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悲剧成因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悲剧成因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弗洛斯河上磨坊》描写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这种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社会家庭、人物性格、作者和读者等方面入手,探析小手悲惨结局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家庭;性格;悲惨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作家之一,原名玛丽-安•伊文思(Marry Ann Evans),生长在英国华立克郡。父亲是一处大庄园的人。乔治•艾略特从小就比较熟悉英国农村的风土人情。因此,她的小说清新优美,极富田园生活的大自然的气息。乔治•艾略特的早年作品都流露出了她对英国乡村生活的亲身体验。在这些小说中,艾略特用较多的篇幅描绘乡村的风光和生活习俗,歌颂英国农民在宗法制社会中的怡然自得的乐趣,表达了她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她对宗法制社会的留恋。但她在创作中首次显示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新特征,如独特的哲学视角和细腻的心理分析。她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和对人性的体察。在她的第一部小说《亚当•贝德》和第二部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她的创作特点分别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果和《亚当•贝德》中占优势的田园乡村的题材相比,《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一部发出悲剧声响的作品。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以艾略特早年生活为蓝本,围绕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描写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女主人公玛吉的父亲塔利弗在一场诉讼中败诉,赔掉了所有的家产,债台高筑,因此迁怒于对方的辩护律师威克姆,不许儿子汤姆和威克姆的儿子菲利普同学接近,但玛吉却与聪明好学、性格温存、身体残废的菲利普成为好朋友。这场家庭变故给全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玛吉的父亲气得中风昏倒,丧失了自尊,母亲则带着玛吉做些针线活贴补家用,玛吉和各个汤姆中断了学业远离了童年的幸福生活,之后,玛吉为了哥哥的感情拒绝了菲利普的求婚,为了不伤害好友露茜又拒绝了斯蒂芬的求婚。最后,弗济斯河洪水泛滥,磨坊被淹,玛吉想到母亲和哥哥尚在磨坊,使独自驾舟去营救。母亲早已离开,玛吉只救出汤姆.兄妹重见,汤姆深为手足之情所感动。两人在危难中和解,但后来小船不幸覆没,兄妹二人均未能幸免,双双淹死。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作品中的又一部重要小说。这部作品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尤其是女主人公玛吉,更是与作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以悲剧收场,汤姆和玛吉双双葬身于洪水之中。小说始终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这种悲剧性使整个小说显得十分的凝重。本文将从社会家庭、人物的性格、作者和读者这三个方面人手,探析小说悲剧结局的原因。

一、19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无数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文明获得长足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英国国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侵蚀了英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秩序,打乱了农民长期在乡村田园环境中所形成的种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农民不断走向贫困和破产。工业资本在农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新式机器开始被广泛使用。这种变化给许多人带来了痛苦,许多人不得不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转向受雇工人、被人剥削的农业工人。这种迫不得已的转变造成了包括玛吉一家在内的无数家庭的悲剧。

二、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为主人公心里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海上行驶的孤船的命运是有风浪来决定的。”[1]玛吉一家的小船更是多经风雨。玛吉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玛吉的命运自然就与当时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受社会风浪的主宰。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日益恶化,父亲塔利弗先生斗不过狡猾的对手,又因自己对法律一无所知,最终破产。塔利弗的悲剧直接是由社会造成的,但他的不幸又影响到了玛吉和汤姆的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社会的变动必然带来家庭生活的一系列变化。在塔利弗破产后,他的亲戚――玛吉的各个姨妈,不但没有齐心协力帮助塔利弗一家度过难关,反而是抱怨,抱怨塔利弗家被拍卖的刻有道森字样的东西会给道森的家庭丢脸。一个劲地责备和辱骂塔利弗一家。家庭的变故使玛吉和哥哥过早地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父亲的破产让两个孩子过早地远离快乐的童年的时光,生活在一种压抑阴暗的环境中。这当然影响到了玛吉的忧郁性格一也就为主人公最后的悲剧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而在家庭遭遇不幸前,家庭对玛吉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玛吉因为生气而剪掉了头发,这不是玛吉乐于表现自己的可爱,而是她在姨妈及母亲的责怪声中出于反抗而做出的事情。这些责怪反映了在当时的传统看来,女孩子必须怎样做而不能怎样做的限制。到后来,家庭遭遇不幸,哥哥为了家仇,禁止妹妹与仇家的儿子菲利普谈感情。这使热情奔放的玛吉不得不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生活在一种左右为难的环境中,这也为玛吉下文的悲剧作了一个预示,只有脱离这种环境,她才能得到心灵解脱的轻松。但她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这个家,至死也是与哥哥相伴,当然,与哥哥一起陪伴父亲的结局能给玛吉带来安宁平静。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家庭对玛吉的悲剧是有“帮助”作用的。

三、主人公的人物性格是促成悲剧发生的直接因素

“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艺术(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2][p59] 形成悲剧的六个成分中,性格占据悲剧第二位,由此可见剧中人物的命运很大程度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作者在塑造女主人公玛吉的性格时,重视挖掘其父母双方家族对她的遗传和影响。玛吉是一个充满激情、渴求知识、追求完美的姑娘,她敏感、温柔,充满了女性的妩媚。她感情冲动,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少女形象所不同的是,她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敢于拼搏,想方设法寻找自己在世上的合适地位。她本可以在学校里得到良好的教育,但在那时的女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她只能安于现状,生活在社会为她圈定的狭小天地里。“她敢于蔑视传统的婚姻道德习俗,追求自己的幸福。尽管她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由此表现出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3]为了衬托玛吉的性格,作者塑造了一位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女性形象露茜作为陪衬。露茜性格温柔、顺从、甜美,从不反对别人为她安排的生活。按照现代批评家的说法,“玛吉生活在两种痛苦之间。”[3]她对菲利普有婚姻的承诺,但没有激情;对斯蒂芬虽没有承诺,但充满了强烈的感情。由于周围人的干涉,她只好克制自己,遏制自己的情感乃至生理需求。

玛吉的这种鲜明性格源自于父母双方家族对她的遗传和影响。母亲所属的道森家族缺乏温情,主张“克制私欲,遵循传统道德准

则”[3];父亲塔利弗则热情,却“固执卤莽,无视现实”[3]。玛吉生就塔利弗的天性,却长在道森的管束之下,两种矛盾性格同时注加在玛吉身上,势必导致她命运悲惨的发生。玛吉在极度痛苦中曾对菲利普说:“我们的生活是已经注定了的。”[4][p162]

而作为哥哥的汤姆,性格酷似父亲,坚强、好胜,充满活力,他崇尚强者、蔑视弱者。为了赎回父亲的磨坊,他埋头工作,做出了很多牺牲,包括爱情、嗜好。在他一生中,父亲破产可谓是最重大的事件。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孩子。在此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支撑着塔利弗一家,也正是他的性格如此,决定了他不能眼看妹妹玛吉和仇人的儿子菲利普走到一起,他阻拦玛吉和菲利普的感情发展,导致他和妹妹之问有了矛盾冲突,这将预示他们兄妹俩要想回到从前就得付出代价,结果导致了双双被河水吞噬的悲剧友生。

四、作者和读者使之然

“历史境况并没有内在的悲剧性、喜剧性或传奇性。如何组合一个历史境况取决于历史学家如何把具体的情节结构和他所希望赋予某种意义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这个做法根本上说是文学操作,也就是说,是小说创作的运作。”[5]换句话说,就是历史和文学的不同仅在于它们所处理的原材料不同。历史叙述处理的是历史材料,而文学处理的是作家的生活积累的感受。

“玛吉与年轻的玛丽•安•伊文斯根本就是一个人。她有天分,但她降生于其间的环境却不能给予这种天分多大的促进;她极其渴望温情爱意和密切的人际关系;她尤其需要一种情感上的升华、一种宗教热情,可以把日常生活的刻板平庸改头换面,并托起她去献身于某个理想的目标。”[6]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玛吉的悲剧一定程度上源自作者的意愿。艾略特早年一直在浓重的的宗教氛围中接受传统教育。后来,艾略特通过与一些思想家如汤姆斯•卡莱尔、赫伯特•斯宾塞,实证主义哲学家乔治•亨利•路易斯等的交往,从基督教到泛神论、无神论,逐渐从宗教中脱离出来,开始接受人本主义哲学观。但后来艾略特又因个人经历形成了她独有的人本主义观点。艾略特与玛吉一样热爱生活,渴望得到爱与社会认同,也有着相似的心理历程.遭受过相似的打击:艾略特因早期拒绝上教堂几乎与父亲决裂;后又因与G•H•路易斯的感情而离群索居,与兄长和朋友们断绝来往多年。艾略特的这些经历必将会让她塑造出一个与自己经历相似的角色来。艾略特让读者感受人物的心灵困境,因不同境遇而产生的不同个性和生活原则,以求互相理解的创作目的就已经为玛吉的悲剧结局铺好了路。玛吉只有为了救出哥哥而在洪水中与哥哥紧紧相拥,一起葬身河底,洗刷掉兄妹问的矛盾,达到和谐同步,这才是让玛吉达到理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最好途径。所以说玛吉的结局是作者艾略特使之然。

而这个悲剧结局又怎么和读者扯上关系呢?18世纪以来,小说的“幸福结局”在许多作品中已经端倪可察。理查逊和菲尔丁都在他们的小说中安排过这种皆大欢喜,我们熟悉的《简•爱》也以女主人公简和罗切斯特的幸福婚姻而告终。小说的“幸福结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作家的青睐,而且也越来越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趣味,从而在司空见惯之后便落人俗套。因此,从19世纪下半叶起,小说的“幸福结局”逐渐被“悲剧性”或“开放性”结局所取代。《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结局便体现了这种艺术倾向。艾略特不但没有设下像简•爱经历的结局,为玛吉安排一位白马王子或如意郎君,反而精心设计了一个汤姆和玛吉兄妹俩葬身河底的场面。整部小说以悼念他们的一句悲壮的墓志铭结尾:“在死亡中他们没有分离。”[4]显然,小说的悲剧结局是作者为了适应读者在审美意识上的变化而设计的。

五、洪水的象征意义

玛吉最终因洪水葬身于弗洛斯河。许多评论对玛吉死于洪水这一结局提出质疑,认为是作者的败笔,认为洪水来的太突然,使小说显得不真实。其实,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未有什么不妥。甚至,我们可以发现,洪水在小说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玛吉成长于弗洛斯河畔,最后死于弗洛斯河上,这既是悲剧发生的地点.同时也是给玛吉带来了安宁的安息之所。

玛吉从小就喜欢到磨坊边的弗洛斯河边玩耍。不论她母亲警告过多少遍“她总有一天会跌到河里去的”[4][p11]她总是一如既往地迷恋这条河。她和汤姆经常“像在旅行一样的沿着这条河闲逛,去看奔腾的春潮,像一头饥饿的怪物似的涌来的怒潮……在他们看来,这一切永远不会变。汤姆认为住在地球上别的任何地方都是吃亏的:玛吉在读到女基督徒度过‘没有桥梁的河流’的时候,总是想到大纳林旁绿油油的牧场间的那条弗洛斯河。”[4][p48]玛吉对弗洛斯河的迷恋是由衷的,这是一种执着的爱,就像爱自己一样。在洪水中,兄妹俩的矛盾被冲刷掉了,两个人沉人河底,至死都不分离。玛吉饱受折磨的心也在与汤姆、父亲同葬一处的河底得到了永恒的安宁。弗洛斯河贯穿着玛吉人生中的每一步,主宰着她的命运,而这也正是弗洛斯河的意义所在,正是玛吉葬身于“洪水”的真正含义。

至此,玛吉的悲剧结局的根源已经一目了然,即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蚀下,在社会家庭面前,主要人物的性格影响下,作者和读者使然,玛吉最终只有以悲剧结局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安息之所,找到心灵的归宿。

[参考文献]

[1]陈蕾蕾.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乔治•艾略特早期小说特征试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6).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3]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2.

[4]祝融 郑乐合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上海平明出版社,1995年版。

[5]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

[6][英]F•R•利维斯著.袁伟译.伟大的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