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母亲节特稿:“虎妈”战歌,中国式母爱的家教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母亲节特稿:“虎妈”战歌,中国式母爱的家教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虎妈”蔡美儿的十大家规:

不准在外面过夜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和小提琴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新年伊始,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的故事,引发了中美育儿理念的大讨论――美国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见成效。正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蹒跚起步的中国母亲们则开始困惑:宽松的家庭氛围,不是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吗?

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文/蔡美儿

有些词语看上去很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我对女儿要求严格,她们有时受不了,背着我叫我“母老虎”、“伏地魔”。我先生杰德觉得我过于苛求,认为我的要求太高太强硬,让家里太紧张,不自由。他们不满时或开玩笑时,就喊我“虎妈”或“伏地魔”。我喜欢这称呼。

最初,一家报纸报道了我严厉教育女儿的事。我的邮箱收到了300多封信,其中不少是指责我的教育方式极端残酷的。1月8日,美国一家纸媒将标题做成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再后来,《时代》又发文分析称美国父母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个“失败者”。

其实,这不是我的初衷,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断章取义,让大家误读了我的教育观。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华裔妈妈,用我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管教了两个孩子,并记录了这个育儿经历,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看上去有些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我给两个女儿制定了10条清规戒律。在学习上,我不准她们任何一门成绩低于“A”。

我的大女儿索菲娅五年级时,有一次乘法速算测试得了第二。接下来我每晚让她做20张试卷,每张100道速算题,我在一旁掐着秒表计时。一化训练后,索菲娅次次稳拿第一。小女儿露露有一次没做考试加分题,我告诉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应做加分题,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分数将优秀和平庸区别开来。从此,露露再也没放弃过加分题。

在美国社会,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教孩子,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我在家里并不占优势,我丈夫杰德就是一个有犹太血统的美国人,要求我不要太严。我和他签协议让他不要干预我对孩子进行中国式教育,我问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两个女儿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索菲娅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开始弹钢琴,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露露练小提琴,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称她们是“音乐神童”。

成年后,露露改打网球,裁判评价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决不罢休的小姑娘”。

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真正喜欢的事

有人对我不让女儿参加同伴聚会不理解,其实,我指的是不参加玩伴聚会,是因为时间很宝贵,会耽误练琴时间。有一次,索菲娅一直央求说她想参加最好的朋友的生日聚会,我心一软就答应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很累,焦躁,也没心练琴了。一盘问才知道,她一整晚都在听一位同学谈论对性的神秘尝试。我后悔让孩子接触这类糟粕聚会。我认为,没必要让孩子犯了错误再学习。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她们抵制学习、练琴这类枯燥的事。

我和露露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下午,那时她才3岁。我要求她练琴,结果她连打带踹,又哭又闹,我忍无可忍地将她拖到门外。也许是为了表示反抗,索菲娅还偷着将钢琴咬得到处是牙印。当她们不好好练琴时,我会威胁她们不准吃饭,要烧掉其所有的绒毛玩具,骂她们“垃圾”。

我每时每分都得软硬兼施,用尽了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一切办法,让她们做一些现在不乐意、但将来有益处的事情。

有一次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馆内,我让露露尝一粒鱼子酱,她不同意。面对我的坚持,她发疯似地说我令人恐怖,要她做的这一切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发誓称如果我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

我最终想清楚,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次,比如说,我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

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有人问,是什么原因令你对女儿如此严格?我想有两点: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国式教育,我认为,这种严厉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我害怕两个女儿走下坡路。

在美国,亚裔移民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终于实现了“美国梦”,会省吃俭用,将所挣的每一分钱和巨大的精力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对优秀,但他们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严厉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适,有一群成绩B+的朋友,认为个人权利受宪法保护,不愿付出辛苦,就会走下坡路。

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我父母对我很严格。当时也经常抱怨,我的事为什么他们老做主。这事在我申请读大学时得到了解决。父母坚持让我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说离家近,可以住家里。我想摆脱“虎笼”,于是就瞒着父亲,伪造了他的签字悄悄申请了哈佛大学并被录取。父亲为此折腾了整整一宿,一边因我违抗父命大发雷霆,一边又为我考取哈佛而骄傲。

现在回头看,我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终也会理解我。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

有人担心严苛的教育会夺走孩子的快乐童年。事实上,我们还有其他快乐时光。练完琴后,我们有很多快乐的话题,会趴在床上读书,会一起做有创意的中国菜。我丈夫会带领一家人骑车旅行,教孩子们游泳、玩扑克,朗读文学作品。我们一家到过伦敦、巴黎、罗马等几十个国家和城市。当然,根据“家规”,我会提前预约好琴房,以免孩子们生疏了琴艺。

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过多要求。中国妈妈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会为孩子报很多课外班,督促其超过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觉得,我这种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

(摘自《京华时报》)

不是我们太强大而是他们太谦虚

文/陈鸣

在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之前,蔡美儿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她的祖先最初从中国移民到菲律宾,1960年,也就是她出生前两年,父母才移民到美国。

和所有初来乍到的移民家庭一样,奋斗和每日上进是家庭的主旋律。“我的父母刚到美国甚至穷到没钱交取暖费,夜里不得不抱在一起度过整个冬天。”她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男生一边模仿她英文单词Restaurant的发音一边哈哈大笑,当时她就发誓要改掉中国口音。

蔡美儿的爸爸每晚工作到凌晨3点,一双鞋子穿了8年。她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妈妈”,永远觉得她做得不够好,哪怕今日蔡美儿被各地邀请演讲,妈妈依然会批评她语速太快。

严厉的家教营造着这个移民家庭的主要氛围。她们姐妹3人在家中都要说汉语,如果一不小心说出英语单词,就会必遭父母筷子敲桌的待遇。父母能够接受的女儿的学习成绩只能是A,蔡美儿曾要求父亲出席一次获得第二名的颁奖庆典时惹得父亲大怒,并警告今后不许再这样羞辱他。

“当朋友们听说了我儿时的故事,他们经常会想象我的童年很痛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在这个奇特的家庭里我找到了力量和信心。”蔡美儿这样说。如今,蔡美儿可以用自己的成就――一个受普遍尊敬的职业来证明这种教育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她打算在自己的女儿身上继续实践这样的教育方法。

(摘自《南方周末》)

“虎妈”不代表中国教育方式

文/廖雁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书《“虎妈”战歌》,使西方社会对中国式严管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也使得媒体对蔡美儿的关注度甚至一度超越了奥巴马。而不久前出现的上海“猫爸”,更是引发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猫爸”现身说法,他对自己女儿从小实施“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表示,家庭教育不应剑走偏锋,而应该因材施教。“‘虎妈’也好,‘猫爸’也好,都不是绝对的。也许‘虎妈’的方式到‘猫爸’那儿行不通,‘猫爸’的方式到‘虎妈’这也行不通。”

朱永新说,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他说,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教育的规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教育。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孩子的性别、个性,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做到父母亲与孩子一起成长,用自身的榜样,用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行为影响孩子。

朱永新曾经提出家庭教育的八个观念,其中之一就是父母亲要和孩子一同成长。“因为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他说,父母亲都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做父母比开汽车要困难多了。开汽车还要有一个驾照,做父母不需要领照,但还是应该学一点教育,学会懂孩子。父母自身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是最关键的。很多教育成功的家庭,往往与父母亲善于学习、以身作则有很大关系。

朱永新并不认为“虎妈”代表中国的教育方式。“西方媒体是盲人摸象,他们看到一个虎妈就认为是中国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总体来说东方的教育偏严格、重管理,而西方的教育偏自由、宽松,“但这是总体特征,中国不也是有‘猫爸’吗?‘虎妈’不也是在西方出现的吗?”

(摘自《北京晚报》)

从“虎妈”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文/佚名

前不久,在“虎妈”还没有到访伦敦之时,其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并取得相当成效的故事,已经在全球传得沸沸扬扬。

“虎妈”一到伦敦,即刻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座上客。虽然她在《“虎妈”战歌》中记述的故事均发生在美国,但也引起了同样面临中西式教育问题的英国华裔家庭的兴趣,成长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虎妈”的育女方法的呢?

就读于英国帝国学院本科工程学专业的中国女孩Liz刘,4岁时随父母从中国举家迁徙到英国。父母目前都在英国的传媒机构工作。

Liz刘通过BBC英伦网表示,读了《“虎妈”战歌》,感觉自己就生活在一个类似“虎妈”教育方式的中国家庭。

她说:当初是在妈妈的推荐下读这本书的。刚开始,感觉“虎妈”的做法和妈妈的做法很相似,但我妈妈没有“虎妈”那么严厉。

“我小时候,我妈也不让我在同学家过夜,也要求我每天坚持弹钢琴和拉小提琴,而且要求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但是比起‘虎妈’,我妈的政策还是怀柔了很多。比如,我妈并没有规定我每门功课必须得A,也不会规定每天的弹琴时间……”

Liz刘说:“小时候总感觉我妈对我要求太苛刻了,因为小孩子都喜欢玩嘛,要你不停地学这学那,然后还有一大堆的规定,肯定过得不开心。

但是现在长大了,渐渐明白父母的苦心,已经能够体会到他们当年对自己严格要求,完全都是为了我长大后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但小时候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这份苦心的。”

(摘自英伦网)

编后:

很多成功者的背后,往往有着一个“可怕”的中国妈妈。她一边张牙舞爪地逼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一边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地告诉你,她是因为爱你才这样做。时光无法倒流,谁都无法想象如果自己从小不是这样的去学习,以后会是怎样,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怀念少年时光,去为缺失了的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童年回忆而遗憾。

等自己长大,不会有人再来形容自己的母亲是可怕的,我们需要母爱,不论苛刻还是宽容,都是实实在在的关心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