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依恋类型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依恋类型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胡秋梦(1986—),女,汉族,重庆铜梁人,教育学硕士,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彭道愔湛(1986—),女,汉族,四川达州人,教育学硕士,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学前艺术教育。

摘要:英国精神病理学家鲍尔毕最先对依恋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他在依恋产生的内部机制、依恋的发展阶段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Ainsworth首创陌生情景实验法来观察幼儿依恋行为,并依据幼儿在这种实验下表现出的行为,把幼儿的依恋划分为三个类型(回避型、安全型、抗拒型);在此基础上,Main&Soloman通过研究发现了幼儿的另一种无组织的、混乱的依恋类型;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究者发现在陌生情景条件下研究的依恋行为缺乏生态效应,所以Waters&Deane设计了几乎涵盖幼儿的所有依恋行为的调查问卷(儿童依恋行为的分类卡片),用来检测在自然条件下(一般在幼儿家里)幼儿的依恋类型,研究方法的改进带来了此领域的新发展;之后学者们已经不满足于对依恋本身发展的探索,而是更加致力于探究幼儿的这种早期社会关系是否或者怎样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将围绕不同情况下依恋的类型来进行述评,以此把握幼儿依恋研究的历史与现实动态。

关键词:幼儿,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是指通过对幼儿在某种环境下表现出的依恋行为的分析,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依恋行为的幼儿归类。随着对幼儿依恋的不断关注,发展心理学家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依恋类型进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各国的研究者也尝试在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对依恋的研究,找出依恋在跨文化中的异同。

一、陌生情景实验中的研究

我们所熟悉的对幼儿依恋的研究方法莫过于Ainsworth及其同事首创的陌生情景实验法。这个方法分为七个情景。第一个情景是母亲和婴儿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第二个情景是陌生人也进入这个房间;第三个情景是母亲离开,留下婴儿和陌生人独处;第四个情景是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第五个情景是母亲也离开;第六个情景是陌生人回来;第七个情景是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每个情景大概持续三分钟,实验者在另一个能够看见婴儿的房间观察记录婴儿的一系列行为,比如寻求亲近和接触行为、维持接触行为、反抗行为和回避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分解,她把幼儿的依恋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回避型(A)。这类型的孩子与母亲在一起时对母亲没有什么反应,当母亲离开时一般也没什么苦恼,母亲回来时也没有过多的情绪表达。安全型(B)。这类型的孩子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能够在新环境中去主动探索周围的事物。抗拒型(C)。这类型的孩子总喜欢粘着母亲,母亲在身边时也不主动去探索身边的事物。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十分焦虑。母亲与之团聚时,情绪很激动,甚至出现抗拒行为。

Main&Solomen在之后的研究又发现另外一种依恋类型,被他们称作无组织紊乱型。这类型的孩子表现出一连串的矛盾行为和互相矛盾的行为方式。比如无目的的、不完整的、不连续的活动,刻板动作、不对称的运动、不适宜的运动、异常的姿势,冷淡、静止、缓慢的运动,而且直接对父母表现出恐惧,明显地缺乏组织性和方向性。这种类型的依恋被认为是最不安全的,对孩子的发展最为不利。

陌生情景法的测量方式比较标准,而且实践起来也比较简便、可操作性很强,直到现在大量的学者在研究依恋时都运用这种方法,不可否认,这种方法给依恋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发展。

二、自然情景中的研究

陌生情景实验法堪称依恋研究方法中的翘楚,但是学者们发现这种方法中的情景模式是人为的,不是在自然条件下操作的,婴儿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环境,而且还会刻意地被安排与自己的母亲分离,这些因素是否影响了实验的客观性呢,在自然环境下,比如幼儿自己的家中,他们的行为是否有所不同呢,这些都是陌生情景实验法面临的困境。所以Waters&Deane设计了几乎涵盖幼儿的所有依恋行为的调查问卷(儿童依恋行为的分类卡片),这种卡片是为了解决陌生情景法缺乏生态效应而出现的,主要测量家庭环境中儿童的依恋行为。这种依恋卡片共有90个条目,这些条目包括了依恋中儿童常出现的和不常出现的行为,所以测量得比较全面。

Pederson&Moran在1995年专门针对幼儿在自然环境下的依恋进行了观察研究。实验背景选择在幼儿的家中,分为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幼儿与母亲在家中的自由活动;第二步是一个研究者作为陌生的访问者到来;第三步是这个访问者让母亲填写儿童依恋行为的分类卡片,并对幼儿母亲进行访问,期间允许幼儿母亲与幼儿的自由互动。以上步骤都由另一个试验者录下来,之后经过专家的坚定,分析幼儿在这些场景中的依恋行为,从而界定幼儿在自然情境下的依恋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试验下,研究者更加关注母亲对幼儿的反应行为。他们在分析幼儿的依恋类型时往往也在分析母亲不同的反应行为,由此来区分依恋类型之内的区别。例如我们知道回避型依恋(A)类型的表现形式是是儿童在身体和情感上都是独立的,不依赖于自己的母亲。即使在困惑、苦恼的情况下,幼儿还是保持一定的探索行为。通过Pederson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这种类型中的幼儿与母亲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的,还可划分为:A1教育型。这些母亲十分注意幼儿认知的发展,她们的小孩在认知方面发展十分突出,但是母亲却很少与幼儿分享这种成功,这类型的母亲是强制性的。A2忽视型。幼儿与母亲接触得特别少,不过二者对陌生人的到来都表现出十分友好和高兴。也许这类型的母亲不理解幼儿对她们表达的社交暗示,所以母子感情淡漠。

Pederson等人不仅对在自然条件下幼儿依恋的类型做了详细的研究,同时还让参加过自然情景下研究的婴儿在半年后接受陌生情景实验法,测出其依恋类型,与之前的相比较。发现在自然请进和陌生情景中,回避型和安全型幼儿的所占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抗拒型幼儿在陌生情景中测出的比例大大高于在自然情境中的比列。所以研究者认为在陌生情景中,母亲的行为受到很大的限制,表现得不自然,与幼儿的交往没有在家中那么随意。而且研究者还认为陌生情景实验是一个不完善的条件,只能对母子依恋行为进行考察,而不能探究到母子关系中的其他方面。所以在自然条件下的依恋研究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依恋研究

不仅如此,各国的研究人员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对依恋类型进行了研究,他们想发现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依恋类型是否与别的国家有差异,各个类型所占的比重是否会因为文化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呢?大量的研究成果确实让大家在划分依恋类型时考虑得更多,更理性。Sagi等人用SSP测量了不同国家儿童的依恋类型,研究表明:在美国回避型儿童占28.3%,安全型型占67.4%,抗拒型型占4.3%依恋;而日本儿童中这三种依恋类型的比率分别为6%,62%和32%。可以看出每个类型所占比例的出入很大,是因为在美国母亲往往喜欢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很独立,能有更多的社会技巧,有自信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日本的母亲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熟和顺从。所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美国的小孩从小与母亲的接触比较少,他们很早就习惯了独立,所以回避型居多。而日本的小孩能够得到母亲的全力照看,需要能够得到及时满足,当与母亲分离时就会表现得十分焦躁,而且他们的情感不允许过多的表达,所以容易形成抗拒型依恋。

四、总结与展望

幼儿依恋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依恋的不断研究是为了能够找出更好的策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现在已有很多研究发现幼儿依恋的类型与今后儿童的发展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防范于未然,在儿童幼小的时候就能够找出合理的办法提高依恋的质量。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关注了依恋的形成与发展,依恋的类型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依恋类型的比较,依恋的理论基础,依恋研究方法的进展。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做到:

一是要进一步对依恋发生作用的内部机制进行探讨,使依恋理论能够形成一个全面、综合、一致的体系;

二是继续深入挖掘依恋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理清依恋是直接影响儿童之后的发展,还是先作用于其他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通过这些因素间接影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三是继续探讨研究依恋的方法,一个学科的进步与研究方法密不可分,方法的突破可以带动这个领域质的变化;

最后,还要把儿童的依恋与成人、老年时的依恋联系起来,进行纵向研究,使依恋理论发展德更加全面、完善。(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凌.母亲主观感受与母子依恋水平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89-191

[2]马剑虹,何新汉,陈美微.家庭情绪气氛对儿童依恋行为类型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72-675

[3]谭雪晴.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7(2):39-43

[4]郑中梅.论父母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J].四川心理科学,2001,(1)

[5]David Oppenheim, Nina Koren-Karie, and Abraham Sagi-Schwartz.Emotion Dialogues Between Mothers and children at 4.5 and 7.5 Years: Relations With Children’s at 1 Year.Child Development, 2007, 78(1),P38-52

[6]David R.Pederson and Greg Moran.Expressions of th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outside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Child Development,1996,67, P91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