第一部分,骆宾王写自己出长安后的行程,“逾三水”、“望五原”、过“关陇”, “汉月明关陇,戎云聚塞垣”是说自关中进入陇地,越过陇山,山川风物已经大不同于关中,时序寒温的变化已经明显能感觉得到,正是晋乐府诗所说的“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t?“戍古秋尘合,沙寒宿雾繁”两句写边地环境的恶劣,尘土弥漫着荒凉的戍楼,茫茫夜雾笼罩着寒冽的沙漠,骆宾王身处荒楼迷雾间想起自己出塞的缘由心中不禁掀起层层波澜。后面紧接着写道:

昔余迷学步,投迹忝词源。

兰渚浮延阁,蓬山款禁园。

缨陪绂冕,载笔偶_[。

汲冢宁详蠹,秦牢讵辨冤。

一朝从篚服,千里骛轻轩。

乡梦随魂断,边声入听喧。

南图终铩翮,北上遽催辕。

吊影惭连茹,浮生倦触藩。

数奇何以托,桃李自无言。

这部分诗中,骆宾王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求学与坎坷的为官经历,一股愤懑之情不觉而生。“汲冢宁详蠹,秦牢讵辨冤。一朝从篚服,千里骛轻轩”,说明自己罢官是因为别人的诽谤冤枉,骆宾王用“汲冢”、“秦牢”来形容自己被冤的程度之深,后两句道出不得已而出塞的苦衷,一朝穿上戎衣只有随战。“乡梦随魂断,边声入听喧”是出玉门关时的乡关之愁,地理距离的拉大也扯远了诗人的心理距离,边关之地勾起的不仅是骆宾王对故乡的思念,还有自己的一腔愤懑之情,“南图终铩翮,北上遽催辕”两句反映了骆宾王一颗受伤的心灵,“南图”与“北上”都受阻,“南图”指壮志难酬,“北上”指生活艰难,大有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三首》)?u?的踌躇味道。最后,骆宾王以李广与桃李自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虽然运气不好,无处辩白,但将和李广一样,始终坚持自己的气节。在这首诗中,骆宾王将自己的一腔冤屈表露无遗,从军出塞也是无奈之举,当然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遥远的异域,希望立功边塞来冲淡自己的愁绪,获得一种精神寄托。

三、塞外金戈铁马的的战场生活与孤独的羁旅愁绪

出玉门关后直到在西域军中的这一段时间,骆宾王共作诗六首,分别是《夕次蒲类津》、《晚度天山天山有怀京邑》、《边庭落日》、《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久戍边城有怀京邑》和《荡子从军赴》,这六首诗集中反映了阿史那忠军在西域的活动,为进一步了解唐蕃之战给西域政治形势带来的影响提供了佐证。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v?将这首《夕次蒲类津》与《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边庭落日》都定于咸亨元年七月,即作于薛仁贵军兵败大非川咸亨元年(670)八月之前。“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两句抒情,当时骆宾王跟随阿史那忠军驻扎在属北庭都护府的蒲类县。东望归路,归路断绝,身在万里之外、荒漠之中,不由得勾起了骆宾王的羁旅愁思;“山路犹南属”以下六句写景,言蒲类海的山川风物,晚风吹过,寒气袭人,一轮新月照亮了边塞的秋天,军营灶火连营,戍楼上也燃起袅袅烽烟,说明骆宾王所在的阿史那忠军在西域处于紧张的防卫中;“龙庭但苦战”以下四句是骆宾王的议论,应该是对西域将士的一种激励,希望将士们齐心合力勇敢作战。“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两句是引用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典故来进一步激励将士。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这首《边庭落日》应该和《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写于同一时期,大致在咸亨元年(670)八月后,同样是一首抒情之作。开头两句说行程,离开京城到了居延泽一带。此时,东线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已经结束,“于是吐谷浑遂为吐蕃所并”。?w?吐蕃兼并吐谷浑的目的已经达到,还占有唐在西域的部分军镇与领土,但吐蕃也知道不能彻底激怒唐朝,所以在其后保持了与唐的联系,再也没有进一步向西域逼近,因此,在安西前线,唐蕃两军处于一种紧张又平静的对峙之中。在这种战争环境下,骆宾王诗中弥漫着强打精神的情绪也就可以理解了。这首诗诗人写自己辞家万里来到西域,本想立功荒外,但遭遇到的现实却是军事上的失败与艰苦的生活,“候月恒持满”四句写军前的紧张气氛,四野昏暗,塞云渐合,出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片苍茫大地,戍楼的烽烟燃起,将士们严正以待。面对着边庭的落日西沉,边塞立功的希望似乎已经不大了,但诗人仍然强打精神,写出了“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的豪言壮语,表达诗人希望报效朝廷,与敌人决一雌雄的雄心。

四、建功塞外理想的破灭与浓烈的思归之情

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

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

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

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

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

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

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

这首《在军中赠先还知已》是骆宾王在西域的送别之作,起首四句写同僚都奉调返京,自己却不得不继续留在边塞。看着同僚们一个个启程回京,战事的不利与苦闷生活已逐渐磨灭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现在最渴望的就是回到京城,希望在那里找到一个精神的归宿。遥望玉门关,乡关路远,思念之情,极其哀切。“献凯多惭霍”四句写诗人一颗憔悴的心灵。岁月催人老,诗人在边塞跟随大军一路奔波,风餐宿露,边塞的风尘在诗人的脸上刻上了深深的印记,本想立功边塞以期荣归京城,但残酷的现实却将骆宾王的梦想击得粉碎,此次出塞,东线大败,两军对峙之下,只有防卫,自然就无功可立。遥想当初出塞立下的宏愿――“勒功思比宪,决策暗欺陈”,现在却无奈地成为“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无功不说,还不得不淹留他乡。这首诗反映了骆宾王边塞立功梦想的破灭,是其心态由意气昂扬到灰心无奈的转变见证,由此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也反映了咸亨元年(670)八月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后给整个西域局势带来的不利影响。

扰扰风尘地,遑遑名利途。

盈虚一易舛,心迹两难俱。

弱龄小山志,宁期大丈夫。

九微光贲玉,千仞忽弹珠。

棘寺游三礼,蓬山r八儒。

怀铅惭后进,投笔愿前驱。

北走非通赵,西之似化胡。

锦车朝促候,刁斗夜传呼。

春去荣华尽,年来岁月芜。

边愁伤郢调,乡思绕吴Q。

河气通中国,山途限外区。

相思若可寄,冰泮有衔芦。

这首《久戍边城有怀京邑》是骆宾王在送走同僚之后,独自在西域边塞的忧思之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回顾了自己一生对仕途的追逐,描写了在西域的军旅生活,抒发了在边塞的思乡之情。对自己出塞前的生活作了总结,自己在“风尘地”与“名利途”中惶惶奔波,早年立下远大志向,经干谒求仕,仅获得一个奉礼郎小官,怀才不遇之感愤然难平,最终使他效法班超,投笔从戎,走向边塞,最终只是形影相吊,图荣自诬,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疲于奔命,感情基调灰暗,伤感到极致,表达了诗人久在西域立功无望、回京不得的惆怅哀切之情。

总之,骆宾王的西域边塞诗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蕃之间在西域的争夺。当时,吐蕃也处在强势扩张中,两大强国在西域展开的角逐引发了西域局势的短暂改变,在这种局势之下,唐高宗派出两支队伍兵分两路,东路大军与吐蕃大军在青海展开正面交锋,西路大军负责出使西域,对附蕃诸部落进行安抚与劳问。但东路薛仁贵大军的大非川之败使整个战局出现了变化,东线的大败直接影响了西线安抚队伍的进程,只得和西域的吐蕃大军处于一种对峙之中,骆宾王便在这支劳而无功安抚大军中,立功域外的梦想破灭,诗人也历经了初以死报国、立功塞外、不惧苦寒到孤苦愤懑、心灰意懒、渴望思归的心理路程。

[注释]

?q??v?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第207页。

?r?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42页。

?s?陈郁、杜晓勤:《从阿史那忠墓志考骆宾王从军西域史实》,《文献》,2008年第3期。

?t?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0页。

?u?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9页。

?w?后晋・刘d等撰:《旧唐书》卷19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