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物信息学”课程合作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物信息学”课程合作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但由于各校自身特点不同,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迫切需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法深化改革。根据浙江农林大学农学相关专业特点,对合作式教学法引入该课程进行了积极探索,介绍了该教学法在“生物信息学”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组织与实践及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合作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庆坡(1976-),男,河北曲阳人,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浙江 临安 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农学类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项目(项目编号:TD1201)、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10-02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合而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现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1]基于本学科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现在国内外许多高校都纷纷设置了生物信息学专业或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2]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浙江农林大学近年来面向农学等本科专业及作物、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等研究生专业开设了“生物信息学”选修课程。

生物信息学是理论概念与实践应用并重的学科,具有开放性、发展性、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鉴于此,尽管国内的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受到师资、教材、授课对象、教学条件、教学法等因素限制,[3,4]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尚未真正形成一套成熟的、科学的教学体系。近年来,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将CM法、PBL法、探究性、启发性教学、双语教学等教学法与手段引入课堂,并革新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取得了不错的课程教学效果。[3,5-9]

现代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既要注意张扬学生“个性”,更要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杨瑞等[10]调查发现,现在大部分学生比较“独”,不愿意与人合作,这导致学生间人际关系淡漠,学习、做事效率低下。随着各种“组学”计划的开展,产生了数以万、亿计的序列数据,生物信息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填鸭式”、“布道式”教学模式已与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局面格格不入,迫切需要变革。合作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参与式或协作式教学法,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引导和有效调控下,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成分,通过“师生”、“生生”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1]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参与热情,在采用启发式、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基础上,尝试将合作式教学法引入“生物信息学”教学课堂。

一、开展合作式教学的必要性

“团结就是力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吾师”等至理名言很好地阐释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浙江农林大学于2008年开始在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农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学等生物科学研究的进步。因此,系统学习并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不仅是学校培养“两创型”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现代高新农业对农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但是,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发现,浙江农林大学农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生物信息学”课程主要存在以下2个问题:

一是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比较偏颇,不清楚其教学目的及学后有何用处,因而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二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本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前后知识点的衔接相对比较紧凑,且生物信息学相关网站、数据库和软件等均使用英文,有些学生数理化、计算机和英语等基础知识不太扎实,在不能有效掌握某些知识点后,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采用教师讲授、预设问题,学生提问,学生组队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加总结等“师与生”、“生与生”合作式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明晰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之间优势互补、互通有无、集思广益,达到“以活动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目的。

二、合作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教学目标与设计

(1)教学目标。根据现代教育教学规律,以“生物信息学”优质课程建设为依托,以课堂建设为抓手,以培养“两创型”高素质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深化改革,通过师生、生生间相互影响与合作,突显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因为“生物信息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而课时有限,所以正规的合作式教学法即小讲课加分组活动不太适合。根据“生物信息学”课程性质及农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课程采用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入合作式教学法元素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避免过多讲授数据库开发、软件算法等纯理论性内容,坚持以解决生物学问题为主线,讲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师自身科研工作及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等案例教学,组织、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展自主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与创造力。

2.教学组织与实施

合作式教学的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其中,即教师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实践演练、课堂报告、研讨、课上和课下实时交流等为载体强化教学效果。经过近几年教学实践,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本要素,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合作式教学:

(1)实例为导,强化练习。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在网络上进行案例示范演示,然后由学生两两临时搭配组队上台操作,完成规定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比如在讲解完“用关键词或词组检索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后,在2个自然班中分别临时组建4个两人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人负责出题,另一人负责解题,然后负责出题的学生对解题过程及答案进行点评,最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及总结,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2)预设问题,开放教学。在讲授新的知识点前,教师预先设置知识点相关问题,让学生课后自学和探究思考,期间学生之间讨论,亦可请教教师。比如在讲到系统进化部分时,布置思考题“有哪些证据证明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或者教师预设一些本学科热点问题或尚未解决的问题(无固定答案),让学生自由组队,通过课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独立思考及组内成员讨论等探讨相关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蛋白质和DNA的进化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除了农学及医学外,生物信息学还有哪些应用领域?”等等。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通过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在各小组汇报时,首先由组内成员做补充说明,然后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质疑。在相互质疑、讨论中,使学生获取灵感,扩大视野。

(3)角色互换,学生提问。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教学局面,鼓励学生随时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由学生或教师解答,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4)注重实践,关注效果。因为本学科知识点间连贯性较强,所以在讲授2-3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布置综合性的题目,由学生组队在网络实验室里现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组队是半自由型的,即教师提出一定要求,在此前提下学生组队,以避免“优优”或“差差”组合等情况发生,使学生间做到优势互补,且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比如,在讲完系统进化树重构章节后,要求学生根据研究兴趣每5人一组,完成同源基因的搜集、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分析及解读等所有环节,然后各小组进行课堂报告。学生组队必须满足教师提出的要求,即成员必须分别来自不同的自然班且成员间学习成绩差异要比较明显;成员中最好有英语、计算机或生物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成员间必须有分工,分别负责查资料、制作PPT、汇报等,且又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5)全员参与,分类评价。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课程成绩以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开卷)30%来计算。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课堂参与度、实验报告、课堂报告等组成,其中实验及课堂报告环节均以小组形式进行,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完成质量等。在涉及到分组考核时,要求小组间分别评分,教师采取一定措施保证各组间打分相对客观、公平,实现全员参与评价。

(6)实时沟通,解惑释疑。学生课后可通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或QQ、MSN、E-mail、手机短信等实时聊天、沟通工具,与教师及时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教师不仅可为学生解惑释疑,而且还有利于掌握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据此及时调整授课方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与评价

经在2010级2个自然班55名农学专业学生中进行合作式教学试点发现,学生最终成绩中最低72分,最高95分,平均为86.1±5.08分。经T检验分析,显著高于27名2008级学生的平均成绩(83.2±5.13分;p=0.023)。因此,在“生物信息学”课程开展以课堂活动为特征的合作式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习成绩,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学结合实际”、“讲课时经常会举些有关知识的例子,很能提高同学的学习热情”、“老师时常会讲授有关的科学前沿知识,很能调动同学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课与其他老师的方式不一样,利于我们听课”、“始终让我保持上课兴趣”、“上课有活力!”等是学生对“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

三、结束语

生物信息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学科。实践证明,只有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及时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坚持“以生为本”,立足授课对象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革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进和完善学科教学体系,才能稳步提升本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从而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培养更多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阳德.生物信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程钢.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3):191-193.

[3]张纪阳,刘伟,谢红卫.生物信息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4):51-53.

[4]梁琛,张建海.农科类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0,30(5):136-138.

[5]张林,柴慧.CM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结合应用研究——以医学生物信息学为平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116-117.

[6]郭艳芳,李金明.PBL教学法在医学生物信息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1007-1008.

[7]刘伟,张纪阳.“生物信息学”课程中研讨式教学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60-61.

[8]魏战勇,高晓平.农业院校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4):50-51.

[9]胡娜,常军,徐玲.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88-1589.

[10]杨瑞,韩伟,胡文娟.将合作式教学模式引入高职数学课堂[J].科技信息,2012,(21):2.

[11]吴金锋.运用合作式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