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蒙尘的瓦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蒙尘的瓦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朋友即将远行,临行前从沉重的背囊中拿出一个用报纸包裹的东西送给我。他说这是一枚瓦当。我打开包了又包、裹了又裹的一层层的报纸之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硬邦邦圆形的残破的瓦片,还布满灰尘。它没有水晶的晶莹剔透,也没有琉璃的闪烁灵光。它是那么的粗糙。又愣头愣脑。然而,也正是这副形象竟让我喜欢上了它。让我陷入了绵长的思绪之中。

我常常拿出来默默地端详。瓦当上有一个盘龙的图案。我想,它可能沐浴过秦时明月汉代风雨。才成了这般残破模样,我的手上如托起了沉重的历史。

舍友却说:“就这么一块破瓦片子。那么难看,有什么好研究的!”我很不高兴地说:“这怎么能叫破瓦片子,这是瓦当。说不定它还是阿房宫上的呢!”我总是喜欢把自己所获之物赋予一些诗意,赋予一些神秘的色彩。“瓦当”是斯文的称呼。俗称是“瓦筒头”。就是古代建筑物上瓦背向上的滴水瓦的瓦头,一般是圆形的。上面有图案或文字。瓦当本身无一点诗意可言,为的就是承接瓦檐,庇护檐端,最先承受着风吹日晒和雨淋。它就如当今民居上的一砖一瓦那么平淡无奇。

就这么一件东西。与任何古物一样。却常常撩起我许多不着边际的联想。藉此联想来增添它的美学价值。但也有时候不免犯些猜疑。我曾满怀仰慕地走进临沂的王羲之故居。书圣故居亭台楼榭。洗砚池、晒书台、石子路掩映于杨柳绿阴之中,很有点江南园林的韵味。但总感觉它与周围建筑的风格有些格格不入。驻足蹲坐于园中一块石头上。俯仰之间。我的目光停留在了屋檐的一块瓦当上。它还是那么的崭新完整。并没有风吹雨打的残破的痕迹。“这里到底有没有住过王羲之?”这个念头让我有些惴惴不安。我重翻史料,犹吹皱春池,涟漪四起。王羲之303年出生于山东琅琊(令临沂),307年随父亲到了会稽山阴,王羲之在他四岁之前生活在现在的临沂,我没有办法搞清楚王羲之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练习书法的,我眼下的洗砚池王羲之或许根本就没有用过,或许在临沂根本就没有洗砚池。书圣故居风姿绰约的身影在我心中渐渐的黯然失色。这住东晋名士出生于山东,却不远千里,选定了江南的清雅之地作为永远的栖身所在。陶宏景《论书启》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想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也。”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羲之的优雅清逸的书法和他的风流倜傥的名士人格全然是在江南的灵山秀水中陶冶而成的,是和他平生流连山水。寓目青绿是分不开的。临沂赋予了王羲之什么?那当然只有生命。

对这个结论。我无可奈何!

话题似乎远了。再看瓦当吧。瓦当上印记着逝去的岁月,当年的楼阁亭台有的早已灰飞烟灭,土崩瓦解,许多瓦当都散落在了废墟之中,伴随着珠粉玉碎,胭脂失色。却想不到千年之后,后人还能不时地从瓦砾草丛中找到完整的或残破的瓦当。惊喜之中。拂去蒙在上面的厚厚的尘土。陈年往事在人们的抚摸中似乎渐渐清晰起来。当年的许多人大概不会想到,当年的垃圾,竟然在千年之后。被人们视为宝贝。可是,从这片瓦当的图案和文字上,我还是无法去考证它的朝代与身世。因为它太简单了:也无法像对待化石那样。用精密仪器去探究它的年份,因为它只不过是一块用火烧过的凝固的泥巴。蒙尘瓦当,就这样在角落里饱经了岁月风霜。阅尽了历史沧桑。承栽起了千年沉重。

当然,不可能所有出土的瓦当都被称作一级文物的。就连二、三级也算不上,甚至没有资格进入博物馆被陈列起来,只有被一些爱好者放在书柜或其他地方当罢了。曾经在房屋楼台上遮风挡雨的瓦当,是那么的平凡普通,为什么时过境迁,这种亲近感却被时空阻隔了呢?

面对瓦当,我默然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