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更多的努力浇灌梦想之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更多的努力浇灌梦想之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了,与周围的白领朋友没有什么差别,可是我无法忘记奋斗历程中那些艰苦的岁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同学和他们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在《我奋斗十八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一文中,来自农村的作者细数了自己从小学、高中、大学到工作的一路艰辛。才能与城市人一样过上再也普通不过的生活。

这是记者大学时读过而久久不能忘却的一篇文章,至今五年过去,文中的一字字一句句仍然能引起记者的共鸣。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情况下,来自或处于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或处于教育资源缺乏和教育质量还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高三学子究竟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换来与大城市学子坐在同一间大学教室的机会?

一碗不平的水

2011年高考录取期间,南方周末刊发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国名校生源急剧变迁,农村学生难入名牌大学》,报道中,北京大学某文科院系2009级1班的班长注意到了大多数同学没有留意的一个细节——全班60多位同学,农村籍学生只有5个左右。

目前大学在校生中农村学子所占比例如何?对于大多数大学而言,基本上已经不再以学生的来源做分类统计,而且现在学生的户口界定也比过去复杂,可能并非完全的客观。但从一些研究报告中仍能发现一些趋势。

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同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根据当年的高考报名数据统计,当年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另一份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课题组同时还对国家重点高校进行了调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而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的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

看,数字背后

其实不仅仅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样有这种情况,在大多数重点院校里,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注:本文称“弱势群体”)的考生比例也呈下降趋势。这些地区也不仅仅是农村,许多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县级及以下的地区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些地区的学生越来越难考入重点大学?“我们的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等方面肯定比不上城市的学校,这对教学会有一定的影响;大城市信息更新快,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对于我们而言的新事物,对于大城市就是昨日黄花了。常常说,老师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孩子一碗水。老师都无法获得一桶水,怎么能传递给学生呢?”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如此说,“而且,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常常被大城市的好学校挖走,而中考时成绩好的学生也会被挖走,优质的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大城市的好学校,如此之下,留下的学生素质也赶不上大城市的学生”。

如今许多大学都创新了多种人才选拔方式,如自主选拔录取、特长生等,考生只要通过测试,就能享受以较低分数进入更好大学的机会。但这些机会也不是完全平等的,来自四川宁南县的王媚在考入大学前,自主选拔录取听都没听过;而据天全县的老师说,直到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从2003年在江苏等地开始试行),所在学校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自主选拔录取,近两年每年也不过一两个学生通过测试。

同时,在许多“弱势地区”考生的眼里,考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就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但大城市学生的视角,已经不仅仅集中在国内,到港澳地区求学、参加“SAT”考试、到世界各国留学成为了他们的新选择。“SAT?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即使我的学生能参加,他们也不会去,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一名国家贫困县中学老师如此说。

“大城市学生从小就学习乐器、舞蹈、围棋等各种兴趣特长班,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及的事。”在2012年录取期间,一位考生家长如此对记者说。另外,根据记者的统计调查,在本刊主办的“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中,参赛和获奖选手基本上都是来自省会城市或经济较发达沿海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较少有“弱势地区”的考生参考。

希望的曙光

针对弱势地区考生的高考,国家逐渐出台了相关的照顾性政策。如少数民族考生通过少数民族预科班可以享受降分进入重点大学就读;有志于从事基层教育事业的考生可进入部属师范院校就读“免费师范生”;对医学感兴趣的考生可通过“免费医学定向生”进入医学院校就读。“虽然如免费师范生、免费医学定向生都要求毕业后定向基层就业,有一定的限制,但我的学生仍愿意报考,免费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们希望能把自己在大学获得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或者以自己的能力让基层变得更好。”河南省桐柏县第一高中接受采访的老师如此说。

2012年,拥有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部分高校在公布的《招生简章》中,针对农村或偏远地区考生也有了相应的选拔方式。比如清华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合作开展“自强计划”,主要面向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选拔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成绩优良的考生。清华大学当年有157名申报“自强计划”的学生通过材料审核参加清华自主选拔笔试,而进入复试的36名学生来自26个省份、36个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及以下中学,其中14个县近5年没有学生考上过清华。这些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的比例达到86%,还有5名藏族、维吾尔族、壮族、彝族、白族的少数民族学生。

与各高校在自主选拔录取中照顾“弱势地区”的考生同时,2012年,国家教育部等五部委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如果没有这个好政策,我就不能坐在复旦大学的教室,享受到优质的大学教育。特别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毕业后我将回到家乡创业,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自己真的很幸运,感谢国家连片扶贫招生专项计划给予了我这个机会。”通过该计划考入复旦大学的李雷和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邓懿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说。

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况且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在未来,让更多的弱势地区考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在高考时享受更平等的待遇,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希望多一些针对县级及县级以下中学老师的培训工作,使我们能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目前我们县也与上海的某教育机构联合培训l老师,但大多针对理工科科目的老师,涉及文科科目的老师还比较少。”天全县中学的老师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针对我们贫困地区考生的各种政策,在经济上是大大减轻我们家庭的负担,毕业后回来就业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往往这些类型对专业有限制,我比较担心孩子为了减轻我们的压力而去选择,而不是学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我希望在专业选择上能放宽一些。”一名考生家长言辞恳切。

学子心语

可以说,“弱势地区”学子的高考求学路,与大城市的学生相比显得曲折一些,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考生通过种种照顾政策进入大学就读,他们有什么想法,且听两名学子的故事——

曲折的求学路 王媚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我的家在美丽的凉山州宁南县。当时光在快乐的成长岁月里流淌时,我考入了宁南县中学,第一次感受到高考的压力。

相比大城市学校的设备和环境,我们学校是差很多,但是这没有成为我们追求大学,奋战在高考路上的阻碍。从高一开始,每天我们会上课到晚上11点才回宿舍洗漱、睡觉,但是在宿舍阿姨关灯后,各寝室又微微地亮了起来,同学们开始用自己准备的小台灯学习,虽然经常被宿舍阿姨训斥,但仍会在阿姨走后偷偷地打开台灯。早上还没有天亮,早已有了洗漱和开门的声音,常常是吃早饭慢一点,走路慢一点,一到教室就会发现自己成了“迟到”的那个。每天的生活就奔波在三点一线,教室、寝室、食堂。高一、高二都是这样,到了高三,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基本上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每天晚上12点睡,早上5点起的日子早已成为了习惯。一个月休息两天都成为了奢侈。就这样,我和身边每个同学都把弦绷得很紧,害怕自己偷懒一点就和大学擦肩而过……

高三时,天天都是一摞厚厚的试卷,天天都是考试,每天都活在紧张、害怕中,有时候真的很讨厌这种喘不过气来的日子,但是没有办法,改变不了就只有适应成了我们的自我安慰。高考来临,很多同学有了高原反应,甚至精神恍惚、失眠等,但是依然没有人放弃,还是忙碌在复习中。

可是高考完了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很多人陷入了考不上大学的恐惧。忧心忡忡地等来了成绩,有人欢乐有人哭,有人忙着选学校,有人却在下定决心复读。在我们这些山区孩子看来,读书是唯一出路,所以高考失败就只有复读。当我拿到成绩单,不甘心又让我走进了高四的教室,怀着忐忑的心开始了高四的路程。高四是很尴尬的一段时间,这一年的付出更多,面临的压力更大。

我的第二次高考没有我预料的那么好,但是也不是很坏。刚刚过一本线的成绩让我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很纠结:自己喜欢的一本招生院校大部分选不了,只能在二本院校里选。当我进入大学后与同学交流时,他们选大学和专业时都在网上搜集了很多资料,但我当时主要是通过《招生指南》和《招生章程》来选。虽然也能到镇上的网吧查一查有关的信息,但网络对于我来说是有点陌生。对于选什么大学和专业,我的父母基本上不管我,因为连他们都不懂,所幸我的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帮助我分析筛选,查看就业前景等。就在我选了山东的一所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后,我的小叔去招生办帮我了解了一下情况,无意中了解到少数民族预科。我所喜欢的西南财经大学也有,而且依我的成绩应该能上,只是要多读一年。一番考虑之后,我选择了预科。当时还是有点纠结,想着父母要为我多付出一年的学费就心里面难过。

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我终于坐到西南财经大学的教室里。在财大的第一感觉就是我比我们同届同学年龄都大,真心受打击。而且很多同学都是来自大城市的,很多人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我对这个倒是没有太多的感想,但是当看到他们能歌善舞、能演奏各种乐器的时候我心里面就痒痒的,而且很多时候感觉他们脑子里面有很多知识,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背,我经常在想:我读那么多年书除了会学习,我还会什么啊。看到他们的英语那么好,我更是自卑。但是我也有比他们好的地方,他们没有我的童年时候的快乐,所以我还是庆幸我们农村小孩至少还是有童年的,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他们有的知识我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是我拥有的美好童年他们却不能有了。我知道我还有很多要做,要很努力才行,我会整理好心情去努力。

自强,圆梦清华 丁雨亭

我是一名来自吉林省的普通考生。2012年,我有幸参加“自强计划”,并通过此计划获得60分的高考加分。现在,我就读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软件21班。

“自强计划”是清华大学“新百年”计划的一部分,主要面向那些长期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的应届考生。我所生活的县城是国家级贫困县,所以我所在的高中获得了这样一个资格。在我记忆里,最近考进清华大学的在2004年,最近考进北大的也是2004年。因而,学校对这一个名额很重视,希望所推荐的学生能抓住这个机会考入清华。我所在的班是学校的重点班,经过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起讨论,最终把这个机会给了我。

在获得推荐机会的那一段时间里,自己感到特别力不从心,一方面要准备高考,一方面又要准备“自强计划”的笔试,压力特别大。为了通过测试,即使在寒假,基本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左右睡,早上六点起。除夕晚上也只是和家人吃了顿年夜饭,至于春晚,我大概也只看了半个小时左右,然后就去学习了。那段时间其实自己很迷茫,觉得累得天昏地暗,又担心通过不了测试浪费了这个机会。但是这个机会毕竟太难得了,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虽然笔试成绩没有预期的那样好。从这件事我认识到其实有些事情也许看似不可能,也许实现起来很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也许我们就会成功。

很庆幸,自己能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我很感谢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也感谢学校给予我这个机会,还有在此过程中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最令我感动的还有清华大学的几位老师。那是2012年四月,测试方面我通过了,但还需要清华大学的老师来审核我是否具有这样的条件才能获得“自强计划”的加分。当时来的是清华大学吉林招生组的林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瞿教授以及负责奖学金的池老师。他们来到我的家中,发现我家境很不好。我的母亲患有糖尿病已经差不多十年了,一直无法工作。家里还有年近八旬的奶奶,全家只有父亲靠打工赚取微薄的收入。见到了这种情况,三位老师在临走之前特意又到了我家,留下了2000元钱。三个素未谋面的人可以做出这样的举动,令我很感动,在我的人生中他们给我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金钱能衡量的。

高中时只是觉得清华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那里有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对于清华大学为什么成为许多学子的向往还是很模糊的。直到我来到了这里经历了开学典礼、军训,以及短暂的学习,才真正明白原来清华能够走到今天是因为她尊重学术、尊重大师、尊重每一个在这里的人。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老师甚至是一名清洁工人,清华都会平等地对待你,给你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清华大学认识到许多新同学,他们大多是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和佼佼者,有着良好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有着十分出色的表现。当我和他们接触时,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在各方面都与他们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自己感到压力颇大。在这里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可以每天为了一道题或一个研究项目而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清华大学有六个图书馆,但是座位常常会十分紧张,以至于如果你不在8点之前到,根本没有座位。所以在这里,每天我都要提醒自己加倍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别人前进的脚步。

现在,我作为一个清华人,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感慨有很多。我觉得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的确给了我们这样长期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的考生一个走进名校的机会。在清华大学的带动下,其他相关名校也都纷纷效仿,这给更多的寒门学子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虽然这些靠加分进入名校的学生在学业方面可能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但是我相信我们可以依靠自身努力来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记者手记

出身于一个小镇的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场景,小学二年级暑假的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几个与笔者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娴熟地演奏着钢琴、小提琴,还有当时我根本都叫不出名字的乐器。“我要学,我也要学。”带着几分羡慕笔者对母亲说道。母亲没有说话,看了我一眼就默默做着自己的事。

当时的那份沉默我很久都不懂。直到再长大一些才发现整个小镇没有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更别说老师。书本上看到的飞机,轮船永远只有一幅图的大小;作文范文里小作者学乐器、外出旅行、出国经历永远只是一堆不会说话的文字。但却让我明白了,与生活长大的小镇不同,外面还有一个很大很精彩很不同的世界。到真正意义的大城市读大学,第一次乘坐公共汽车不知道到对面换乘,第一次看到钢琴手悬在空中半天也不知道按哪个键好,第一次见到了书本上说的动物园、游乐场,第一次看到陆地上的立交桥……在适应中,我发现与来自城市同学的不同并不是高考的分数,而是在呆板的文字和枯燥的公式之外,他们的世界“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我如同一只呆在井底的小小青蛙。第一次,我真实地理解了“差距”的意义。

从事《高校招生》杂志工作以来,我发现,虽然大城市与“弱势地区”教育的差距并不是从高考开始,但却在高考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大城市就读的学子,有着无限的机会与可能,而“弱势地区”的考生还只能寄希望于多考几分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所幸的是,“弱势地区”并不是一片被遗忘的土地,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高校都在努力地为这些地区的考生创造更多更好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王媚凭借着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机会进入了自己理想的西南财经大学,丁雨亭以自己的实力抓住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抛来的橄榄枝……如同他们一样,享受着照顾政策越来越多“弱势地区”的考生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

也许摆在“弱势地区”考生面前的高考路更为曲折,也许他们需要更多的奋斗才能与城市同学享受一样的大学。道路是坎坷的,但前途定是光明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